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的教学评价
2016-05-30付万久
付万久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发、使用教材的能力,实施教学过程的能力,评价学生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以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而且要具备反思与评价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发展.
以往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存在着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轻学生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来的课程评价内容与方式,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
1.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忌缺乏指向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当引路人、合作者的角色而非决策者、指挥官. 小学生还处于建立概念、形成认知的阶段,在课堂中他们往往表现出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因此有时对问题不能给出教师认为的所谓正确答案或是常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答案,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以简单的“你说得不对”、“坐下再想想”等话语轻易地否定学生. 如以下教学片段:
教师:我们已经学完“一亿有多大”这节课,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一亿到底有多大?
学生1:一亿大约有2500000粒大米那么大.
教师:不对. 谁能再说说?
学生2:一亿大约有我们学校这么大.
教师:不对. 谁再来?
……
这样的语言毫无针对性,甚至不能称之为评价语言,然而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长期存在. 显然,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一亿”的概念,所以给出的答案既笼统又有失准确,教师应针对第一名学生的回答给以具体引导,帮助全班同学建立起更加具体的对“一亿”的认识,而不是草草评价,这样学生不知错在哪,也无法确定何为对,对新知识依然是一知半解.
(2)忌只激励不批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虽然我们提倡赞赏教育,但也不能一味盲目地给予学生正面的激励性评价,忽视评价所具有的正确反馈、调整和引导作用. 如: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面对学生多样的错误既无引导也不批评,面对学生比较严重的纪律问题也不批评. 显然,这里教师把赞赏、奖励当作激励的代名词,对批评、惩罚讳莫如深,其实这是对激励的一种误解.
激励只是评价的原则,而达到这一原则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赞赏和奖励,未必使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未必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未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时可以批评、惩罚、挫折体验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让学生品尝挫折的滋味和错误的代价,鼓励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另外,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内激励与外激励相结合,把握评价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意的.
(3)发挥学生自评、互评的作用
学习评价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的主动介入,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让评价者更多元,评价内容更丰富,评价效果更显著.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态度和表现进行必要的反思与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时教师应注意:要明确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的不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要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为学生提供评价的时间与空间;要在学生进行评价时有效指导,避免评价流于形式;要尊重差异,合理调整,注重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评价.
2. 教师对自己的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情感体验、内在价值往往被忽略,而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积极反思与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并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课堂教学进行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对教学内容与过程进行调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做出具体、准确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这堂课掌握了哪些知识点,更要关注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还存在哪些不足. 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课堂自评与互评的反应来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评价,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体验更能反映出教学的有效性,反映出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师生双方的参与态势和互动效果.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怎样的评价导向,就会产生怎样的课堂景象.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然而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因此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学生有效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