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2016-05-30王阿凤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错误资源错误小学数学

王阿凤

【摘要】 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教师更应该多关注学生的错误,并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 本文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以发展的角度发现和理解这些“错误”在某方面的价值,从而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错误;错误资源

教学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 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 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 其实,“错误”是一笔可贵的教学资源, 是学生积极思维时闪烁的瞬间火花. 一般情况下, 只要学生经过思考, 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 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 反射出智慧的光芒. 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 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 那么“错误”也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就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 并挖掘利用这种错误资源,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意或者无意地防止学生出现错误. 当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出现错误以后,教师不应该拒绝让学生陈述理由. 否则,学生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思维,教师就无法获取课堂上的真实信息,很多没有暴露的问题都转移到了课后.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数学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有“容错”的气度,要善待学生的错误,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他们自己的错误.

【案例】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已知在三角形中∠1是55°,∠2是65°,另一个角是∠3,求∠3的外角∠ 4的度数. 看到这样的题目,坐在最后一排,平时学习不好的同学举手了,于是王老师就叫他上来解答. 他写道:55° + 65° = 120°,180° - 120° = 60°然后就下去了,王老师就把他写的过程讲解了一下,引导学生知道还差一步:180° - 60° = 120°. 但王老师没有直接说这名同学解答错误,而是用鼓励的口吻说:“看看我们的某某同学真棒,三步已经写出了两步. ”我观察到那名同学面带微笑继续听课,而且也没有其他同学嘲笑他. 相信他们在这种民主的学习氛围下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积极的投入学习,学习效果一定会有所提高.

二、利用学生的错误

新课改带来的一大变化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唯一的答案”中跳出来. 鉴于此变化,我认为教师们不应再给学生“捆绑手脚”,而是要让他们“自由地跳”. 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对待学生错误的问题上,我们主要都在如何预防学生犯错误上面下工夫,却忽视了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以发展的角度发现和理解这些“错误”在某方面的价值,从而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

利用措施概括如下:

1. 给学生出错的机会,激活思维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敢于创新,就必须采用变异的教学手段. 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突破原有条件和问题锁定的框框. 跳出“唯一答案”的观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案例】 教学苏教版第七册“相遇问题”时,我的指导老师出了这样一道练习: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两辆汽车相距800米,它们相向而行,甲汽车每分钟行700米,乙汽车每分钟行800米. 问3分钟后两辆汽车相距多少米?但打印时漏掉了“它们相向而行”的条件. 作业时好多同学提出了疑问,说这道题出错了,不好解答. 只有两名同学在旁边注明:由于不知它们的行驶方向,如果它们相向而行,3分钟后两车相距(800 + 700) × 3 - 800 = 3700(米);如果两车相背而行,3分钟后两车相距(800 + 700) × 3 + 800 = 5300(米);如果两车同向而行,且甲汽车在乙汽车的前面,那么3分钟后两车相距700 × 3 + 800 - 700 × 3 = 1100(米).

我们教师的教学观点就是教师精心设计教案,通过知识的铺垫、迁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再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习举一反三,从而熟练解题. 通过练习,他们对于自己熟悉的题目或许熟练有加,但如果稍加变化,又会怎样?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突破原有条件和问题锁定的框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预设错误, 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上的错误, 有些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 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 在学生的学习尚未发生认知偏差之前, 把某些错误设法显示出来,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 凭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识错和改错, 预先实行控制,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出示下面一道题:一块长5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红绸布,能裁剪出多少个边长1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答案:(5 × 4) ÷ (1 × 1 ÷ 2) = 40(个).

教师并没有到此结束,又问:如果裁剪成边长2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最多能裁多少个呢?许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何难,不就是用(5 × 4) ÷ (2 × 2 ÷ 2) = 10(个)嘛!”学生中计了却全然不知.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草图验证,或画图并标上长度,很快有学生出声了:“10个不对呀!只能是8个. ”教师笑着表示肯定.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当然应该绝对可靠,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巧用错误,引发探究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 ”学习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 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 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出示题目时,我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列式计算:30 ÷ (30 ÷ 10 + 30 ÷ 15) = 6(天),并说明算理. 然后诱导学生:“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那么时间是多少呢?”“12天. ”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是吗?请同学们计算后再回答,好吗?”“这还用算!”虽然这么说,但同学们还是认真地算了起来. 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6天. ”路程扩大2倍时间竟然不变. “如果路程分别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时间又分别是多少呢?”此时的学生不在显得胸有成竹而是满脸疑惑. “请同学们分组计算一下. ”片刻,答案出来了,“都是6天!”“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论是多少千米,时间总是不变呢?”“是不是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无关呢?”“如果不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吗?”错误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探索的兴趣.

三、总 结

对于“错误”给教学带来的机遇,每个教师都能碰到,而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因势利导,变“错误”为重要的学习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抓住这一学习时刻,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获得知识. 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杨小荣.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小学数学教师,2001.

[2]罗增儒.“以错就错”的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1.

[3]罗增儒.解题分析—谈错例剖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9.

猜你喜欢

错误资源错误小学数学
在错误中成长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浅析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