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认知观对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影响
2016-05-30俞杨菁
俞杨菁
一、引 言
教学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课堂及其教学的研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学设计,更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确立和在课堂中对教学过程的灵活驾驭. 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论述了建立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教学进行探索性研究.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最早可追溯至瑞士的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指: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二、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
社会上对教学效率问题研究已久,基本观点认为: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 为更好的描述课堂教学过程,本文把课堂教学中的各元素归纳为四项:教师、学生、教材、时间,见图1. 这四项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而其间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效率是指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习知识或获得能力发展的多少,而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的教师在其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1. 明确教学目标、细致备课. 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了课堂效率,教师要把握本门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知识内容. 与此同时,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对所学习的内容充分地理解和掌握外,还要对学习内容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细致化、问题化、习题化,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必要的梳理,怎样突出重点、学习、理解和掌握重点,用什么方式突破难点,等等.
2. 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显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引起学生求知好学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而是平等关系中的引导者和主导者.
3. 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构建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结构重新设计和建构一种能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困惑,再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困惑,达到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优化教学目标
在讨论过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后,本文重点讨论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效率的影响. 教育学领域的构建主义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的认知机构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随之是寻找新平衡的过程. 总而言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更注重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尔认为:算术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培养机械的计算能力,而在于儿童才智和力量的普遍发展. 教育者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得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力. 据此,本文中提出更为全面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探索习惯与质疑事件的敏锐性:从生活故事中产生问题,在遭遇问题过程中自主发现疑问,产生渴望建立新概念的要求;
(2)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回归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把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
(4)渗透建构主义理念和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学科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的意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基于以上教育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把实践过程中的案例拿来与读者分享.
例1:在教学《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时,我安排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2758645069,2758585858. 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通过这样的游戏,使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比较发现生活中的简单周期现象. 通过这样的游戏导入,学生亲身感知找到规律后能够简化一些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需求.
例2: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我有意引导学生基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来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只要将方法迁移即可,从原来的“用一位数分别乘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增加到“用一位数分别乘三位数的个位、十位和百位”. 像这样基于原有认知来建构新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