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主动起来

2016-05-30楼佳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楼佳君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的改革趋势.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操作是低段学生上课的好帮手,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学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具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但是在现实课堂中的利用率却是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怕麻烦. 这是因为很多教师对学具没有很好的认识,对它的运用没有很好的把握,不清楚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其实学具的运用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它是我们教学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新课标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有研究还表明:“如果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由于学习者积极的参加活动,记忆效果会明显地提高. ”因此像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等多种实践活动都有助于学生积极的获取知识.

一、通过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决定着他们好动、富有极强的好奇心,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就能成功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动手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乐趣. 所以在课堂中如果能让他们感到好奇,又能通过动力去找到答案的活动就能牢牢地把他们吸引过来.

例如:一年级的《摆一摆,想一想》,这是学生在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之后的研究内容. 在这之前学习数组成中,已经有了有序思考的认识和经验. 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组发10个小圆片. 从1个小圆片开始,提问:可以组成哪些数?2个?3个? 那10个呢?10个小圆片的时候学生已经没法一下给出答案了. 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很想知道,怎么办呢?拿出小圆片来摆一摆. 摆着摆着,学生会发现规律,可以先把全部圆片放在十位,然后一个一个地往个位移动,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思考.

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光动口还不行,还得动手,要有形象直观的学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让课堂变得生动,更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和吸收新知识.

二、通过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心理学有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符号”. 而小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对于比较抽象的、难懂的数学概念需要借助大量的感性材料,更需要动手去操作这些材料. 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感知大量形象的材料,这样他们才能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建立出清晰的表象,进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探索,形成科学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概念时,我让每名学生拿出8个. 首先,要求学生把这8个分成两份,看看可以怎样分,结果学生们兴趣很高,顺利地分完了,结果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

学生分完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四种结果哪种比较特别?为什么?学生会发现第四种比较特别,因为前三种分的都是有多有少的,最后一种是分的一样多的,比较公平. 像这样“把一些东西分成几份,每一份的个数同样多叫做平均分”,然后让学生把8个任意平均分.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迅速地动起手来,随后小手举得高高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把8个平均分成8份,每份1个;有的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有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4个. 接着再让学生自己拿出一定数量的其他学具分组任意平均分. 这样,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将抽象的“平均分”概念具体化了,加深了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三、通过学具,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数形结合、等价转换、对应、集合的思想,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

在数学活动中,学具的高效利用,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例如:A有10颗糖,B有4颗糖,A要给B几颗,两人同样多?如果只让学生动脑想象,很多同学只关注到A比B多了6颗,只要给B6颗就可以了. 当提供给学生圆片,让他们通过直观实物来看一看、摆一摆,就会发现给6颗就又不是同样多了,应该把多出来的6颗分成同样的2份,给B同学3颗,这样两人才是7颗. 这是渗透了对应的数学思想.

可见,学具在教学中起着“船”、“桥”的作用,能将暂时停顿的思维重新活动起来,通过学具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通过学具,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虽然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还需要具体形象来做支持. 适时、适当的学具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解决较抽象的问题.

例如:在一年级有这样的题目“数一数这两个图形有几个小方块?”第一次尝试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当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方块、足够的时间来摆一摆再做时,越来越多学生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且在摆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一定的规律. 这种操作过程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下一次出现类似的题目时,没有方块来摆他们也能正确的数出来了,这就是学具在无形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五、通过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协作,自己看法、见解的表达,认真倾听,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这方面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团结、协调能力的培养,也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在课堂中,分组合作的学具操作,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学习“镜面对称”时,这部分内容和学生的平时经历具有很大的联系,如果光靠图片或者语言来进行教学,是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 所以我就让学生每人带一面镜子,同桌互相照一照、说一说,如果举起左手镜子里的人应该是哪只手?如果你把笔夹在右耳上,镜子里的人应该夹在哪边的耳朵上?等等许多相关的问题;或者可以两同桌做“镜子游戏”互相模仿. 学具连接了两个孩子的心,使他们有一个共同活动目标,让他们在愉快的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又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提出实验要求:四人小组为单位,3名同学每人摸10次,一名同学记录;每次摸出棋子放回后要摇均匀棋子(记录的同学摇);观察统计数据,在组内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测. 出示实验表格,指导填写.

摸棋子实验记录表

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摸棋子,有同学担任主持人,有同学做记录员,有同学摸棋子做实验. 完成记录表之后,四人小组一起研究数据进行讨论交流,最后作出合理推测. 像这样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在学习可能性的同时拉近了同学间的距离,并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意识.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可或缺. 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具,抓住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契机,及时诱导学生的让学具来帮助我们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 借助学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数学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蔡林飞.玩得快乐,学得开心——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的运用[J].小学数学参考,2009,(08).

[2]曾惜光.在小学数学中合理运用学具.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7).

猜你喜欢

学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