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低年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6-05-30陈红娟
陈红娟
低年级的儿童天真活泼、纯洁可爱,如一泓清水. 他们的思维也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具体表现为不墨守成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探索,不害怕失败……作为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想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还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疑、巧问,唤兴趣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及时创设恰当、精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33 + 29”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前,我先让学生笔算“33 + 25”不进位加法. 并指名说出笔算加法的第一、二条法则,学生就说出两位数加法的运算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 ”再提问这两条运算法则计算“33+29”,这时出现了个位3加9得12的情况,接着,我问学生“12”能否写在个位上?不能,又该怎么写?看谁最先想出来,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大部分学生都知道“12”不能写在个位上,但又说不出它的道理来. 因此,每名学生都想知道“12”不能写在个位上是什么道理. 这时我就告诉学生:计算“33 + 29”运用加法的第一、二条已经行不通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并板书课题. 课堂上采用设问,激动的手段来揭示新课,在学生最佳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中及时提出有联系的问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能唤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善诱、深化和提高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往往不能持久. 因此,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在学生开始引起兴趣时,逐步深化和提高,使其持久下去. 例如一次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例题2的两个已知条件,“有50只母鸡,12只公鸡. ”我指名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计算?”他们就回答出这道应用题缺少的问题,还不能直接算,这时候我问学生你能根据这道应用题的已知条件,说出一个问题吗?学生说能(略). 于是我出示了三个问题:“(1)还剩多少只?(2)有几只鸭?(3)一共多少只鸡?”这时学生会觉得奇怪,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然后启发学生联系已知条件想一想,是不是三个问题都可以和例2的两个已知条件搭配,还是要选择哪一个问题搭配才合适?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三、循循善诱,促感化
后进生的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变好一段时间旧病复发. 因此,在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中,坚持反复抓,抓反复对出现反复的后进生做到不急躁,不嫌弃,找出其反复的原因,循循善诱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同时肯定他的成绩,继续用爱心感化他们. 如:丘同学有一段时间改正了上课违纪的缺点、但有一次上课抢女同学的铅笔,还动手打她. 课后我找他谈话,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出他的错误. 想不到他竟然哭着说:“老师,我一错再错,请您原谅,其实我也不想当坏学生,可是就是老做坏事”. 他的真诚也打动着我,后来我了解到他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寄宿在70多岁的外婆家,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于是,我坚持注意观察他,发现问题就找他谈话教育,循循善诱,耐心引导,鼓励他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终于使他重新树立信心,扬起前进的风帆. 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违纪现象. 渐渐地成为一个热爱班级、关心同学、尊师守纪的好学生.
四、家校配合,共教育
后进生惧怕父母知道自己在后进的行列,家长也忌惮自己的孩子在后进的圈子里,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客观的事实不可回避的,我们有责任实事求是地告诉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因此,为使每位后进生的家长能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与学校协调一致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我坚持与后进生的家长联系,向家长阐明家庭教育的重要,传授家庭教育常识,介绍一些家教成功的范例,直接具体磋商教育转化措施. 同时,还设立“学校与家庭联系卡”,后进生的表现每周记录在案,家长也把在家表现填在联系卡. 使学校、家庭得到及时沟通情况,大大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还需要有必要的规章制度来保证. 因此,为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的管理,我每学期都建立了后进生档案,内容包括姓名、住址、家庭情况,原因剖析、教育目标、具体措施,转化记载等. 制订出“后进生进步评比条例”,“优秀生与后进生结对子帮教制度”等. 从而使后进生转化工作成为具体化、科学化、制度化,有效地促进班级工作,全面提高后进生的基本素质.
五、设计生活的游戏,吸引学生活泼地学习
我们面对的是七、八岁的孩子,注意力有限. 我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具的操作与儿童最喜欢的游戏结合起来,形成数学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理解概念、掌握方法.
在教学“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时,课后有一组口算题:
21 ÷ 3 21 ÷ 7 35 ÷ 7 7 ÷ 7
49 ÷ 7 42 ÷ 6 28 ÷ 4 35 ÷ 5
14 ÷ 2 28 ÷ 7 42 ÷ 7 14 ÷ 7
在求出商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12道算式中,有的算式是好朋友,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谁是谁的好朋友呢?学生们大胆地猜想了根据乘法口诀来判断.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将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 游戏开始后,学生们群情激昂,出谋划策. 当一组一组的好朋友都挨在一起后,黑板上还剩下“7 ÷ 7”和“49 ÷ 7”这两道孤零零的算式. 我又提问:为什么找不到它们的好朋友呢?它们的好朋友是谁?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口诀写出它们的好朋友.
这样的游戏安排,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兴奋状态,减少或避免长时间单调的活动引起的疲劳和逆反心理,吸引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总之,通过实践,我深刻地感觉到,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在课堂上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就会发现,小小孩童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