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30尹善斌
尹善斌
阅读重在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对作品产生丰富的体验,才能让学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否则,学生虽然能记住一些文学常识,通过背诵而记住作品主题,却难以通过阅读而获得熏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体验式阅读,目的是要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深入到作品中,获得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形成个人化的体验。
一、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感知
体验的生成有赖于感官的感知,但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容易忽视这一点,认为只要按照教参、备课内容,把作品所涉及的知识告诉学生即可,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体验式教学提倡通过丰富的情境来促进学生感知,目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为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奠定基础。如在《荷塘月色》的阅读中,若能配以音乐和荷塘、月色的图片,学生自然会有更多感悟,这势必比单纯地阅读文本语言效果好得多。
在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赖于各种学生所熟悉的素材、多媒体课件,甚至是教师的一些肢体动作,学生的一些表演活动。以《我与地坛》为例,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史铁生对生死的思考,那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史铁生的经历。故而教学中就可借助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史铁生的相关经历。在看中读,读中思考,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又如在《一个人的遭遇》的阅读中,通过多媒体播放和战争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残酷的战争场面,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二、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对作品生成体验,理解是基础。如果学生连什么是常春藤叶、琼珊的经历都不知道,又怎能产生对生的理解。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还得多引导学生参与到对作品的探究活动中。结合体验式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在课堂中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针对学生的交流活动教师再给予相应的点拨,效果会更好。
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的环境分析为例,先引导学生阅读找到第三段对刑台的描述的句子,并交流其作用: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明确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是推动情节发展,二是衬托围观群众的无聊、庸俗。刑场本是严肃的、神圣的,但在这个地方却听到了笑声,对此,可先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笑”,交流其内涵。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确群众的“笑”、伽西莫多的“笑”、爱斯梅拉达的“笑”。同样,在诸如小说阅读中对人物进行分析,可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人物的方法,围绕具体的描写展开分析,教师再进行点拨。
三、加强活动,丰富学生感悟
如果我们能亲自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一定会亲眼目睹其盛况,内心也会获得更多的体验。而若我们是通过阅读别人的语言文字感受泼水节,体验自然难以和亲自参加相比。原因就在于当主体亲自经历后,其所获得的感知、见闻会更加深刻。这是一个例子,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不太注重通过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悟。应用体验式教学,需要以学生喜欢的、贴近生活的、和作品内容紧密相关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这样方可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组织活动并不一 定限定于课堂上,也可在课前、课后安排活动。以《荷塘月色》为例,为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不宁静”,先布置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课前选择一个月色较好的夜晚,像作者一样去走一走,再过渡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谈感受,其体会会更加深刻。又如在《祝福》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去表演祥林嫂的动作,体会其心理。
四、注重拓展,内化学生体验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阅读往往限制于教材、课堂、书面练习之中,课后实践、活动拓展几乎没有,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多是透过语言文字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自然不够丰富。应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提倡以多样化的课后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目的是要让学生从课堂、教材、练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活动反思作品,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祝福》《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等作品后,可组织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获得体验。又如阅读《拿来主义》《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等一类议论性的作品后,可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深化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体验的生成。再如阅读《想北平》《我心归去》《肖邦故园》等作品后,可以围绕“乡愁”展开主题交流活动或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思乡之情。
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认知不断丰富,价值观念不断成熟,但还不够稳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也可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精神食粮。高中阅读教学要做的是让学生深入到文学作品中,丰富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实施体验式阅读,不仅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