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还需“慧眼识金”
2016-05-30宋国红
宋国红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备了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本能力,只要能掌握一点方法技巧,便可以实现阅读能力的大幅提升。教师在阅读技巧点拨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步骤,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有章可循。阅读讲究“质”和“量”的统一,学生在阅读时要擦亮慧眼,发现细节,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大意
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文章大意。通读全文时要注意诸多细节提示,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以及课下注释都要注意到,帮助理解文本内容。课下注释中有写作背景,有作者简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主题。在通读全文时要注意找出每个语段中提纲挈领的句子,把握文章线索,寻根究底就可以明确文章主题。
归纳文章大意要抓住几个点,比如题目。题目是文章的核心,有的文章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在题目上加修饰语,简单补充即可。再就是开头和结尾,总有几句点明主旨的句子,学生只要能够用心发现,贯穿利用,便可以比较容易地概括出主要内容。如《想北平》一课,题目直抒胸臆,点明写作内容,本文内容就是“怀念故乡北平”,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根据阅读提示和课下注释可知,本文写于1936年,日本侵华日渐紧张,华北情势危急,北平态势也很紧张。此时作者不在北平,对北平不仅有怀念还充满着忧患意识。了解这些内容,再读文章则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尤其是句子“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在文中出现四次“说不出”,体现出情到深处。
整体感知有时候只要抓住文章的线索即可,顺着线索就可以牵出文章的脉络。如果概括再详细一些,就把文章主题挖得更深一点。简单说,概括文章大意便是:叙述什么事,表达什么情。只要学生善于发现,很容易在通读全文时提取出这些信息。
二、剥茧抽丝,品读精彩语句
每一篇文章中总有画龙点睛的句子,俗称“文眼”。教师要指导学生重点分析文眼语句。经过整体感知的过程,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下一步便是“精读”过程,也是由“阅读”向“悦读”的升华,体现着阅读质量的高低。这个过程犹如“剥茧抽丝”,最终将文章精华研究透彻。教师可以用设置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语句做深入探究,更深层次地挖掘文章内涵。
如《荷塘月色》是经典名作,略读感知时可以勾画出其中描写比较美的句子,然后细读品析。本文表现力较强的句子有:“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荷叶的形态。“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羞涩”一词表现出荷花含苞未放的娇嫩,后面连用三个比喻句,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去体会荷花的美。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淡淡的愁绪弥漫在作者的心头,引领着作者外出散心。在优美的荷塘月色中,那愁绪也渐渐散去,让读者也经历了一场心路历程。关键语句的细琢,能够挖掘出文章更深层次的含义。
教师要有意指导学生学习文中运用表现手法的地方,如对比、修辞、想象、联 想、烘托、象征等,让学生体会文章运用表达技巧的效果,不断提升鉴赏水平。
三、回顾整合,升华情感认知
学生对文章做精细研究后,还要有整合的过程,细致梳理作者的情感。这个过程所用时间不必太多,但是必须由学生亲自做。学生在整合中,活跃的思维可以得到优化,教师不能以“总结”的形式替代学生的整合,让学生失去自我提高的机会。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往往要联系文章主旨,说出自己的主观认识。有的学生表达能力不强,无法准确组织出自己的内心所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升华情感。如文章通过××事,表达了××情或者揭示了××道理。学生有了一定的格式依据,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祝福》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文章以“祝福”的环境描写,反衬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阅读分析文章之后,回顾整合要明确小说反映的社会主题。通过分析与祥林嫂有过接触的几个人物,揭露出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学生如果能够通过阅读文本,得出这个结论,就说明具备了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小说的阅读只要抓住三要素即可,教师可以展示类文,及时强化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完全可以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开始自主阅读。学生在整合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也将随之提升。
总之,文本细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按照“整体感知—部分细琢—优化整合”的步骤,完成对文章的解读。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时,要注意主题不要偏;在细品文章语句时,要多角度观察文章的表现手法,解读语句含义;回顾整合时,要结合文章主旨深化认知。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体会文章传递出来的故事和情感,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