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读诗”的实践意义
2016-05-30郑晓舒
郑晓舒
苏教版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是该系列教材中的一抹亮色,编者撷取传统诗词经典篇目编订成册的用意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由于受功利化的教学观影响,教师在讲授《唐诗宋词选读》时,往往对教材文本重视不够,仅仅将其视作一道道考题来解剖,不仅使课堂索然无味,更是暴殄天物。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趣味读诗”教学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所谓“趣味读诗”就是通过图画、音乐、故事等情境创设,通过对诗人横向、纵向对比的方法,通过朗诵比赛、诗音画等趣味活动的方式对诗歌进行诵读、解读、品读。
一、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近代美学理论认为,审美活动是一个心理过程,即主体与客体交融的一种体验。诗词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极具美感,而学生却无法体验到美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考试的压力使诗歌给学生带来了恐惧感,用朱光潜先生所举的雾海航行的例子来类比,学生就是雾海中船上的水手,虽然雾、船、灯从远处看是美的,但身处其中的水手只能感受到恐惧;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的引导无法让学生与诗歌文本高度贴合,所以难以产生审美体验。 “趣味读诗”通过丰富多样的趣味活动来读诗,既将学生与诗歌鉴赏考题短暂地拉开距离,进而产生美;又能 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兴趣个性化地诵读、品读,学生的主观情感能顺利迁移,从而能够感受到美。
如李贺的名篇《天上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画诗”的形式。“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这里是四幅非常美丽的画卷,教师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自己固有的知识体验,画出心中最美丽的图画;不善作画的学生则用语言去描述心中所想,从而达到审美体验。不管诗歌主旨如何深刻,不管诗人技法怎样高明,学生从中获得了快乐,找到了美之所在,凭这点就能使他们爱上诗歌。
二、激发学生想象力
诗词的创作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客观世界在诗人的主观情感中一定是以个性且独特的方式呈现的,这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体现,所以,诗歌总是为会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中学生处在少年与成人的过渡期,童趣正在泯灭,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的日益枯竭。通过趣味读诗让学生的想象力停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比如“在灯火阑珊处”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凫雁满回塘”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泪眼问花”的女子是如何的悲戚,这些都是有趣的值得探讨的地方。特别是李白的作品总是充满奇特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描述了一个奇异的梦境,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与《蜀道难》比较诵读,采用同构想象的方法,让学生伴随着李白的想象补充内容,采用诗化的语言将之表述出来。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涨,奇特的想象层出不穷,虽然语言依然生涩,但至少他们了解到想象的魅力,体会到了想象的乐趣,这是学习中宝贵的体验。其实,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无意间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帮助。
三、提升学生道德水准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诗歌从《诗经》开始就具有了现实主义的特征,发展到唐宋时期更有“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的文学主张。唐诗宋词中的许多作品除了抒发个人的情感之外,更多地寄予了诗人对于时代的思考,对政治的反思和讽谏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忧戚。那么深入探究这其中的意蕴便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褒贬善恶的能力,提升其道德水准。
在《唐诗宋词》的“趣味读诗”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辩论、讲演的方式针对诗词中的分歧点进行辩论,以期端正学生的善恶观念。比如杜甫在《又呈吴郎》中劝吴郎对因贫穷而来偷枣的妇人要宽容,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杜甫称捡拾茅草的孩子为“盗贼”并且喊得“唇焦口燥”,这是双重标准吗?孩子捡回了茅草一定是有用处的,不正符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吗?这里就可以展开辩论。
诗词教学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洗涤学生的精神世界。读一首《山居秋暝》,让一场秋雨洗净千年的污浊,让一轮明月照亮雾霾的夜空,让潺潺的水声流过干涸的心灵;读一首《破阵子·春景》,采桑径里明媚少女的一弯黛眉、一声浅笑无疑是治愈现代病的灵丹妙药;读一首《满江红》,用高亢激昂的曲调奏响时代的强音……然而这一系列的影响必然是潜移默化的,这对于功利色彩浓郁的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要想挖掘教材的内涵必须扭转功利观念。
“趣味读诗”教学活动正是通过引人入胜的趣味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诗词的热情,通过对诗词的诵读、解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