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课的本色回归

2016-05-30何芬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文本语文

何芬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加强。教师在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双管齐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原先较为沉闷的语文教学被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迷茫而又困惑的语文教学也明确了前行的方向。

正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课改”的浪潮,庆幸自己的语文课一步步走出程式化教学套路时,蓦然回首,却发现语文教学在面对所谓的“成功”(密切了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早已千疮百孔,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了。

试问你在践行新课程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是不是出现了公开教学就一定有热闹的讨论场面,教学比赛就一定有多媒体的展示和合作互动的环节的情形呢?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式的多媒体展示,空洞的情感说教……这还是语文课吗?

被委以“传道受业解惑”重任的语文教师,应该明确何谓语文。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平时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的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在一起叫语文。”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其他和语文无关的都应删除、摒弃。语文就是语文,它不是历史、地理、美术。

而所谓的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白了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那么作为语文课,我们应如何诠释她的本色,使其凸显魅力,彰显价值所在呢?笔者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文本,显本色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新的综合性学习理念。

课标很明确,但不少教师在践行时,却曲解了它的本义。比如《鸿门宴》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文言知识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并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的智慧。可是有些教师却将课文的重点放在了精彩故事的学习上,让学生搜集大量相关的历史事实,进而分析历史事实,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虽然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却忽略了语文课自身的特点。

人所共知,入选中小学教材的文本都因某方面的特点,而成为典范。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紧扣文本,扎扎实实实地教,给学生充分的识、写、读、背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段等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习语文。

语言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学会感悟、体会、揣摩和体验。但不少语文教师为迎合新课程标准,不但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有失偏颇,还严重脱离文本,课外拓展更是不着边际,形成了许多非语文的东西,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无知即无能,没有知识就没有创造。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我与地坛》时,对课文内容匆匆一读而过,让学生大致说说史铁生哪些地方很感人,然后补充介绍史铁生的其他事迹,再让学生介绍其他身残志不残人士的故事,最后让学生谈感想。这样的课脱离了文本,上成了品德教育课。语文教学必须贴近文本,适度拓展,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张广银老师在讲授《再别康桥》时,让学生课前积累关于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及诗歌特点等,通过录音欣赏,文本朗诵,结合教师点拨,对诗歌的语言进行揣摩赏析,从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把握文本后,又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仿写训练。因学生放飞了想象,融入了情感,写出了许多精彩的语段,取得了极好的表达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抓住了语文的“本”,体现了语文的“色”。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学会鉴赏,学会运用,学会发展,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最终形成独特的感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那种完全撇开语文课的特点,将语文课上成书法课、生活课、历史课或心理课的倾向,虽然貌似综合,不仅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而且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能力的培养、精神世界的提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同在文化沙漠上建起大厦,不过是海市蜃楼。

二、强阅读,现本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阐释,已足以说明“读”应该被广泛关注。这不仅仅因为读是学习语文的有益方法,更因为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应该占有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

在语文界素有“生命长青”之称的中学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给七年级孩子讲《黔之驴》时,就非常注意这一点。黄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激励学生从对课文的朗读、阅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及寓意。在他自己的著作《语文原点》一文中,他一再强调:“比如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在阅读中学会阅读,靠花里胡哨的形式肯定不行,靠做练习也肯定不行。”

由此可见,读对学生解读并掌握文本是极其重要的。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做了如下要求:一是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二是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三是对部分诗文还应做到诵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读”时,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目标明确。读书的方法很多,什么时候该用哪种,教师应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受其熏陶;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即“初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玩味—诵读积累”。

第二,时间充裕。“付出总有回报。”一般情况下,时间和效率是成正比的。阅读教学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读书时间的多少,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切忌“走过场”。既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培植自我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积累。

三、慎讨论,突本色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

但我们应关注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是不是真正定位以“学生为主体”,还是根本没考虑到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盲目随性而已呢?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说过:“精彩的讲解给学生的收益远大于拙劣的讨论。”

笔者曾见过这样一堂探讨课,课题是鲁迅的小说《祝福》。执教老师一进课堂就满脸严肃地说:“昨晚,在鲁镇郊外发现一具女尸,据现场勘察,死者大约40岁,身上无任何刀伤抓痕等搏斗迹象,据周围群众辨认说可能是祥林嫂,为查明死者的身份、死因,抓住凶手,现将全班分成三个调查组,分赴鲁四老爷家、贺老六家和卫老婆子家作调查。15分钟后,请三个调查组汇报各自调查的案情。”

时间在学生热闹的讨论声中流逝,最后三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全班学生反复辩驳,最后一致认定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卫老婆子,还有鲁镇的人。最后教师总结:“三个小组的同学充分发扬了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办案迅速准确,很有侦破天赋,将来可以做一名出色的侦探。”

我们姑且不论表面上的分组调查是不是实质上的研究性学习,但这堂课有没有必要上成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课”?形象分析哪去了?语言训练哪去了?主题挖掘哪去了?难道分析人物形象、训练语言表达、挖掘主旨内涵这些就应被“课改”抹杀?这是语文课,但语文的本色跑去哪儿了?

当然,一成不变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讲解式教学是不该一统天下了,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是该休息了。语文课堂除了教师分析讲解外,学生也可以畅所欲言,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在赏析课文时,我常常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本课中你喜欢哪一个段落,谈一谈为什么。无论学生从语言、修辞、写作方法哪个方面谈出自己的理解,我都给予肯定。

如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大多喜欢这篇经典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认为这样可以使景色生动可感。当然也有学生认为这些修辞大多化自前人的文章,平淡无奇没有新意。像这样的争执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很多,当学生对文字有另一种思考时,教师应做的是聆听和引导。虽然他们质疑的是文学经典,可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有理有据,那就请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这要比教出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的的文学应声虫要好得多。学生争论完了,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学生不但肯定了作者朱自清的写作方法,还了解了他巧妙的修辞手法。

道理越辨越明,思路越辨越清。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还能及时反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语文学习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好讨论,既能及时地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能推动语文教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学生是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应千变万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用一种模式。有一年我在高一年级任教,受学校委托到武术学校兼任同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它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方法要因人而异,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同是讲授《项链》一文,在本校完全可以用所谓的讨论模式,而武校却不能以讨论为主,在那里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启发与提示。

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也是有缺陷的。但无论你用何种方法,作为语文教师都应在尊重学生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准确地把握学科的本色,激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能力,促成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