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类学视野下对澜沧拉祜族“阔踏”葫芦笙舞考察记
2016-05-30宋亭霖
宋亭霖
摘要:葫芦笙舞是拉祜人在欢度年节喜庆时必跳的一种大型的集体舞。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拉祜文化信息,发展至今,仍保持着男女老幼同欢齐乐和围圈起舞的古老形式,以及欢庆丰收、祈求丰年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拉祜人传递信息、表达文化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滇南地区这个古老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本文是对澜沧地区拉祜族葫芦笙舞所作的初步尝试性考察,目的旨在音乐人类学视野下,以一种新的角度,试图探寻拉祜族葫芦笙舞的地方性系统及音乐语境。
关键词:拉祜族 葫芦笙舞 音乐人类学 地方知识 文化功能
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Iogy)或称民族音乐学,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是人类从有史以来的一切音乐事象。仍然以音乐为研究的切入点,音乐人类学尤为关注与创造音乐有关的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音乐是如何“生成”的等等。由于人的观念及行为,与其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有关,所以,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又要关注音乐赖以产生的文化背景。
“音乐观”不仅是对音乐总的认识和看法,同时也是人们在进行音乐创造时最本质的依据所在。所以,美国音乐人类学家阿兰·梅里亚姆认为:在进行某项具体的调查研究时,搞清该文化中固有的音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他主张把与音乐有关的概念、身体、语词表达、学习、社会等行为作为音乐人类学的理论视域。其中,“行为”不仅指与身体有关的动作,还指思想行为。在音乐人类学科的推进下,人们开始意识到“音乐”不仅是人们情感、审美的表达,更多的是人类思想、行为和存在方式的一种形式。
云南,是我国民族文化最为多元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民族音乐有着不同于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模式和价值系统。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蕴含着特有的气息,如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邦乡麻栗坪必的老寨中,至今依然沿袭在传统节庆时举办传统祈福仪式——跳葫芦笙舞的习俗。
葫芦笙舞是拉祜人在欢度年节喜庆时必跳的一种大型的集体舞。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仍保持着男女老幼同欢齐乐和围圈起舞的古老形式,不仅是拉祜人传递信息、表达文化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滇南地区这个古老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由于拉祜族葫芦笙舞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它涉及音乐、舞蹈、乐器、宗教、民俗学、社会学等众多内容,国内外关于拉祜族这个跨界民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历史、宗教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拉祜族葫芦笙舞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笔者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宫邦乡麻栗坪必的老寨“阔踏”(春节)期间跳葫芦笙舞祈福仪式的田野考查,试图在音乐人类学视野下,以一种新的角度,探寻拉祜族葫芦笙舞的地方性系统及音乐语境。
一、拉祜族历史文化概述
(一)地理自然概况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跨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而居,有着古老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拉祜族最集中的地方,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五山六水纵横交错。澜沧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主要属南亚热带夏湿冬干山地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居住在此地的拉祜族人民创造出了极具自身特点的音乐文化以及特殊的表达方式。
(二)族源、宗教及语言文化
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族系,属彝语支,由甘青高原不断南迁而形成。原始社会时期,过着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的生活。后生态恶化,战乱袭扰,开始数次、多数路的游牧、迁徙。秦汉至明初,主要有三次大的迁徙,最后到达川滇高原进而分东、西两路沿澜沧江和金沙江南下,基本奠定了今天的主要分布格局。历史上拉祜族至少有三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部分迁入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由于不断迁徙,拉祜族形成了以澜沧江为界的东、西两部分,拉祜族自称“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统一族名为“拉祜族”。
自然宗教是拉祜族的原本性宗教,“万物有灵”是其核心,而天神“厄莎”主宰了拉祜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除此之外,他们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可敬可畏的神秘力量——精灵主宰着,他们把这种精灵称为“内”,存在于天地、日月、星辰、山水和人体之内,天气好坏、谷物收成高低、人畜康宁与否都与“内”有关。受外部文化的影Ⅱ向,拉祜族地区有部分信仰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两者在语音和词汇上有差异,但是可以互相通话。拉祜族无传统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为更好的传播宗教,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但至今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在地方性研究的文本中有一定范围的使用。
(三)文学艺术(以史诗《牡帕密帕》为例)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创始神话,属拉祜族口述文学,流传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于2006年5月20日获批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帕密帕”是拉祜语译音,意为“开天辟地”。相传在蛮荒时代,人类的祖先从葫芦里走出来,繁衍后代,人越来越多,没有吃的,便分为九群人上山猎虎,后来这九群人演变成了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彝族等民族,今天在澜沧县这块热土上各民族和睦相处,共荣共生,形成了多彩的地域文化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牡帕密帕》叙述造天地日月、造万物和人类以及人类初阶段的生活状况等,是拉祜族传承悠久历史的口述文学精品。其丰富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远古时,宇宙一篇混沌,天地未分,厄莎先后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兄弟二人在荒凉的大地上过着采集、狩猎生活,后来结为夫妇,其子女逐分别繁衍为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傣族、布朗族、彝族、汉族:拉祜族从狩猎采集生活逐步发展到农耕生活等。
史诗不仅反映了拉祜族远古时期的社会生活、生产风貌,也包含了拉祜族先民对宇宙起源和人类起源的朴素认识。其一,在人类产生以前,宇宙就已经存在,即宇宙(天地)的起源先于人类起源:其二,宇宙的起源与形成是逐进的,从当初的“混沌”发展到天地分开,进而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万物:其三,人类虽是由厄莎创造,但是具体来讲,却是由葫芦里的种子孕育而成,最后走出葫芦,成为真正的人。因而,人类的起源也是逐进的:其四,兄妹通婚表明历史上拉祜族曾有过血缘婚的阶段,而几个民族都由这对兄妹所生的传说,一方面反映了一种古来的民族同源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与这些民族交往密切。
天神“厄莎”创造了天地万物后,感到孤寂,就想办法种葫芦造人。葫芦成熟以后里面孕育男女二人,受惊的麂子在慌跑中绊断了葫芦藤,金葫芦果滚落山谷掉进水里,厄莎派各种动物、植物寻找。多方、多次寻觅,终于在水里找到了葫芦。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娜迪从葫芦中走出来了……故拉祜族人自称“从葫芦里面走出来的民族”。勤劳勇敢成为了拉祜族的精神特征,葫芦则成为拉祜族的吉祥物和民族徽志。
史诗《牡帕密帕》中关于葫芦的各种场景,让我们看到了拉祜族与葫芦的渊源关系。从古到今,拉祜族一直将葫芦作为本民族的图腾,不仅成为拉祜族的象征,也是葫芦笙舞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麻栗坪村老寨“阔踏”跳葫芦笙舞的个案研究
2012年春节期间的农历正月初四、初五(2012年1月26、27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邦乡麻栗坪必的老寨,由个体家庭组织,举办了全村参与的跳葫芦笙舞祈福仪式。这样由个人承接的葫芦笙舞活动,是拉祜族最为传统的古规礼仪。
在2012年1月25日晚上,主人家去向组长(族长,寨子中人民都听他的指挥)汇报,同时请师傅。主人家拿着粑粑一双(两个)、酒一瓶(都是自己烤的酒,包谷酒)。到师傅家请师傅帮忙做今年跳葫芦笙舞祈福仪式的活动。师傅答应后,第二天来到主人家做活动。
然后,第二天、第三天早上师傅和寨子里的老百姓们盛装带着自己的葫芦笙纷纷来到要组织跳葫芦笙舞的主人家去参加仪式。在一天中整个跳葫芦笙舞的过程,是通过放鞭炮告诉大家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一般在一天中放五次鞭炮。
第一次是八点左右早早的放鞭炮是叫人的意思,亲朋好友们来到我家请大家跳歌的意思:大家在主人家抽烟喝酒后听到鞭炮声就说明仪式要开始跳歌了,所有人就6人、8人的拜葫芦笙。
拜葫芦笙结束后,第二次鞭炮响在十点钟准备开始跳葫芦笙舞活动了,大家就开始围着在家里摆放好的棉作桌子转圈,左三圈、右三圈以后,大家跳着葫芦笙舞和抬着桌子和东西到早已经选好的场地上并且转完左三圈右三圈后,才可以放下桌子和东西,同时还要供奉上祈福的香火。此时是十点半第三次鞭炮Ⅱ向起告诉大家,全部人都到齐场地上了,跳葫芦笙舞的祈福仪式正式开始。随后由请师傅带领大家举行跳葫芦笙舞祈福活动仪式。在祈福仪式的葫芦笙舞中依次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各种套路顺序进行整个祈福仪式的最重要的部分跳葫芦笙舞。
葫芦笙舞整个流程在跳第一遍时,要顺着师傅安排的顺序跳:生产、生活舞;饮食舞;动物舞;男女舞。在每套葫芦笙舞结束后,大家都会把吹奏的葫芦笙举过头,齐声吼一声,预示此套舞步结束了,要接另一套了。第一遍葫芦笙舞全套套路结束后,第一天的活动可以没有时间的限制,打乱葫芦笙舞套路顺序一直进行:第二天如果时间还充裕,在太阳下山前顺序可以全部打乱后再跳。
到中午后三点放第四次,告诉大家可以吃中午饭了,大家便分成两三批分别去吃饭。因为场地上必须一直都有人在吹、跳葫芦笙舞、跳歌,整个仪式过程不能中断。
晚上七点左右放第五次,就是休息的意思(今天的活动就结束了)。但是,在第一天的活动中,可以根据大家的兴致一直跳到第二天天亮或者待大家都累了,方才结束活动,棉作桌子和东西就不再囤着转圈,直接收回。然而,第二天在太阳快要下山前,还在天亮时的7点或者7点半以前就要结束活动开始收场。在活动要结束前,至少有4位师傅在活动外围跳扫地舞六圈(左三圈、右三圈)后,师傅们再进入到圈内,此时不论大家跳的是什么内容的葫芦笙舞都要结束活动,同时在中间跳歌的女人们也跟随师傅们进入男人们的葫芦笙队伍中,成两对两对(四个人)一排的队伍,师傅便带领大家再跳整个活动的第五次左三圈右三圈(两天整个仪式的活动,一共转棉作桌子六回,第一天转两回,第二天转四回。)来结束场地上的全部活动,之后又来两个已经选好的女人把棉作桌子上祈福过的种籽抱走,男的把棉作桌子抬起,由师傅带领着队伍才回主人家,(师傅在整个活动流程中,一共跳了七次左三圈右三圈。)回到主人家又转完六圈后就放下抬着的东西。最后,就两对两对(四个人)进家门跳葫芦笙舞结束最后的仪式。待全部人都回到主人家,分别把葫芦笙举过头请回葫芦笙,再统一放在祈福的棉作桌子里。大家随后到主人家门后,由主人盛着一瓢瓢的水给大家分别洗手,这就意示大家整个跳葫芦笙舞的祈福仪式正式结束。主人家在今年就不可以再跳葫芦笙舞了,主人家附近来参加活动的邻居们也不能再跳葫芦笙舞了。
晚上九点钟主人家请来参加跳葫芦笙舞的亲朋好友们吃晚饭,感谢大家来到家里帮助祈福仪式的举行,感谢大家带来的吉祥。夜深晚饭结束后,大家便纷纷结伴三五成群的回自己家。
三、拉祜族葫芦笙舞的音乐文化意义
(一)葫芦笙舞发生的场域
生活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拉祜族有自己的“春节”,称为阔踏节,拉祜语意为“过年的节日”,俗称“拉祜年”。拉祜年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传说,在很久以前,快到过年时,男人们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打猎,过年时赶不回来,到满载猎物而归的时候,年已经过完了。妇女们为了慰劳男人的辛苦,又重新过了一次年,这年就叫小年。大年从正月初一到初四,小年从初九到初十一,初十二为满年,是拉祜族男女共同的年。“阔踏”是拉祜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每当阔踏节时,拉祜村寨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或跳歌或欢聚一堂共唱古老的曲调。
跳葫芦笙舞的时间,各地大同小异。澜沧县一带主要在农历八月十五和农历正月期间。正月问的葫芦笙舞活动,其主旨除了欢聚,共庆一年获得的收获外,更重要的是寄托着来年丰收。驱走一年的疲劳,作好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准备。沿袭着先辈的心理习惯,夺取收获的关键在于种子。种子好,又被认为是有了神的力量。神若随人意,人们就获得神种——丰收的种子。
在这古老的物种崇拜的心理支配下,人们十分重视正月间的跳葫芦笙舞。有由寨头组织的全村性的跳笙会,也有由个体家庭组织的跳葫芦笙舞。
此次由个体家庭组织的在阔踏节(春节)进行祈福仪式跳葫芦笙舞时的场地,是举行跳葫芦笙舞祈福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跳葫芦笙舞的场地选择并没有在主人家正门前,而是选在了拉祜人民认为场地好的地方。何为好呢?即:1.场地要选距离主人家近:方便提供需要的东西:2.场地要选平地方:大家能更好的跳葫芦笙舞和跳歌:3.场地大的地方:方便大家跳,动作能施展的开。进行仪式的场地除了注意以上的条件外,一般在选择场地时,要选择与主人家上的地方或者是平行的地方进行活动,不能选下(矮)的地方。上:比主人家更高,预示着步步高升的意思:平行:主人家开门方向的左边、右边:和家背靠的后面:下:主人家开门方向的前方。因为门对着的方向是下去的意思,比主人家矮,那么福气都往下走了,预示着不好、不吉利。祈福是希望要步步高升,家里的运气、福气更多更好。所以,不可以在下方跳葫芦笙舞来祈福。由于主人家背靠山,所以后面的方向就不能跳葫芦笙舞,只能选在主人家左边、右边方向的地方。
由个体家庭组织的跳葫芦笙舞,必须负责跳三年,之后停三年,才又可以承接过来组织活动。在组织、操作等形式方面与全寨性办芦笙会相近,只是情节上更认真,细致和神秘一些。
每家在连续三年的活动里,每一年的活动除了在第三年时要拴线,其他的所有程序都是一样的。第三年栓线要绕线12圈,线要绕跳着的人们外围12圈,所有人包括男的葫芦笙队伍和女的跳歌的外围,在女人们的身上外围线绕12圈。绕线12圈是在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始绕12圈线,再跳几圈后(不一定跳几圈)就结束整个跳葫芦笙舞的活动。绕好的线统一剪后就开始栓。首先是师傅,然后寨子里的领导,主人家的家人全都要栓线,还有主人家里的水牛拴在牛脖子上。来参加的乡亲们,如果还有剩余的线再栓。栓线都拴在右手上,预示着吉祥之意。
在活动准备开始前,亲朋好友们到主人家后,都要在主人家里拜葫芦笙,一定要双的人数拜葫芦笙,家小就是4人两男两女、6人拜三男三女,一般是拿自己(请来的人和主人)的葫芦笙拜葫芦笙。放几个葫芦笙不定,主要是定拜葫芦笙时的人数。请来的人和主人家以及没有参加活动的人的葫芦笙都可以参加拜葫芦笙仪式,但是,一般都是老百姓们把自己背来主人家的葫芦笙放一起拜。
整个活动中,第一天不放谷籽是因为老百姓们都大口喝酒,没有任何约束,只要玩得开心就好。第二天不能喝醉酒,要重视整天的仪式,因为要保护祈福后的种籽,以防种籽被别人拿走。
第一天在棉作桌子里放了:酒、烟、茶叶、开水。第二天在棉作桌子里放了:酒、烟、茶叶、开水和箩筐,箩筐里放着种籽、粑粑、花、香等等。种籽都有:谷籽、辣籽、玉米籽、老冬瓜种籽(篾瓜种籽)、黄瓜种籽、高梁种籽、养麦种籽……只要是来年要种的种籽或是山上种的种籽都可以放。可以放两颗、几颗、一把都可以不定数。棉作桌子上的箩框里面还放着粑粑(饼子),放一双(两个),一共放四个粑粑。还有花:红色是桃花代表女人、黄色是李花代表男人。只能放这两种代表男人和女人的花,是“双”的意思,分别在两个箩筐中放一双,一共是四只。香,一共是两双,一个箩筐一双。棉作桌子的两个箩筐里放的祈福东西都是一样。在箩筐里面放的祈福东西一般都是放一双,而烟那些就不定数,一般是放两包烟。
在祈福仪式中,笔者看到棉作“桌子有分正面和反面。也就是桌子下面还供着香(笔者认为是正面)。放在棉作桌子前面的香烧有两柱是一双的意思。香,一般是要放在棉作桌子靠主人家门的方向的前面。在一天的仪式中需要一直燃烧着供奉的香火,预示着整个祈福过程都是有神灵的护佑,人们通过跳葫芦笙舞来向神灵祈求驱除苦难和祈求实现来年的美好愿望。
在葫芦笙舞仪式结束后,仪式中祈福的种籽要与今年需要种的种籽全部放在一起到耕种时节。混种籽和耕种时撒种籽,可以由男、女主人做,但是一般都是男主人来完成的多。拉祜族人原始崇拜里“双”之概念尤其重要,分别代表了天、地,这一观念在葫芦笙舞祈福仪式活动中则体现为必须跳满两天。
(二)葫芦笙舞的内部系统
葫芦笙是拉祜族主要的传统吹奏乐器,它几乎伴随着男人们的一生。
葫芦笙大的有1米多,小的只有10厘米左右。葫芦笙用一个干葫芦,两壁对打5个孔;用5根长短不一样的竹管,在插入葫芦孔内部分抠出音孔,按上簧片,交接处用酸蜂腊密封糊牢:用一根竹管插入葫芦蒂部做吹管,也有直接以蒂部做吹管的。葫芦笙的大小及规格不定,发出的音乐也高低不同,由艺人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做。
各地拉祜族葫芦笙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方法基本相同,但是,音的排列则有些差异。
澜沧、孟连等地拉祜族各支系吹奏葫芦笙的方法基本相同,音列是首调的356—235,音域为十度,中间没有变音。
澜沧、孟连一带拉祜族在葫芦笙的演奏中,首调的5(SoI)和高八度的5(Sof)为持续音,旋律在八度持续音内来回穿行,有时遇到旋律音和持续音是同一音时,则省去持续音保证旋律的正常进行,这会出现持续音中断的情况。演奏的曲调都属大调性质的,以五声1调式和五声5调式为多见,结构一般都是一气呵成长大乐句的随想和变奏曲。
葫芦笙——“娜”是拉祜族最喜爱的吹奏簧管乐器,每一个男性在人生的道路上几乎都离不开它。青年时期吹奏着葫芦笙去追求异性,相互交流感情:中年、老年时期仍然时常吹奏葫芦笙以自娱,苦恼时用它消愁,欢乐时吹它助兴。在重大的群众集会时的集体舞蹈中,葫芦笙更是必不可少的乐器。
葫芦笙属于一件多声乐器,其表现力比其他乐器丰富,既能演奏清新明快的曲调,也能演奏情绪热烈、节奏有力和优雅动听的曲调。
葫芦笙舞是拉祜族人民在欢度年节喜庆时必跳的一种大型的集体舞。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仍保持着男女老幼同欢齐乐和依葫芦笙手领舞的古老形式,以及欢庆丰收、祈求丰年的内涵。拉祜族葫芦笙舞的舞蹈形式,多为大型集体舞,男女老少齐上场,用舞蹈再现劳动的场面、模仿动物的动作,欢庆丰收,同娱共乐。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内容,在过年习俗活动中,得到最全面最完善的体现。舞蹈形式中,芦笙手是主角,他们特别要边吹笙,边跳出对厄莎神感恩,祈福祭祀以及以脚示意拨动种子,扒进吉祥良种,扒出霉气的种子等动作。众人合跳则是为图吉祥。
在这次祈福仪式活动正式开始后,由师傅组织大家进行跳葫芦笙舞祈福活动仪式。在祈福仪式的葫芦笙舞中,各种套路分别为:
1.年舞:“阔嘎”
年舞内容大体一样,其中变化微小。年舞是葫芦笙舞里一种总体的舞,在活动进行的两天里都要跳,每一天只跳一次,跳完年舞后才可以进行另外种类型的葫芦笙舞。
2.活动舞:“嘎叽嘎”
3.棉作舞:“噗咯嘎”
4.拉祜族过年舞:“拉祜扩家”:是根据老祖宗传下的四类顺序,先后依次进行,第一类是:生产、生活舞;第二类是:饮食舞;第三类是:动物舞;第四类是:男女舞。
在整个仪式活动中跳葫芦笙舞的四种类别,在两天里跳的顺序都是一样的内容:两家不同的主人家,在同一时间或者不同的时间里(前后四天)举行都是一样的内容;在过年期间,女人节、男人节、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跳的葫芦笙舞,顺序内容都是一样的。
(1)劳动生产舞:(十四种必须做完,按照顺序做)
①涮地舞:“海坡嘎”:②烧地舞:“海度嘎”意为:把地上的东西烧干净;⑧犁地舞:“海买嘎”;④挖地舞:“海锅噶”;⑤“海哦铺嘎”意为:把犁地、挖地后出来的东西扫到一起:⑥烧地舞:“海度嘎”意为:再把地上的东西烧干净;⑦撒种子舞:“加呦西嘎”;⑧秧苗倒:“加摆嘎”;⑨“加次嘎”意为:秧苗倒以后要扶正,然后又拴起来;⑩割谷子舞:“加厄儿嘎”;11.打谷子舞:“加脚嘎;12.“加簸嘎”意为:谷子中不饱满的,一打就飞了,留下好的谷子;13.“加西不过拉嘎呀”意为:背回谷子;14.“阔嘎”意为:谷子背回来家里,男男女女高高兴兴的在家里过年了。
(2)饮食舞:(四种)
①吃酒、吃烟、喝茶舞:“拉朵嘎”意为:三个都一个动作,一个叫法;②春辣子、春豆子舞:“休比喏滴呆嘎”意为:右脚:用后跟春;左脚:用大拇指春;③洗碗、洗筷子舞:“开次嘎”;④吃饭舞:“哦加嘎”。
(3)动物舞:(十种)
①蛇舞:“文儿嘎”;②老鹰舞:“啊叽嘎”;⑧螃蟹舞:“啊唧咕嘎”;④青蛙舞:“叭逮咕嘎”;⑤鱼舞:“呐儿嘎”;⑥鹦鹉舞:“摆资嘎”;⑦猴子偷包谷(玉米)舞:“虾麻哦嘎”;⑧狐狸舞:“分儿拉锅摆咔嘎”;⑨鸡舞:“嗯啊儿嘎”;⑩老鼠舞:“发嘎”。
(4)男女舞:(四种)
①女人舞:“呀咪嘛嘎”:②男人舞:“火咔叭嘎”:⑧女人背娃娃哄娃娃睡觉舞:“呀喏嘎”;④女人簸米舞:“呀咪嘛加哈嘎”。
整个过程的顺序是老祖宗传承下的,后人按照顺序跳。拉祜族在不同的村寨里都有不同的习俗,有不同的跳葫芦笙舞的内容和顺序以及不同的名称叫法。
“要想了解一种音乐结构为什么以它现有的方式存在,我们就必须了解产生它的人类行为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以及这种行为之下的观念是怎么样、为什么如此组织从而能够产生出所需要的音响组织方式。”㈣拉祜族人民每年跳葫芦笙舞,都希望来年五谷丰登、好运连年。他们把平时体现生活各个方面中的场景动作,运用到舞蹈动作里,他们每一套葫芦笙舞的名称也是根据各种生活场景动作所命名,根据人类行为来创造寄托美好愿望以及对生活的美好依托的表现方式。人类行为启迪了葫芦笙舞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又表现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
(三)葫芦笙舞的音乐特征
葫芦笙舞在起舞时由持葫芦笙的男性领舞,他们三五成圈,聚于中央,脚步合着芦笙节奏,时快时慢,引导着圈外的合舞者。外圈的伴奏者听笙曲,视领舞者的舞步摆动,携拉着双手,踩着节拍,变换动作。
在此次拉祜族阔踏葫芦笙舞祈福仪式中,每套葫芦笙舞的套路所使用的节奏型为两种:
①XXXXXXX||②XXXXXXXXXX||
这两种节奏型分别在每一套路中交换更替使用。
第一种节奏型是在跳慢动作时,腿部动作比较缓慢的大步向前迈进,而且在每一套路中都是先迈左脚开始跟着节奏前进,或者做比较轻和缓慢的动作,腿向前抬起和向后勾起,多体现在步伐一致向右前进绕圈的时候使用,连接每个套路中重要内容之间的动作表现。
第二种节奏型是在跳快动作中使用,腿部动作多是小步伐的跳起并且时常前后移动步伐和身体,动作都比较快速、步伐急促、动作力度也偏大,还不时的做腿部弯曲动作,每前半拍都是重拍。在重半拍里,右脚的脚步都要重重的落下去,尤其是右脚的第一个重的前半拍落下去之后,左脚必定要随之跳起;但是,也有用左脚来踩跺那重半拍,随之另一只脚扬起;还有在左右两个方向做同一动作时,就用左脚、右脚分别都做重半拍的体现,并且也有双脚同时落地踩跺那重半拍。根据不同套路内容的表现形式来确定重半拍的脚步步伐中使用哪一支脚。最后半拍在每一套的套路中都是扬起一只脚,单脚重跳落地。此套节奏型一般做表现每种套路的主要动作的步伐节奏。
“音乐是人的产物,它有自己的结构,但是它的结构不能脱离产生它的人类行为而独立存在。”葫芦笙舞所跳的内容都产生于拉祜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生产、生活类:饮食类;动物类等等。根据不同种类的舞蹈类型,吹奏的葫芦笙曲子节奏也会有所变化。然而,节奏和音高的变化也是跟随人类行为所创造的舞蹈动作而定。舞蹈动作、葫芦笙曲子节奏、人类行为,三者都是相互牵制的。
“对任何一位听众来说,音乐的功效恐怕要比音乐的表面复杂性或简单性重要得多。”葫芦笙舞吹奏的葫芦笙调子,其主要功能是身体节奏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此时,音乐的更大功效是人类通过这种祈福形式,对舞圈中间供奉的五谷粮食来祈求来年的粮食大丰收,主人家通过仪式形式,期盼家业兴旺,在新的来年万事顺利、吉祥。在这样的语境下,音乐的功效已经远远超过了“复杂”或“简单”的音响组织。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澜沧拉祜族葫芦笙舞的调查,以音乐人类学方法理论为导入点的探究,在拉祜族葫芦笙舞祈福仪式的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笔者试图以此个案的研究,说明“音乐概念”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里,都有不同的呈现。在局内人世界里,以声音——身体融为一体的葫芦笙舞是拉祜人表达自己内心、外在世界的一种渠道方式:而在局外人看来,葫芦笙舞则是拉祜人连接观念、行为的一种文化形式。
拉祜族的葫芦笙祈福仪式是拉祜族最盛大的一项集体仪式活动,是这个古老族群审视自己所处世界的生活实践。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取了个人以及族群的价值实现,同时也获得了拉祜文化身份的认同。的确,“葫芦笙舞跳的就是拉祜人的历史、生活和心声,是拉祜人集体记忆的信息载体,它巩固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社会认同”。在强大的传统力量影响下,拉祜人宽容的接纳现代社会的诸种因素,提升民族凝聚力。葫芦笙舞不仅是传统节日、祈福仪式等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内容,也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和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