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产生的双向功能

2016-05-30曹真真

写作(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传教士

曹真真

摘要:明清时期出现了以西方传教士为主要媒介的中西文化大交流。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开始了平等互惠基础上接触与交流,其中既有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又有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迎纳,达到了文化的双向作用。

关键词:明清时期;传教士;中西文化;双向作用

明清时期的中国在整体上还是属于一个保守、封建的国家,但是中外文化交流已经开始逐渐频繁起来。在这段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传教士在此起到了主流媒介的作用。为中国输入了较为广泛的知识,同时也把中国的思想文化通过书籍、书信等各种形式传入西方社会,不仅让西方社会重新认识中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带动了西方文明的推进。

一、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传教士基本指的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很少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很多传教士人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并学习中国文化,顺應中国社会,以求得天主教义和中国传统儒教思想的统一,借以培植天主教在中国根植的土壤。除此之外,他们也想把中国好的东西带人西方文明,并让西方重新认识中国,当然,中国器具、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世界文明的进步。

二、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天主教的传教事业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推动了海外殖民地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欧洲各国殖民政策的一部分。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实际上已成为明清以来中国文化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同教派的传教士接受中国文化的过程中经受的文化震惊和文化融合。中国和欧洲相隔万里,地理历史、文化礼俗都绝然不同。他们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但是他们把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融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当中,成为中国历史上很浓重的一无法磨灭的道痕迹至明朝末年,全国各重要地方几乎莫不有教堂,教徒已不下数万人。到了清初,教徒更增至十五万人。宗教的信仰也让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思想,以及各个方面的文化。

在建筑学方面,西式建筑在 16、17 世纪的开始在中国出现,且大都由基督教会出资兴建。现有遗址可见的古建筑在澳门,包括有圣安多尼堂、圣宝禄堂、圣多明我堂等。西式建筑在澳门、扬州、安庆等地成为民间建筑式样。在绘画方面,1598 年龙华民曾要求欧洲惠寄画册,因为西洋画有阴阳明暗,深受中国人欢迎。在音乐方面,明末西洋音乐和乐器随西方传教士进入澳门和内地,澳门教堂早有风乐在音柜中排牙管百余,外按囊吸风。随着传教士进入内地各省,西洋宗教音乐和管弦乐器也在各地流传,但仅限于教堂。

三、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迎纳

西方世界与中国的接触,虽然最早可追溯到希腊罗马时代,也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但直到17、18世纪传教士们把一大批中国典籍和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著述引入西方之前,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大都只限于从马可波罗游记之类的书中获得的一些零星片断的认识。当时罗马教皇和一些国王派遣传教士到中国来,给他们的任务,除了传教以外,还要考察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为此,传教士们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中国现状、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在西方出版发行。

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的伏尔泰,极力赞美中国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是基督教(圣经)一无所知的一种文明,它的四千多年的辉煌历史证明按(圣经》编写的世界历史是无稽之谈;那是一种高度理性的文明,应成为西方人效法的典范;在他眼中,中国人是“地球上无论在道德方面或治理方面最好的民族。”他赞扬中国从太古即存在着理性的宗教,推崇孔子的格言,针砭欧洲的弊端,主张引进中国美好的法律道德,实现自由、平等的理性王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茶、瓷器、漆器、丝绸、刺绣等日常用品和工艺品、中国的人物画、山水画法,也大量涌入欧洲。当时风靡欧洲的以纤细、轻巧、华丽、精美为特征的洛可可艺术风格,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轻脆的瓷器和绚丽多彩的丝绸给洛可可艺术提供了创作灵感。“洛可可艺术风格和古代中国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即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亭台楼阁和湖光山色的相互搭配,也出现在欧洲人的庭园之中,成为当时的风尚。特别是在英国,出现了中英混合园林。总之,16至18世纪西方传教士的中国研究和所带来的欧洲的“中国风”,为下一个世纪西方汉学的诞生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传教士到了中国,向中国人民展示了一个崭新的西方文化存在,同时他们身处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氛围中也产生了一种文化震惊。他们在学习、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渐渐改变了自我文化形象,也改变了他们固有的文化观念。这种改变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是两种相距甚远的文化冲撞与交融的过程。正如莱布尼兹所指出:“其中的伟大意义超越了我们所能想象的。”

回顾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使我们不免产生感想。第一,不同文化之间.但完全可以和平友好地交流,而不是像亨廷顿近年来倡言的“世界文明冲突论”那样,似乎不同文明的接触必然要导致暴烈冲突。关键是要在平等基础上交流,不能以己之道强加于对方。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各自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由此造成各自文化特性的区别,加上各自的社会制度和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因此,不同文化之问交流过程中,发生这样那样的碰撞或波折在所难免。但是,只要一方不坚持以己之道强加于对方,波折终能平息,决不会引起民族之问的暴烈冲突。明清期间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二,不同文化之问的和平友好交流,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对交流各方都是很有裨益的。而且交流越主动,态度越开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意识越强烈,在交流中受益越多。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明史(10册)[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

[2].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08.

[3]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

[4]张国刚.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周振鹤.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01.

[6]享廷顿于1993年在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发表题为《文明冲突》.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传教士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