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交流意识 促进学困生转化

2016-05-30张镖

科教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习困难转化

张镖

摘 要 学习困难阻碍了学生与他人的交流,限制了学生新知识的获取,扭曲了学生的人格。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书本,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逐步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能有效改善学生学习困难的局面。

关键词 交流意识 学习困难 转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71

“学困生”是指在目前的情况下学习成绩落后于同龄人的学生。由于长期唯分数论的导向,他们的内心往往会有一定的自卑感,不愿意与同学、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也没有发表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看法的勇气。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讨论、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与问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方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交流意识,减少学习困难的发生。化学学科是一门有丰富感官刺激和思维碰撞的自然学科,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交流意识的渗透教学。

1 培养交流意识的意义

交流意识,是指人类通过大脑感官来发表或接受他人的思想,与他人共同探讨某一问题的自觉行为。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化学语言、肢体动作、实验结果展示等形式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另一些学生从描述或展示中获取信息,辨别正误,纠正和弥补自己已有的知识,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样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条理性得到训练和提高。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交流讨论汲取营养,查漏补缺。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容易受到感染,积极参与其中,获取知识,改善学习困难的局面。

2 培养交流意识的准备

2.1 情感准备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1.1 改善学生与化学学科的关系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广,在一道化学题中往往会考查多个知识点,使得“学困生”害怕学习化学,更不用谈与同学老师交流化学知识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从事自己爱好的事情,往往心静如水,不急不躁,哪怕问题再繁杂,再困难也不轻易放弃,乐在其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化学知识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等优势,引导学生喜爱上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作业中、活动后不失时机地给予“学困生”鼓励,对于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到自己有学习化学的天赋,让“学困生”不害怕化学,喜爱上化学。

2.1.2 改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和态度直接决定着对这门学科的态度。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放下分数的偏见,多关注“学困生”。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整节课“学困生”都是低着头,没有任何交流。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课堂上多给“学困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尝试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的一声声“请回答”“请坐下”“课堂的知识还有哪不懂?”都温暖着学生的心房,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2.1.3 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交流意识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而表达的对象主要是他的同学,所以学生间的人际关系也左右着交流学习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尊重、帮助、关心、勉励,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消除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搞小团体,鄙视“学困生”等现象出现,让学生处于和睦团结的氛围中共同提高。

2.2 能力准备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很少与他人交流、合作。“学困生”往往在学习上沉默寡言、行为上独来独往,这些都会影响班级学习氛围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合作、分享、交流习惯的养成。

2.2.1 学会表达

表达是交流学习的前提。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大胆地说,怎么想就怎么说,适时也可以用肢体语言来帮忙。例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对于现象的描述,学生通过看教材、做实验后都能说出来,但每一个现象与性质是怎样对应的,可能就说不太清楚了。现象“响”是怎么回事?学生的回答都有道理。可以是反应放出氢气的嘶嘶声,也可以是反应放热后金属遇水的嘶嘶声。只要学生肯开口,表达能力是会一步步培养起来的。

2.2.2 学会倾听

不能很好地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影响交流活动深入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要告诉学生“倾听”是一种美德,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如有不同意见,须等别人说完了再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2.2.3 学会讨论

在以前的一些实践中,不少讨论不是变成一个学生的演讲,就是演变成一场正反两面的争论。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讨论时“不争抢、不保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进步。

3 培养交流意识的实践

交流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笔者在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 营造乐观情绪,激发学生主动交流学习的欲望

学习情绪与学生的思维密切联系,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产生主动交流的欲望。

(1)化学学科的优势就是化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体现。教师应多收集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把一些索然无味的化学问题形象具体地联系到身边的事情或现象中,让学生感觉这个反应就在我身边,我有话要说,充分发挥生活中的化学的教学价值。

(2)化学学科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紧密联系。教师要在综合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新问题,研究新领域,提出新见解和汇聚新思想,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和交流,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交流的欲望。

(3)化学学科有着丰富多彩的问题和答案。年轻的学生喜欢探索新问题,寻找新答案,化学学科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经典的题目不必反复讲解,“变换题型、变式提问、变位思考、怎么答都对”等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大大满足学生的求新求变的心理需要,只要学生参与思考和交流,就能在问题的探索中有收获。

3.2 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发展各种能力

教学中采用交流、讨论等教学模式,往往需要花费一些周折。但只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时,有过充分的考虑,放开手脚让学生去交流讨论合作。即使当学生遇到困难,也不要急着插手,要相信他们通过交流讨论会解决问题。例如学习原电池部分,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求学生预习课本相关知识内容,自主准备实验器材和用品,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和适时的促进者。“哪一小组能第一个组装好一只原电池?”“谁能总结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谁能写出电极反应式,书写时有什么规律和步骤?”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在紧张而和谐的交流讨论合作中得到圆满的解决。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组织收集、动手实践、归纳总结、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学困生”也会因为没有压力,主动参与和质疑,这时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充分相信他们,他们也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3.3 交流中穿插评价,让交流更有目的

学生的学习就像大海中行驶的轮船,有时会漫无目的地航行,有时还可能偏离航向。这时评价的作用就像大海中的灯塔,让迷途的轮船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因此,课堂教学中,及时的在交流中穿插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

(1)教师与学生间的评价交流。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十分高大,教师的话对他们的言行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学生交流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这个想法很好,你们继续交流。”一句肯定的评价就像给学生注入一针兴奋剂,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激情。“这个做法可能有些危险啊。”一句警告性的评价让学生的交流回到安全的道路。教师对学生交流过程的评价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生与学生间的评价交流。学生对其他同学想法的善意评价是值得提倡的。教师要鼓励同学间的交流评价,表扬优点,提出质疑,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同学间的友谊。在交流评价中,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就不会出现课堂上的“局外人”。

学习困难是相对的,只有不想去学的知识才是困难的。教师要在情感上、思想上、能力上改变“学困生”,着重培养他们在学习化学中的交流意识,让他们更多关注化学学习的过程,充分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最终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陆海珍.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3(23):44.

[2] 沈慧.为不再有“被遗忘的角落”——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2(4):34-35.

猜你喜欢

学习困难转化
浅析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困难及对策
高中物理学习困难影响因素分析
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