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6-05-30黄日健李艳萍

科教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学人格心理健康

黄日健 李艳萍

摘 要 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应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在班级建设中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方式、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等策略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

关键词 积极人格 培养策略 地方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86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校园发生的恶性事件也相应增多,提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研究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各种恶性事件,往往与大学生头脑中注入了太多的消极情绪和消极观念、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有关。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1 积极人格的内涵

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存在积极和消极两股相互抗争的力量,消极的人格力量会导致个体自卑、抑郁、贪婪、自私,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协调发展;而积极的人格力量可让人自信、喜悦、满足、感恩,有助于维护个体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拥有各种人格力量和能力来获得最佳的心理健康,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让哪一股力量占据主导地位。

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应只研究人格发展中的消极问题,更要重视研究人格的积极特质方面。Peterson和Seligman等人对积极人格力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通过“VIA特征优势调查”,归纳了人类的六种美德力量:即智慧、勇气、仁慈、公正、律己、卓越等,并筛选出与之相应的24项积极人格特质,这为积极人格理论发展和积极人格研究模式奠定了基础。同时认为,通过培育这些人格所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特质,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消除人格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消极因素。

2 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

2.1 在教学过程中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性。积极乐观的情绪就像灿烂的阳光,可让人心里敞亮、澄明。教师作为课堂上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影响力最大的“重要他人”,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饱满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实现教学目标。但现实情况中,许多教师仍然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堂上滔滔不绝、自以为是“陶醉地”讲解书本,完全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绪反应,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课堂气氛呆滞死板,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扭曲的课堂教学既阻碍了学生的生命成长,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应该认识到,教学过程从来就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师生之间人际交往的双向交流活动;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书”过程,还是师生之间人格相互影响的“育人”活动。教师不仅可以作为教育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影响学生人格的积极发展,同时也可以作为教育客体,受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他们也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调节积极的情绪状态来影响教师,发挥积极人格培养的主体性、主动性。这样,师生之间的情绪影响形成良性互动,既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2.2 在班级建设中传递正能量

“正能量”是指那些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它们能给人带来希望,催人奋进,充满力量。与“正能量”相反的是“负能量”。在班级建设过程中,个别学生由于人格发展不够成熟,抑或已经养成某些消极品质,他们对人、对事“习惯性”带有消极态度或者负面情绪,这些消极态度或者负面情绪如果在班级中扩散开来,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班级管理十分不利。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及时洞察这些“负能量”,对这类学生及时进行引导和思想教育,同时在班级中倡导正能量、弘扬正气、传递积极观念,让正能量压倒负能量,实现“邪不胜正”。

首先,组织召开班干部会议,强调班干部的表率作用,要求每一位班干部都必须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同学当中做好榜样;作为一名班干部要坚决尊重班集体的决定,不应随意发表有损班级团结的消极言论,而是要积极思考,引导班级舆论向正面发展,传递正能量“从我做起”。其次,召开全班同学会议,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同学的优点和进步,不要只看见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同学有进步时,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和掌声;同学有缺点或犯错误时,要善于理解和宽容,并适时提供帮助,而不是嘲笑。最后,鼓励学生以积极的语言进行自我教育,提高个人思想觉悟水平,“谨言慎行”,不断完善个人的人格修养。

2.3 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方式

人们常认为:情绪困扰的原因是发生了刺激性的生活事件。然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却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评价等认知内容,亦即非理性观念。大学生的非理性观念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绝对化要求,即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常将“希望”、“想要”等想法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二是过分概括化,表现为“以偏概全”,常把“有时”、“某些”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三是“糟糕至极”,认为如果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后果将非常可怕和糟糕。非理性观念支配下的认知方式是一种不良的人格认知方式。

依据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建立合理的认知方式,形成积极的情绪。首先,大学生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非理性观念,如果有,就要有意识地用理性观念取而代之。其次,大学生要学会变换角度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要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还应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多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看待事物。消极悲观、具有不合理认知方式的人往往心态消极、情绪低落,人格发展极度不健康;而积极乐观、具有合理认知方式的人往往心态积极、情绪高涨,心理健康状态良好。

2.4 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面,有一种特别强调自立的文化,诸如“君子不食嗟来之食”、“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等思想,它们的本意是教育人们要人格独立、有尊严,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人生等,而“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等思想却俨然成了投机性的生活哲学。但在社会现实中,每个人都渴望从父母、家人或者朋友、他人获得帮助、肯定、尊重和关爱,这其实就是心理学所讲的“社会支持”。许多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中介变量作用。而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属于积极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肖水源在编制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过程中,把社会支持区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三个维度,这对大学生建立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具有指导意义。首先是建立完整的客观支持系统,包括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性因素,从家人、教师、同辈或朋友获得的支持可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有助于情感温暖。其次是培养健康的主观支持系统,即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给其提供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咨询,增加心理弹性,才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轻言放弃,并且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第三是有效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加强大学生互助互爱意识宣传,认识到人都是需要互相帮助的,不仅要帮助别人,也要掌握从他人获取帮助的有效方法,通过他人的帮助可解决遇到的难题或缓解心理压力。

2.5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环境影响着个体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孟母两地三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和品格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个场所对他们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在这里,他们的知识得到充实,能力得到锻炼,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塑造。因此,地方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首先,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让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每一栋楼房建筑都能“说积极的话”,校道、景观、楼梯、墙面做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其次,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地方高校应该凝练自己的“校园精神”,通过校训、宣讲等形式转化为学生的集体观念;定期开展各种主题精神文化教育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第三,要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校园管理规章制度是学生的校园行为准则,各项规章制度应该条理清晰、奖惩分明,一旦执行能够发挥良好的约束作用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不仅要学好基础课、专业课,还要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提高人格健康水平。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应对各种挑战。在大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消除或抑制自卑、抑郁、贪婪、自私等消极的人格特质,更要重视培养智慧、勇气、仁慈、公正、律己、卓越等积极人格力量。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应该共同努力,切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2] 李芳.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学生人格培养的启示及策略[J].高教论坛,2009(11).

[3] 周炎根.浅谈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4).

[4] 邓琳双,郑雪等.人格与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

猜你喜欢

心理学人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