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问题研究

2016-05-30曲夏瑾

科教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实践教学问题

摘 要 民族院校中设置翻译本科专业的学校较少,且起步较晚,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存在问题较多,民族特色不够明显。本文通过对民族院校翻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以及翻译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民族院校中设置翻译本科专业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民族院校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尽快完善。

关键词 民族院校 翻译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25

0引言

截至2015年,共有196①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比2014年增加了44所。其中,民族高校中开设翻译专业本科的有云南民族大学(201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3)、湖北民族学院(2013)、中央民族大学(2013)、中南民族大学(2014)、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15)、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5)②共7所。最早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民族院校是云南民族大学,2012年获批并在同年开始招生,这就与2006年首批设置翻译本科专业的院校相差了6年,可见,民族院校开设翻译专业数量不多且时间较晚。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翻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高低对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民族院校翻译专业担负为民族地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任,民族地区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有赖于少数民族翻译人才的译介工作,可以说,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翻译人才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开设翻译本科专业的民族院校较少,翻译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可参照模式不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业内人士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1民族院校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民族特色和专业特色不明显

从2013年开始,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高校以每年40多所的趋势增长,民族院校若想在众多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中突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必须以借助于民族地区优势和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为突破点。然而,目前民族院校翻译本科专业在试办摸索阶段,翻译实践教学参照别的高校,不能很好地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民族特色不明显。另外,大多民族院校的翻译专业脱胎于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大致效仿英语专业,专业特色不明显。

1.2 翻译实践教学基地较少

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从民族院校实践类课程实施范围来看,学生的教学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校内,这是由于民族院校翻译专业刚起步,翻译实践基地多沿用原英语专业的实践基地,翻译新专业与校外建立实习基地不多,或与一些实习基地有签约但无实际沟通合作,这也是实践课程“走不出去”的重要原因。再者,低年级学生的翻译能力较差、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紧张,外出实践时间较少,也是导致校外单位不愿与高校建立实践实习基地的原因之一。

1.3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

翻译实践教学对师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应翻译教学能力强,而且要有大量的翻译实践,即兼具教学能力和口笔译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指导翻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教师应首先具有长时间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翻译工作的经历,而不应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一直从事于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目前高校教师有教学、科研双重压力,无暇从事大量翻译实践。高校又不可能另花资金长期聘用具有较多翻译经历的专员指导学生实践。因此,翻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民族高校应尽快解决的重要难题,有待于业内人士献计献策。

1.4 实践教学管理不完善

以往外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就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近几年教育部门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要求有所提高,就笔者所在中南民族大学为例,每个学期都会有两个星期的实践周,翻译专业学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每个学期都会有实践课程,试想多个专业、多个年级在实践周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应有一个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团队,单单依靠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民族院校实践教学管理还很不完善,没有专人负责组织和实施开展活动,没有规范的、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践教学计划、实施、考核和评估机制。尤其是实践地点在校外的实践课程的管理,更应该有明确的、可操作的管理办法。

2民族院校翻译专业设置及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意义

2.1 民族院校设置翻译专业的意义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方针。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前所未有。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精彩纷呈,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具有神秘色彩,不断吸引国际社会人士的关注。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一关是翻译关”,③中译外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各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然而也正因为中国民族众多,民族方言不通,民族语言交流沟通问题有时会阻碍民族文化走出去。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个民族,学习外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既熟练本民族语言和普通话,又有外语优势,在民族院校中开设翻译专业,如能在翻译实践教学中安排学生深入本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化译介工作,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可以体现民族院校的专业特色。

2.2 民族院校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意义

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团队、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各实践教学课程实施计划及具体方案、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办法等方面内容。民族院校翻译专业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民族地区翻译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翻译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外译介宣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又可以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各民族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结语

民族院校翻译本科专业设置较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目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民族特色和专业特色不明显、翻译实践教学基地较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教学管理不完善,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民族院校可根据其所在民族地区特色设置翻译专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事实证明,在民族院校设置翻译专业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已经设置翻译专业的民族院校应尽快解决翻译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高质量民族文化翻译人才,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夏瑾.改写理论视角下葛氏夫妇英译《尘埃落定》研究——兼谈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几点思考[D].杭州:浙江大学,2013.

[2] 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2010(2):39-43.

[3] 伍志伟,穆雷.构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外语教学,2015(1):98-102.

[4] 詹成,罗慧琼.翻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4):55-57.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实践教学问题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