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激活小学语文教学
2016-05-30李正新
李正新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小学语文教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仔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极力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这样才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立足学生主体,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悟,这样才能提升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以生为本 兴趣 主体 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学科,其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培养。但传统小学语文太过于追求成绩,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反而成为了学习的客体,语文教学效率自然难以提升。
一、关心学生,创设和谐氛围
语文课程是一门富有较强人文性的课程,但一直以来,因语文教学太注重学生的成绩,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关心不够,学生若是课堂中回答错误,或练习中出错,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极为极端的,要么就是批评,甚至是破口大骂,这样,学生自然对语文课程没有什么兴趣。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以生为本,必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也只有如此,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才能得到体现,否认,如果只单纯地追求成绩,语文也就失去了其本有的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关心学生,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更要注重课后和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就课堂而言,要多鼓励学生发言,给予学生指导。如《蓝色的树叶》的教学中,可用问题“你们平时看到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而启发学生自由谈话,以此而打开话題,为交流奠定基础。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中,教师以问题“在春天的小兴安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启发学生阅读思考,此时学生找到“树林、积雪、小溪”,可继续追问“还有呢?”由此而引导学生找到“小鹿”。在课后,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近教师,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主动参与。
关心学生,要能从心里接受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关注成绩对自己的利益,很少去了解学生,对优生是好之又好,对后进生则是冷眼相对,这样势必让学生产生自卑感,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难以得到凸显。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人文精神,能真正去关心爱护学生,呵护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语文,喜欢语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二、培养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性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喜欢语文,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而要让学生变得积极,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关键。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来看,他们喜欢直观的事物,喜欢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采用情境、故事、话题、活动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否则,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变成了教师的表演秀,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本有的价值。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借助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翠鸟》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并没有亲自看到过翠鸟,若课堂中直接借助语言直观方式进行讲解,学生并不一定能接受,且课堂中参与度较低。在该课时中,先借助多媒体播放翠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翠鸟的特点,如此,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翠鸟。又如《七颗钻石》的教学中,先用将故事的方式而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引导学生阅读归纳,这样可为课堂中的探究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利用情境、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新的探究活动,这样才能推动课堂的发展。如《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而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后,可用问题“作者在每个自然段中分别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而引导学生初步阅读,阅读后尝试概括。在学生概括时,不要求学生能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第一自然段,学生只要能抓住“生长地方”概括即可。应该说,在语文教学中,导入环节对学生的兴趣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该环节,借助情境或活动,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还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三、加强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以生为本,就是要能让学生真正深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而构建语文知识。结合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教师为中心,整个课堂教学中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则是听、记,如此,又何谈以生为本。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极力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提倡语文教学要走合作探究的路线。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互动,就是要真正能以学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通过互动而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生字词的学习,不是教师单纯地讲授生字的结构,而是先引导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问题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以课文阅读为例,如《夜莺的歌声》的阅读中,先请学生阅读第一段并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学生阅读并找句子,教师幻灯呈现句子,追问“‘沉寂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交流。接着阅读第二自然段,继续找描写夜莺的句子,比较“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他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继续第三自然段,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和聪明。如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阅读并理解课文的,并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教授完成的,学生的学习体验丰富了,学习中的印象更为深刻,效果更好。
以问题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导向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仍以《夜莺的歌声》为例,在第五自然段的阅读中,学生找到“从孩子的嘴里飞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叫有什么两样。”句子并交流,但因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有限,交流中并不一定能抓到主题,此时,教师要及时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明确小夜莺勇敢、机智和热爱祖国的品质。教学中可借助小黑板或幻灯的方式进行展示,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理解。但也应注意,如果学生在讨论中已经获得了一致性认知,此时教师就需要稍微点拨即可,而不用过多地进行讲解。
四、强调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以生为本,这里所指的“生”是教师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有的教师所认为的“尖子生”、“优生”,换言之,语文教学并不是为那些“尖子生”、“优生”而服务的,相反是为每一个学生而服务的。虽然学生的兴趣不同,基础有所差异,但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可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摘掉有色眼镜,以客观地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这样才能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功满足感。
要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客观看待学生的差异性,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学生,采用分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以课后生字词的练习而言,有的学生记忆力稍弱,理解能力要差一些,那么,在练习中,要求就应该降低一些。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課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本课12个生字,那么,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分三层,第一层学生要求全部掌握,第二层学生只要求掌握10个,第三层学生只要求掌握8个。这样根据学生差异性布置任务,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本意识,以学生为本,要能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此为出发点而对学生确定目标、布置练习任务、进行评价。以评价为例,在考前练习中,教师下发课前学习单后,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其全部完成,而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求其完成规定的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根据层次差异性而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才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
以生为本,就是要能真正从角度来设计教学,能树立学生发展意识,一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通过关心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互动而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知,生成体验。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富有人文性的教学,才会是让学生发展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胡红英: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年第4月137-137页。
[2]顾瑛瑛:以生为本 促生发展——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生本化的构成[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5年 第2月49-50页。
[3]郭丽平:以生为本 以师为主——浅谈小学语文的教学[J],读书文摘(中),2015年第10月136-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