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中学常态课现状及出路

2016-05-30陈本年

关键词:常态课出路现状

陈本年

摘 要:学校的真正生命在课堂,它的质量保证是常态课。只有用心关注常态课,学生才能真正发展,教师的工作才有价值,老师的提升才有内涵,学校才有活力。本文从分析目前农村中学常态课的现状入手,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上好常态课的看法,力求为农村中学的常态课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常态课;现状;出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9-2

所谓常态课,其实就是教师在常态下的上课。常态课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状态下的随意课,而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融入教者的智慧,在课堂上显出教者的创造性、丰富性、灵动性,由此上出的常态课不但生气勃勃、扎实生动,更是可行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而目前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常态课现状令人堪忧:

首先,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一是对教材钻研不够。由于教学课务重,每天杂事多,再加上对教书育人的认识有也只是停留在一个肤浅的认识上,因此,课前虽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由于所花时间的有限性,对文本的理解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或由文字直接揭示的人文性上,对教材缺乏深层的理解。二是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我们有很多老师,在课前备课时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学习习惯等),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时,无的放矢,只是简单的认为我备课了,这样的课还没有上,就已经与学生的认知状况脱节了。三是对课堂准备不充分。对于这节课怎么上,在上课期间会出现哪些问题,怎么去解决,我们很少有老师在课前进行有效的思考。尤为严重的是,我们还有部分老师甚至不备课。

其次,常态课的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设计只是教师一种课堂的预设,是否科学地进行常态课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的高低。然而在现实中,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化、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以下几个弊端:一是只分工不协作。有的学校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只有教学内容的分工,没有共同研究的协作,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二是只“拿来”不思考。有的教师只把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材料“拿来”全盘照搬,没有自己的个性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只能是有害无益。此外,还有部分学科几乎就没有集体备课,完全是教师一个人盲打莽撞,这在现实的教学中还是经常出现的。

再次,常态课的课堂效率低、随意性大。一是低效。即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策略运用不佳。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直接夹着一本书进课堂的现象,什么教学具都没有,可谓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巧嘴说半天”!没有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变革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凸现学生主体作用;在通过点拨、引导、交流等方式为学生释难解疑的方面做的不够,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让学生在展现思维过程,主动求证答案中学习,锻炼思维,提升能力,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也还有的教师的确有教学的热情,总想在教学中追求完美,追求创新,因而在课堂上运用了许多“时尚”的教学技巧,例如刻意追求多媒体的运用。有些教师不顾教材内容是否需要,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45分钟就在多媒体课件的热热闹闹中结束了。这样的教学让人看到的只是空洞与浮躁,丢掉了应当重点讲解的学科本质。

常态课设计以及教学的低效,带给学生的是不合拍的教学进度,难消化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学生作业如山,大量的课后时间被占用;另一方面,教师忙于批改机械练习,苦于补差,没有时间研究课堂教学。二是随意性大。如果说低效还算是有一点效率的话,那么课堂的随意性则更是教学之大忌。我们也有部分老师在常态课上的表现则更是令我们担忧,这是教学吗?这是上课吗?上课的时候随意打手机、随意抽烟,旁若无生;至于讲课,想讲几分钟就讲几分钟,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感受;有时候随意地上学生自习;有时候练习一发,学生做练习,稍有点负责的,还把练习的答案讲解一下,至于练习有没有针对性,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这种常态课中的“非常态”已经不能仅仅从师德的角度来评说了。

第四,缺少课后反思的意识。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对课堂教学而言,则是“教而不思则罔”。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课后反思是一个自省教学行为的过程,如果说我们课前缺少应有的预设,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遗漏,如果能及时反思记录,便易于我们吸取教训不至犯同样的过错。只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注重课堂教学的反思,教师就会停滞不前,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课堂也会渐渐失去生机与活力。

正是这些“非常态”的因素,(备课不充分、教学目标散乱、教学随意、教学反思的缺失)使我们的常态课课堂效率低下。目前全省上下正在严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真正生命在课堂,它的质量保证是常态课。只有用心关注常态课,学生才能真正发展,教师的工作才有价值,老师的提升才有内涵,学校才有活力。那么究竟如何上好常态课呢?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如何上好语文常态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准备是上好常态课的前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上好常态课,首先要在课前下功夫,讲究一个“备”字。在真实呈现教学进度中,执教者要讲求一个“备”字。因为,课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作用着教师的备课风格。“备”,首先教师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一篇篇课文,更是要潜心研究。只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实对话。

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删繁就简,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设计。网络的普及使得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手拈来,其中不乏名师关于教学设计的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来主义”,整堂课照本宣科,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与学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既要研究书后习题,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学习课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会学习,让即将实施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

二、课堂教学是上好常态课的关键

1.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关系上“教”要促进“学”,而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没有否定“教”,但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教师,在他们的课上,内容深一些的课文,能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浅出;平白一点的,能浅文深研,上得厚实有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眼里始终要有学生,讲在需讲之处,拨在应拨之时。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位置上。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尺。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就会很高。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在教师引导、帮助和促进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教学内容简洁明白。

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本体任务。阅读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简洁,突出重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有效的落实在语文课堂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优化。语文课应是实实在在地为了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于是尽可能的把于目标不益或虽有益或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可谓是“删繁就简三秋树”。也即是把“根”抓住,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至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只能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应该是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服务的。

4.教学环节整体把握。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针对不同的文本,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解读,有的抓住文章的一条线—情感变化线,就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方向,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只要抓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盼到躲的感情变化就能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了;有的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来处理教学,效果非常有效,如在教学《海燕》这一课时,我用一个“牵一而发动全身”的问题:读完课文,你会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海燕呢?学生汇报出许多的词语:高傲、勇敢、乐观、坚强等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把握,学生就能从重要的词语中学习文字背后的所蕴涵的含义和情感。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的:或是“披文以入情”,明了怎样的言语形式承载了怎样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明了高质量的思想是借助高质量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艺术化的训练促使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如何整合教学环节呢?其根本措施是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5.读写训练扎实有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儿所讲的对话不是语言学的“对话”,而是一种教育理念。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深层交流。其不仅具有人与人的言语交际特征,更突出的是人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味、批判、反思、运用及两个或更多人在读文章时的言语交流与碰撞。

我们认为,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语文课有效性的外在表现是:听说读写的提高,内在表现是:丰富自己的情感。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的“九字诀”:

“读得进”——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通过读书,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和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记得住”——作为语言学习来说,阅读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储备。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完成任务。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用得出”——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集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叶老殷切地教导:“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文”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运用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不断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掌握技能,练就本领。《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读写迁移训练的要求,但是在有关部分的表述中还是强调在阅读中“用得出”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些练习,通过运用,及时地把学生储备的语言由消极的转化为积极的。语言的学习,要常“练”不懈,只有“练”,才能使学生的词汇由量到质地飞跃;只有“练”,才能使学生的运用由表及里地落实,只有“练”;才能使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地提高。每一堂课的“练”,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单元主题及其教材特点,选择“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中某一侧重点来练,达到堆沙成塔之功效。

6.教学形式朴实有效。

解决教学形式花哨的根本措施就是端正教学思想,提高对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不赶时髦,不抢风头,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要以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追求朴实的教风,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的教师,常态的语文课堂,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为课堂关注的全部,真正达到常态中追求三维目标的落实。

猜你喜欢

常态课出路现状
亟待理性回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亲和:常态课的优雅
新课标下农村小语课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