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6-05-30谢炜龙春光华熳煜
谢炜 龙春光 华熳煜
摘要:鉴于高校专业导论课程对90后大学新生后续学习的重要性,本文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培养自主学习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结合课堂教学取得的效果对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以期对专业导论课的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35-03
引言
高等学校的职能在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其中以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为根本任务。实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学生是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导论课在回答专业(学科)是什么、为什么(学习这个专业)、学什么(专业内容)、怎么学(学习方法指导)、做什么(就业规划)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加强专业导论课教学研究,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构建符合本专业的导论课程体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1]。基于此,本文结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并对后续改进措施进行了思考,以期为专业导论课的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一、专业导论课程设置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出生于1990年后的孩子们开始大规模走进高校,成为新生主体。由于时代的变化,90后在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特定需求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等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新课题[2]。整体而言,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敢于挑战质疑,富有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较高,接受能力强,这是他们的优点。同时,由于他们受到家庭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人,既为90后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成长面临更多的艰难,因此他们表现出一种假性成熟[3]。加之进入大学后所面临的是与初高中阶段差别较大的管理模式、教学计划、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竞争压力等问题,许多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很快就陷入“学习适应不良”的状态之中,如学习适应困难、学习动力不足,这也是导致其他心理问题主要原因之一[1,4]。
如何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提高自学能力和初步了解专业知识,掌握所学专业方向的主要内容和前沿动态,帮助学生掌握大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以后各项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对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基于此,有关专业导论课程设置应运而生。专业导论课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进行专业导论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开设专业导论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本学科的认知平台,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习方法、规划学习计划和未来就业及增强职业归属感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和重要手段。可以说,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5,6]。由此,专业导论课可为新生和学校解决诸多问题,具有多重的社会意义。
二、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践总结
传道要“导”[7],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学习,作为专业导论课更是如此。特别是如何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和探索,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一)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多样的特点,是现代教学推荐使用的手段之一。设计科学、适用的教学软件,合理选用符合教学主题的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来获取知识信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书写板书时间,从而有更多精力对学生讲解知识点以及解答难点。例如为了突出材料科学与工程(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简称MSE)中成分/结构、制备与加工、性能以及使用性能之间逻辑关系,笔者采用ppt中自带的动画设计制作了MSE的四要素与四面体图,通过控制播放顺序,教师能够很容易地把MSE的四个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讲清理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变的相对容易,而且可以很自然地将其引导到MSE五要素、六面体及材料设计与选择的教学内容中来,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实例解说,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8]。此外,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材料加工设备与表征仪器、实验步骤过程以及工程实例,材料加工过程视频,特别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些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可以通过立体、多视角的画面展现出来,通过不断修改、补充及更新,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率和效果显著提高,而且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很快,本课程所使用的教学多媒体软件曾参加长沙理工大学和湖南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科研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1.科研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2,9]。创新型社会不仅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还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一专多能。因此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专业的教学离不开科研的支撑,科研是充实其教学内容和提高其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些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往往与科研实践的内容有交集,完全可以将其结合起来反映到教学中。基于此,笔者将合适的科研实践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为例,笔者结合所承担的有关科研课题,在讲授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时,介绍了石墨烯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详细解释了对应的各种性质及其用途。为少许了解石墨烯的同学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为大部分未接触到石墨烯的同学进行了科普,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新材料的欲望。
实践表明,教师所从事的科研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增加了许多案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吸引力,同时还能由此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相关材料。因此,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新型人才,另外,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品味,塑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影响。
2.科研实践引导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之一,而积极探索与实践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的讲授中,结合授课内容,将本专业及全院教师的科研状况向学生进行了介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并且鼓励学有余力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通过课堂科研实践介绍和引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本专业6位教师指导近百名学生开展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学生在各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5项专利,在各科竞赛中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课堂引导与课外辅导等多种形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此外笔者总结近年来指导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发现,从时间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而言,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引导,二年级开始正式参与,只有这样保持参加科研活动不断线,到三四年级才能有所收获。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导论课教师,应充分利用90后学生思维活跃、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加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鼓励引导学生适当参加科研活动,提高专业技能。
(三)充分利用学校学术资源进行文献检索阅读与整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中国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日异月新,如何在海量信息资源中寻找和加工有用信息,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用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已成为一项重要技能。面对种类日益繁多的新材料,在有限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讲授如何进行文献信息的检索、收集、分析,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创新技能、科研素养等势在必行。
目前,我校正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力度,校园网络全覆盖,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大部分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教室配有多媒体电脑,为现场演示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每次导论课开始前,授课教师都会特意介绍通过学校图书馆查阅的材料方面资料,后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由于授课教室的电脑与因特网联结,这使得笔者在授课时可以直接将检索过程展示给学生,更是让学生自告奋勇上来当场练习,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示范效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途径。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巩固教学效果
在探索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笔者也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把握课程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力图改变学生通过临时抱拂脚突击一个星期通过考试的状况。
为了保证考核的有效性,对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确定了相关原则。过程性考核内容的设计遵循下列原则:(1)简便性原则:考核形式简便,不拘于形式,可随机提问考核,可课堂做作业,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2)针对性原则:考核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3)灵活性原则:对考核内容可适当拓宽,引导学生阅读与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相关的文献资料,体现注重培养自学能力的特点。终结性考核内容的设计遵循下列原则:(1)实践性原则:考核内容强调学生实际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及分析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2)创新性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加大考核形式创新力度。
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了其对终结性考试的过分关注,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堂教学纪律好、到课率提高,主动回答和提问人数增多;特别是增加了随堂测试和面试考核环节,使学习压力转换成动力,学生加深对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心得体会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课外主动查阅相关科学进展的资料,部分同学还能有新的见解与创新。上述课程考核改革,学生反响较好,为导论类课程考核提供了一种新形式。
三、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经过五年来的教学探索,笔者觉得专业导论课在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深入探讨,其潜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10-12]。
(一)完善专业导论课程体系
1.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目前的课程教学大纲还处于探索阶段,基本上形同虚设,特别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尚待规范。
2.出版实用的专业导论课程教材。除部分专业外,基本上没有教材,内容较为随意,缺乏对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明确要求,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科学性、系统化。
3.设置恰当的开课时间和学时。已开设导论课的时间大都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课时为8至32课时不等。为了使大一新生尽快了解本专业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和专业目标,更有助于学生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可调整为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后半个学期开设导论课,统一学时。
4.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专业导论课涉及高等教育概述、学科与专业概述、专业教学安排、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实践教学等等,合理设计各部分比重,甚至可以将入学教育、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课等结合起来。
(二)教学形式多元化
1.教学方法多样化。当前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知识学习的需要,特别是对专业导论课,知识容量大、内容覆盖面广、教学对象缺乏知识背景和认识基础,更加有必要探索如案列教学、研讨式教学、导学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结合运用。
2.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
3.授课形式多样化。在传统教学授课的基础上,结合专题讲座、实践教学、企业参观、观看教学视频、高年级同学讲座的形式来开展课程,做到专业导论课开展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杨晓东,崔亚新,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47-149.
[2]李朝阳,李巧玲.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90-91.
[3]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75-76.
[4]刘伟,张建旭,邵毅明.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与专业引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5):172-173.
[5]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38-41.
[6]王晓晖.大学专业导论课开设的目标探析[J].高教论坛,2013,(12):69-71.
[7]杨玉杰,朱连成.高校专业课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旬刊,2013,(7):46-47.
[8]张建斌.重新认知材料科学与工程[J].金属世界,2014,(1):27-31.
[9]张云飞,张桥,鄢国平,李亮,熊礼威,王学华.材料导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5,43(7):181-182.
[10]郭宇星.高校大一新生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初探[J].科教文汇,2013,(7):40-41.
[11]朱福兴,李惠娟,李莉.高校增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展望[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12):33-36.
[12]林年添,丁仁伟,杨思通,赵俐红,李建平.专业导论课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施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2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