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心灵的“桃源”
2016-05-30孟娟
孟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113-02
《珍珠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一篇清新含蓄又发人深思的散文。每一位读者在欣赏这篇文章的时候,都会读到自己心目中的主题。例如,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宣扬的是“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人认为它宣扬的是“信赖”,因为文章体现了动物对人的毫无保留的信任;还有人认为这样的相处模式泯灭了鸟的天性,这是一种隐形的束缚与桎梏,因而根本不值得推崇与炫耀……然而,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与其说讨论的是人与动物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如说是一种人与人相处的模式——和谐、美好,就像一个心灵的“桃源”。
一千七百多年前东晋大文豪陶渊明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这里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怡人风景;这里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与世无争、平和恬静的生活,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境界!于是,一千多年来,这个理想中的“桃源”成了多少中国文人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中国文人的“桃源”情结可谓根深蒂固。而冯骥才《珍珠鸟》中小珍珠鸟与作者相互信赖、亲近,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温馨之情令人动容。这种相处模式,与桃源中那些淳朴的人们的相处模式何其相像!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篇文章里,小珍珠鸟已不仅仅是鸟,它已具有人的性灵,鸟与人的和谐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和谐。
且看文中小鸟的形象:它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又蹦到作者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这顽皮可爱的动作和神情多么具有人情味,这哪里只是一只鸟,这分明就是一个充满天真童趣的孩子!所以作者便时常“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在这平和的氛围中小珍珠鸟对作者的信任逐渐升级:“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这里的世界仿佛经过了过滤,那么纯净美好。那种轻松自由、活泼欢乐的美的韵味,温馨得让人不自觉便沉溺其中。而作者的包容和放纵让小珍珠鸟逐渐产生的完全不设防线的信任,正如同一个天真的孩子对成人发自内心的信任与依赖,细细想来,不禁令人动容。
这里,从“小珍珠鸟”的形象到“孩童”形象的幻化,正借助于艺术创作中“移情”的神奇功力——即审美者对客观事物作审美观照时,将自己的生命和感情也移注到审美对象之中,在审美心理上达到一种物我同一之境,使无生命的或只具有生命的外物也具有了人的灵性与情感。移情这种审美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将生活美提升为艺术美。仔细品味,冯骥才的珍珠鸟不正是这样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小小的珍珠鸟,已经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它生活原型的模样,它的可爱的外形,淘气的动作,在试探中逐渐对人类产生的信任——无一不展现着艺术的魅力。因此说“它”就是一个象征——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笔者说,文中作者与小珍珠鸟的关系便可解读成成人与孩童之间的关系。
而成人与孩童的关系同时又是人类社会中强者和弱者的关系。那么,作为“成人”即“强者”的“我”,是如何对待“弱者”即“孩童”的化身“小珍珠鸟”的呢?“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作者顺应了珍珠鸟的生活方式,给它们以充分的安全感,就如一位慈爱的长者细致入微地呵护着幼小的孩子。“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这些表现显示的是作者对珍珠鸟的的宽容与尊重。于是,尽管“强者”与“弱者”的力量并不平衡,但由于作者营造出的宽容、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他收获的是小珍珠鸟的彻底信赖。这信赖让人感动,让人向往,这明明是人类世界孩子对长者全身心的依赖!所以笔者认为,冯骥才表述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不仅仅是一般的爱鸟之情,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理想的方式,一种社会生活的规范模式!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要说,这样的天伦之乐人类社会比比皆是,何至于要作者这么委婉费心地展现出来?
不错,或许我们的世界藏污纳垢,充满着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但成人对孩子的关爱却是比比皆是,不值一提。不过,倘若联系作者的经历及创作这篇文章背景来看,或许笔者所说的这层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作家冯骥才在“文革”期间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饱受磨难,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众所周知,伤痕文学的主要内容便是“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带来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沉反思。由此不难看出,文革对冯骥才的心灵及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珍珠鸟》写于1984年,两年之后,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前记》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以我的人生经验,在那场人间相互戕害而失去了相互信任之后,我为得到这样无戒备无保留的信赖而深感欣慰。”
十年浩劫,这是每一个中国文人的噩梦。在这动荡的十年里,人性扭曲,善的一面受到压抑,恶的一面空前膨胀,造成信仰缺失,信赖缺失,关爱缺失,尊重缺失,理解缺失……而陶渊明所描述的那个平和美好的世外桃源,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骨子里继承了中国文人的“桃源”情结的作家,经历了十年动乱后,消极的隐逸情怀让他不经意地将这种最原始的纯洁和美好寄托到了一个童话般的故事中,将人类世界还原成如成人与稚子的简单和美好,这样的寄托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