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2016-05-30陈凡
陈凡
摘要: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必须注重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学科外领域、复合型课程模式的培育。通过讲授课、实践课、校企合作、电化教学等形式,组织实施应用技术型英语课程教学,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英语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58-02
一、现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弊端
目前,我国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严重不适应。由于外语专业的单科特征,多年来我国的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老化。而且,教学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育。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
高校英语专业的转型,就是要抓住以英语课程结构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综合改革,把宏观的教育基本理论与微观的学科教学研究融会起来。英语专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更新课程观念,打破高等学校现行的单一必修课体系,确立符合应用技术型教育特点和英语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多元复合型”课程模式。
二、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源于它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高校必须以创新驱动带动各方面的改革,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不断强化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而现代科学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尤其是系统论的实践的整体性、相关性、综合性的科学原理,以及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的发展理论,为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角度。应用技术型英语课程改革,以培养优质外语人才为目标,以按需设课、按需施教为基点,强化操作技能与岗位能力的培养,做好设计、调控、实施、评价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不断取得课程设置、课程形态、课程结构、课程模式、课程管理诸方面的最佳效果。
三、支撑应用技术型英语课程体系的四个范畴
(一)综合课程
传统的英语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各门科目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组织编排的。虽然它比较符合认识和教学规律,能够保证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面向市场化的就业缺乏帮助。新的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接受水平,还要立足于将来从事职场工作的需要,尽可能地扩充新内容、培养沟通力、增强应用性、体现综合化,更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体强化的内容包括五个层次:
首先是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现行的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中已有很好的体现,但也需要进一步强化。第二是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第三是跨学科的专业知识。目前,国内较为紧缺的英语人才是翻译人员。这类人才所需的跨学科知识亟需纳入应用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第四是对语言文学或国别文化的问题研究能力。第五是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而教学方法的使用应该强调灵活多变。一要协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讲解方式的灵活性,防止机械呆板和程式化。要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二要统筹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搭配比例。专业英语教学不能机械地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应适当补充课外内容,使其相辅相成。三要兼顾听说技能的训练与读写译技能的培养,听和读的过程是输入,说和写的过程是输出,译是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利用。协调好这两个过程的训练强度,在专业英语课中非常重要。
(二)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指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课程,它是与学科课程相对而存在的。学科课程以间接经验为基本内容,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其实施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受纳性,但它对直接经验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考虑不够,科目之间缺乏横向联系,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亦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活动课程可以补此之短。它的活动范围与组织形式比较广泛灵活,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与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应当在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与学科课程并列的课程形式,并使其成为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以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论,懂得英语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规律、掌握英语使用的技能、能够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学科外领域
英语专业的教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仅局限于学科领域。在学生的知识技能、世界观形成过程中,学科和课堂教学固然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其他专业知识、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生活经验等非语言文学类实用课程及活动,对学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是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对英语人才的必然要求,在英语课程体系中迫切需要加入非语言文学类等实用课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在其他学科参与外语专业建设以及在外语学科参与其他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会通过交叉而产生新的学术研究领域,这些领域同该学科通过对核心知识内容进行细化而丰富研究领域一样是学科研究内容扩展上不可忽略的一面。
(四)复合型课程模式
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结合的过程,就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的过程,即复合。同样,应用技术型英语人才也是英语+某一专业培养出来的,简称复合型英语人才。尽管英语教学中的资料也涉及各学科的内容,但不系统不完整。也就是说,核心课程的规定主要侧重学生英语水平和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而对于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亟需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并未有很好的体现。改革后的课程特点更充分地体现在它的复合型特征。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分化也有综合,尤其近几年各门学科间出现了许多边缘性学科,因此学科的综合化越来越受重视,这种综合课程,不只有利于减少授课门类、节省教学时数、克服以往教学中的知识、技能的不必要分散、割裂、重复,以达到更加精讲多练的目的,更有助于进行综合知识传授、综合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形成,落实综合培养目标。
四、应用技术型英语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巩固讲授课的基础地位
凡理论知识均可采用课堂讲授形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对于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应该采用讲授课的形式。在讲授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两者应和谐统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应该强调灵活多变。一要协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讲解方式的灵活性,适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二要统筹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搭配比例。专业英语教学不能机械地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应适当补充课外内容,使其相辅相成;三要兼顾听说技能的训练与读写译技能的培养,听和读的过程是输入,说和写的过程是输出,译是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利用。协调好这两个过程的训练强度,在专业英语课中显得非常重要。
(二)加大实践课的比重
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重在加强实践课的比例,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地方院校大学英语实践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获得英语语言知识并用于实践活动,在市场竞争中彰显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应大胆改革创新,构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强调任务型英语教学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用教学材料,探索开发多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评价与管理系统,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
(三)充分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如何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上,这是实现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即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标准和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能标准、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相关课程体系和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考核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四)合理安排电化教学
借用电化教学手段,显示图像,组织边看、边想、边讲。其规程,一是自己录片或购现成磁带;二是提出思考题,带着问题看;三是结合内容,组织讨论。这种教学形式,使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直观、形象、趣味性强,容易收到特殊效果。视听说是强化训练中的主要手段和目的。我们利用电教工具对学生进行“听”和“说”的强化,同时又利用电视录像进行“视觉”强化。通过看英语录像、电视英语节目、英语幻灯,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扩大英语语用范围,提高英语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冲.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外语界,1996,(1).
[2]南左民.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J].外语界,2005,(5).
[3]曲晶,唐颖.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再审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4]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5]朱运琳.电化教学与英语强化训练[J].怀化师专学报,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