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研究

2016-05-30徐鹃鲁成树夏云岭彭大雨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13期
关键词:协调度经济发展

徐鹃 鲁成树 夏云岭 彭大雨

摘要:研究运用关联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芜湖市为例,分别对2010-2014年芜湖市整体和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分析发现:2010-2014年芜湖市整体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趋势总体平稳,且较协调。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市区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县域,且离城市中心越近协调度趋向于越高;县域经济发展得分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得分偏低。

关键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协调度

一、引言

国内外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互为因果,城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总量、建设用地增量呈正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高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迅速,导致建设用地扩张过快,用地需求增加,大量农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转移。为了追求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城市建设应该不断提高建筑密度,增加单位用地投入产出,但目前却出现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这种土地资源的隐形浪费致使城市土地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引人深思。如何既能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又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土地利用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内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来源于农业土地利用。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土地利用潜力等方面,近年来也有研究探讨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但研究多以省或大城市为对象,研究范围较宽,对中小城市及其内部的研究较少。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土地总面积602605.37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08933.32公顷。芜湖市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皖江城市带“双核”城市之一,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芜湖已经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和资本承接地,在抓住长江经济带带来的机遇中,如何更好的协调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关系成为芜湖市发展的一大要务。文章以芜湖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关联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芜湖市整体和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度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芜湖市及其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城市进行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度评价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中的人口与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芜湖市统计年鉴》与政府网站,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14年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芜湖市2010-2014年涉及到区划调整,所以研究以最新行政区划为标准对2010-2013年的数据进行了相关的剥离与合并。

(二)研究方法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相互关联的,而关联协调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都是基于两者的关联性来开展分析。结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对芜湖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度的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芜湖市整体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及变动趋势,采用关联协调度模型;二是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1. 关联协调度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意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相对变化情况,对系统发展的变化态势进行了量化,相对适合动态变化分析。因此选用关联协调度模型来测算芜湖市整体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灰色系统关联分析的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运用中心标准化方法对数列进行无量钢化处理,得到经济发展指标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的标准化值Y′(t)、X′(t)。然后计算经济发展指标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

为了从整体上判别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两个系统耦合强度大小,我们在公式(1)的基础上进一步构造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互关联的协调度模型:

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是利用系统之间的耦合协同效应来测算协调度,对指标无量纲化时必须选择上限值和下限值。所以耦合协调度模型更适用于不同区域协调度的比较分析,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

然后再采用Ζ-Score标准化公式分别对经济发展指标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进行标准化,分别得到两个系统的指标标准化矩阵Zi1、Zi2。

计算熵时要取自然对数,此时各指标值只能为正数,令Ui=Zi+d,其中d 为使d+minZi略大于0的正数。这样便得到了标准化矩阵U=(Ui) m×n。

接着利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熵权wi。

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水平进行测算:

F(x)、F(y)分别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样本总评价值。耦合度只是表示系统间相互作用强弱的表征,为了更好的揭示系统间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分析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程度:

D表示耦合协调度,T表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两大系统的综合调和指数,υ、ω是待定系数。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互影响,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此处υ=0.60,ω=0.40。参照已有研究,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划分与评判标准如表1所示。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遵循科学性、可量化性等原则,分别从土地利用强度、增长耗地指数和管理绩效上选择指标因素。土地利用强度从人口和经济利用强度方面选取建设用地人口密度(R1)、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R2)和建设用地地均生产总值(R3)三个指标。增长弹性系数分别从人口和经济方面选取单位人口增长消耗新增城乡建设用地量(R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耗地下降率(R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R6)和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R7)四个指标,管理绩效选取存量土地供应比率(R8)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主要选取地区生产总值(H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H2)、财政收入(H3)、人均GDP(H4)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H5)五个指标。

(一)芜湖市整体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及变动趋势

用关联协调度模型对芜湖市整体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及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后,运用公式(1)计算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表2)。因为ξj(i) (t)的数值有很多,分散的数值不方便进行整体的比较,因此求各个时刻关联系数的平均值k,表示两个数列间关联程度。将k进行排序,k越大表示经济发展指标数列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数列的关联性越强。

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关联度最小的是0.5113,是单位人口消耗新增城乡建设用地量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度;最大值是0.9884,是建设用地地均生产总值与地均财政收入的关联度。其他关联度值大部分集中在0.5241-0.6601之间,处于中等关联度水平,少数值大于0.8000。按各行各列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关联度的平均值,发现建设用地地均生产总值和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两项指标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最高,关联度平均值分别达到0.9964和0.8515。说明建设用地地均投入产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密切。经济发展指标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关联度平均值最大值为0.6601,关联度最小值是0.6528,说明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程度接近。

为了反映芜湖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性的时间变动趋势,结合公式(2)计算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互关联的协调度,结果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2010~2014年芜湖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状况趋于平稳,协调度总体处于0.5910~0.6638之间,2012年协调度较高,达到0.8197。其中2010~2012年协调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2009年国家进行大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分析发现2010~2012年芜湖市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2012~2013年协调度呈下降趋势,为了适应新常态,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芜湖市这几年经济增长回落也较大,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增速比前几年明显降低,同时建设用地总量减少速度减缓。

(二)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为了更合理的表现近几年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采取各指标前3年的平均值作为计算的原始值。首先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用公式(5)计算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运用公式(6)、(7)分别计算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度、综合调和指数和协调度,结果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芜湖市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差异明显,总体上市区要优于县域。协调度分值最高的是镜湖区,其次是鸠江区和弋江区,协调度最低的是三山区和南陵县。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度都很高,其中弋江区、繁昌县和无为县接近1.0000,说明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耦合作用较强。

受区位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芜湖市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涉及类型较多:

处于良好协调状态的只有镜湖区,协调度为0.8275。镜湖区位于芜湖市中心,土地面积小,建筑密度相对较大,单位建设用地投入强度较大,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在各区县中最高;其经济发展状况也较好,但低于建设用地集约度得分,属于良好协调经济发展滞后型。

处于中度协调的是鸠江区和弋江区,其协调度分别为0.7577和0.7263。其中弋江区经济发展得分略低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得分,属于中级协调经济发展滞后型。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北集中区都坐落在鸠江区境内,其经济总量在芜湖市区县中排名第一,但是鸠江区土地总面积较大,建设用地投入多,导致建设用地集约度得分较低,所以鸠江区是中级协调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滞后型。

繁昌县属于勉强协调经济发展滞后型。繁昌县是安徽省第一个工业县,其经济发展状况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得分在各县中都是最高,但其经济发展得分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得分略低。无为县和芜湖县都属于濒临失调状态,经济发展得分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得分差值不大。

三山区和南陵县属于不协调经济发展滞后型。南陵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优美,土地面积比较大,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得分也是最低。三山区是芜湖市后设立的城区且位置距离芜湖市中心较远,所以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其他各区,建设用地集约度也较低,协调度只有0.3190。

总的来说,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可以分为三大类:镜湖区、鸠江区和弋江区协调状态较好;芜湖县、无为县和繁昌县属于向协调过渡的状态;三山区、南陵县处于失调状态。

四、结论与讨论

综合以上测算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就芜湖市整体情况而言: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互影响,且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对经济发展系统影响最大。2010-2014年芜湖市整体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都在0.5910以上,总体趋势较稳定。这离不开芜湖市历年来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视。2. 就芜湖市区县而言总体表现为三个主要特征:其一,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差异明显,市区的协调度总体高于县域,且各区县以经济发展滞后型为主。其二,总的来说离城市中心近、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也较高。其三,各县经济发展得分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得分偏低。

芜湖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两方面建立指标,分别运用关联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芜湖市整体和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度进行测算,能够较好的反映芜湖市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趋势,可操作性强。但以下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1)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指标的可计量性限制,未能进一步选取更加详细的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指标的全面性。(2)对芜湖市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度类型的划分主要是参考前人研究的成果,加上指标选取的局限性,计算结果仅具有数学测算意义和时空比较意义,并不能全面反映芜湖市和各区县的实际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伍贤兵.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

[2]王杨,宋戈.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时空变异规律[J].经济地理,2007(02).

[3]杜亚娟.哈尔滨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4]帅文波,杜新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及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3(04).

[5]谢正峰.主体功能区规划条件下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5(01).

[6]陈伟,李阳,吴群.基于产业差异修正的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_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2012(12).

[7]周伟,曹银贵,乔陆印.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2(04).

[8]王成新,刘洪颜,史佳璐,等.山东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6).

[9]陈青,宋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_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3, (02).

[10]陈磊,刘秀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_以河南省平顶山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1 (03).

[11]刘浩,张毅,郑文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10).

[12]任家强,孔凡文,王春艳.辽宁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 (06).

[13]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02).

[14]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09).

[15]张春晖,马耀峰,吴晶,等.供需视角下西部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 (10).

(作者单位:安徽省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协调度经济发展
福建现代物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评价
淮安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吉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