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生价值的当代中学生自信力培养策略初探

2016-05-30周汉平

关键词:中学生培养

周汉平

摘 要:当代中学生的自信力影响着他们学习、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人生取向。而自信力又受自我效能、归因模式、认知风格、性别年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们要通过培养集体意识、优化教学模式、实施成功教育、树立榜样引导、开展归因训练以及挫折教育等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当代中学生的自信力,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中学生;自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006-2

中学生自信力是一种反映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自信力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就业、成就等多方面个体的人生取向。中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完成学业任务,社会经验较为缺乏,所以,他们的自信力往往与内部心理状态紧密联系。一个自信力较强的中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自我评价、完全的自我接纳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影响中学生自信力的主要因素

1.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如果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顺利进行和较好完成某项任务,属于自我效能感高,反之,就是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富有自信心,能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缺乏自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消极面对,甚至心灰意冷。

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主要有下列四种途径。一是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会降低。二是替代性经验。即通过学习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观察到那些与自己水平接近者的成功行为时,能够增加个体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导致自信心降低。三是言语说服或暗示。他人的劝告、解释、激励等也可能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帮助个体提高自信心。四是情绪唤起。正面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面情绪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那些活泼、开朗、善于交往的学生一般来说更容易获得自信心。而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的中学生,一般不容易获得自信心。

2.归因模式

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从行为结果寻找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如果成功时中学生把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因素,如能力高,是努力的结果,就会增强或保持自身的自信心;归结为外部的因素,如难度低,运气好就不会增加自信心;如果失败时,中学生把原因归结为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努力不够,就会保持原有的自信心;归结为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低或任务难度大就会降低自信心。另外,教师对中学生的归因也是影响中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因素。有人对教师归因和学生自我归因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对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倾向归因于学习努力,对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倾向归因于基础较差;自我归因时,成绩好的学生对好成绩倾向归因于基础较好和方法得当,成绩差的学生对较差成绩倾向归因于学习不努力和方法不得当。

3.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人解决问题、思考、记忆等的模式或习惯。有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外表自卑感普遍比初中生强烈,合理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认知越来越受到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但外表的特征一般是很难完全获得自身满意的,所以导致了随年级的增长,自信程度降低的现象。所以,很多情况下,自信心的水平取决于自身的主观认知。如果学生独立性比较强,他就会不受外界影响,始终保持进取的信念和强烈的自信心。反之,就容易受到他人和客观环境的影响,难以建立起稳定的自信心。

4.性别年龄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到了高年级,男女中学生自信力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男生比女生具有更强的自信。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社交方面,在学业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此,研究者的官方解释为男生更喜好利用夸大的方式粉饰自己的真实水平,然而女生却更为谦虚、含蓄,这成为女生自信度低于男生的直接原因。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有关学者发现,即便女生的表现同等于男生甚至优于男生,女生却依然会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实力,这是造成女生自信发展低于男生的又一大原因。此外,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让女生在建立自信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是自信度被削弱或者被伤害,都成为阻碍女生自信建立,自信度低于男生的原因。

研究还发现,中学生自信力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具体表现为:就整体自信水平而言,高年级水平高于低年级;就学业自信而言,低年级高于高年级;而论到创造动手能力和身体健康素质方面的自信度,高年级明显低于低年级。

二、当代中学生自信力培养策略

1.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学生自信力

要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而自己又是这集体中的一分子,集体的荣与辱直接与自己相关。要把班集体营造成一个充满信心、富有理想、积极进取、顽强向上的大家庭,班会、校内集体活动、公益劳动等都是相当好的教育渠道。目前,高中生的集体意识还很淡薄,部分学生“惟我独尊”,不把家长、老师和学校纪律放在眼里,我行我素,强调自己,维护自己,当自己的位置体现不出来时,对他们是很大的打击,会感到强烈的不适,感到不如别人,导致自卑心理、挫伤自信心。因此,要不断地教育学生要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信力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因此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高效,是激发学生自信力的重要条件。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活跃宽松、民主高效地课堂氛围。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的建立,必须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那种畏惧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你,愿意上你的课,他才能在你的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言,大胆质疑。良好的师生间的关系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让学生从你的言行举止中吸取前进的力量,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自励。

创设高效课堂模式要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特定环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翻书,而不是轻易告诉其答案,这样长期训练能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而且还会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正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禁止满堂灌,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不能超过50%。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尽量鼓励提出不平凡而有价值问题或意见的学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之间能容忍不同看法的态度,对学生的模糊问题、见解、有争论、有异议的解答,不要忙于下结论,要通过讨论,最后得出认同的结论。

不论是导学模式,还是小组合作,目标都应指向课堂的高效,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是学生提高自信力的源泉。

3.实施成功教育,巩固学生自信力

成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使中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设法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教师也要避免以学业作为单一评价标准,要采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因为对学业以外的能力给予积极评价,会促进中学生积极进取,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反过来促使其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对于青少年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缺乏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坎坷及生活的磨炼,缺少韧性,往往经受不起大的挫折。过多的失败很容易摧毁他们对生活所抱的美好希望和积极态度,而导致其建立消极的失败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而适度的成功体验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成功者的自我认识,从而成为不断上进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早期经历中更多地体验成功。通过创立顺境,增加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积极美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预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筑美好的自我形象,形成和发展其自信心。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围绕问题组织讨论,尝试练习等学习活动,自主获得知识结论,体验自己学习的成功。这样,可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4.树立榜样引导,提升学生自信力

对自信心不足的中学生,教师可通过树立与其水平相当但取得进步的榜样来进行教育,让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这个榜样最好是来自于学生身边,这样更能起到激励作用。另外,教师首先应对学生充满自信,对他们在学习榜样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正强化,以维持其自信心。在中外历史上,乃至学生的身边都有很多天赋平平或身处逆境但不甘平庸,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顽强拼搏,终于取得成功的人。利用青少年崇拜英雄、模仿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中选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生动事例介绍给学生,并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取得正确的结论,为增强其自信心提供活生生的依据。运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将一些抽象的教育理论人格化、形象化,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5.开展归因训练,优化学生自信力

一个人的归因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教师要引导中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分析成败的原因,再由教师进行全面分析,渐渐引导他们作内部的、可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如努力、态度端正)的归因。另外,还可以运用强化法,定期让学生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然后根据其对成败的归因,对其积极的归因方式给予激励,对于那些很少做出积极归因的学生要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比较正确的归因倾向。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一味地使学生产生“成功只取决于努力”这种不恰当的认识,应该让他们正确估价自身的能力,同时又认识到努力对于取得成功的巨大作用。

6.适当挫折教育,磨练学生自信力

成功与失败是一对完全相反的范畴。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甚至相比之下,逆境还可能更多一些。在早期的顺境中通过体验成功而培养起来的自信心,并不一定能保证其经得起人生的种种考验而成为生活的强者。对于那些只能经历成功而不能承受失败的学生来说,仅靠几次成功建立起来的自信心,难免不被以后的失败冲垮。要使学生将来有所建树,有所成就,就不仅要让他们在人生之初体验成功,更要让他们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适度地承受挫折。持久顽强的自信心,是在挫折和失败中磨炼出来的。

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品味”失败,引导他们在成功和失败的交织影响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挫折和失败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丧失斗志,一蹶不振。只有那些能够不断超越和战胜自我,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总之,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学生每一点每一滴的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中学生培养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