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机制分析

2016-05-30李小川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城市化

李小川

摘 要:通过对延边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发现,延边产业结构偏离度正处于扩大阶段,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存在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虽然就业空间巨大,但吸收不了更多的劳动力,产值和就业比率严重失控。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延边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之间不存在互动机制,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偏离同步进行。鉴于分析结果,从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发展高端服务业视角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产业结构演变;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6-0020-05

引言

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逐渐演变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是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两者之间存在双方向的因果关系,两者即是互为条件,又是相互推动的关系,且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演变对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地域形态以及城市化动力机制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影响区域经济的供给需求和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并以此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变。经济的发展牵引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且两者又推动经济的稳健发展。因此,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这两者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戴永安(2010)从人口、经济和社会角度对中国城市化的全要素生产率做了动态分析和区域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城市间效率差异显著,但效率差距是逐渐缩小,城市的初始状态、区位、空间集聚水平、产业结构效益与基础设施水平对各城市化效率存在显著作用,人口因素和政府的作用却限制了城市化效率的提高。李培祥(2003)分析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因子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出了一些规律,进而为区域產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等提供理论指导。韩雪、吴佩林、董文龙(2011)利用山东省1978—2008年的宏观数据,选取城市化率以及第二、三产业的产值作为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山东省第三产业对城市化推动作用优于第二产业,且发现城市化对第二产业发展产生显著影响。李圣华(2012)针对延边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结果表明,延边地区经济增长对延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影响十分有限。李圣华(2014)设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延边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和高级化发展面临瓶颈的结论。

延边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征,造就了其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演进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现状,而且相关延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互动机制方面的文献目前尚缺。因此,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着重研究延边地区城市化进程与其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为延边经济的发展提供具有实际参考意义的基础资料。

一、延边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

延边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现状,通过延边城市化率、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率,以及产业结构偏离度和产业结构城市化相应系数的变化来进行考察。

(一)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

首先,通过历年延边三次产业产值比率和城市化率的变化来观察延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见下页图1)。总体上来看,延边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一直处于下降阶段。改革开放之后延边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1984年达到最高峰值的26%,之后虽然有些波动,但到了2014年已经下降至8.6%,符合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机制来说重要的是第二、三产业(G2、G3)的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延边城市化率从1980年的46%开始稳步增长到了2014年到67.5%,延边州个别城市已经突破70%进入到理论上的城市化高级化阶段。这期间延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率发生不同的变化。延边第二产业比重即便是改革开放之前也一直占总产值的50%左右,但这并不代表延边工业化程度很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施市场经济以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延边工业处于不振状态,1995—2008年为止产值比重一直低于第三产业,也说明这期间是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的时期。

其次,通过延边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再探讨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见图2)。就业比率变化中明显的特征是第二产业就业比率的明显下降和第三产业就业比率的持续上升。第二产业在市场化浪潮中大量企业倒闭,还有国企改革中产生的下岗员工等原因流放出大量劳动力,而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则吸收这些劳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第一产业就业比率的上升也说明,延边劳动力的产业间移动并不符合劳动力随着经济发展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接着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模式。而是相悖于经济理论的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一、第三产业。总的来看,延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并没有观察到经济理论上的因果关系。

(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市场化响应系数

市场化响应系数用来表示,公式如下:

R=■ (1)

其中,m和M分别表示非农业人口和总人口,f和F分别表示非农业产和总产值。分子表示城市化,分母表示产业结构演变,两者比值越大表示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越大;两者比值越小表示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越小。

产业结构偏离度用来表示,公式如下:

E=■■-1=■■-1(i=1,2,3) (2)

结构偏离度是指用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与相对应的就业比重的比值减去1,用来衡量各个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的偏离程度。结构偏离度大于则零表示该产业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小于零则表示该产业存在剩余劳动力,恰好等于零表示该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处于相对均衡状态。

下页图3中E1、E2和E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偏离度,R是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响应系数。从下页图3的计算出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小于零,并且绝对值逐年递增,表明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延边工业化或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吸收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就第二产业而言,可以通过将其分成两个阶段来说明。第一阶段(1980—1996年):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波动范围不大且向零值靠拢,说明在这段时间里第二产业吸纳了一部分劳动力,向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均衡的方向发展;第二阶段(1997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持续高速增长,说明就业构成比重滞后于产值构成比重,第二产业就业空间巨大。

不难看出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是从1996年开始出现巨大转变的,其原因一是在于延边州国企改革始于1995年9月在敦化市召开的州委常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开启了国企改革的序幕,这也是下页图3中1996年开始第二产业偏离度变大的原因之一。2003—2004年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急剧上升是受到延边州直19户国有工业企业在2003年和2004年全部完成改制任务所造成的影响。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波动与第一、第二产业偏离度变化有所不同。到2008年为止其值一直处于正值,并且逐年下降向零值靠近,说明这段时期内第三产业不断吸收其他产业流出来的劳动力而持续发展。但2009年开始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出现负值,说明第三产业开始出现剩余劳动力,且产值也被第二产业赶超,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问题。

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到2001年为止持续上升,但2002年开始波动下降。按照城市化响应系数的经济意义来解释的话,2001年为止,延边城市化进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逐步升级,2001年之后开始逐渐减弱。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延边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候应该推进工业化进程才符合经济理论。但是,延边第二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处于下滑阶段,说明这段时期城市化没有对工业化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城市化响应系数下降时反而第二产业又超过第三产业,因此,延边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并没有得到确认。同样,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曾经出现过共同的上升趋势,但并没有出现持续稳定的相互影响关系。

总的来说,城市化进程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产业结构演变却不尽人意。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偏离却越严重。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偏离最为严重,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动力,但第二产业偏离加速吸收不了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产值和就业比率严重失衡。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时曾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但2009年开始出现剩余劳动力,已经遇到发展的瓶颈问题。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机制似乎并没有体现出来。

二、计量分析

上述分析中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以下利用计量分析方法进一步进行确认。主要分析第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计量步骤依次为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中的城市化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Urban)。并且,第二产业(G2)和第三产业(G3)的产值占GDP中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中采用的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延边统计年鉴》2015版。

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其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Urban、G2、G3的ADF值均大于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皆为非平稳的序列。对三个序列一阶差分后,三个序列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变成平稳序列(I(1))。

其次,进行协整检验。通过单位根检验发现Urban、G2和G3三个变量都是相同单整阶数序列,说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采用协整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本文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这三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在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之前,需要AIC、SC、LR等准则来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阶数。由下页表2可以看出,滞后期为3的VAR模型为最合适。

下页表3是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r=0的原假设迹统计量为44.97,大于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29.80,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说明延边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协整关系如下:

G2=2.5309G3-3.4882U (3)

(0.2021) (0.6371)

从协整方程中也可以看出,延边城市化率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产生负的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并没有对第二产业结构演变赋予正的影响。

最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确认延边城市化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见表4)。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延边城市化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城市化进程不是第二、第三产业的格兰杰意义上的原因,反过来第二、第三产业也不是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机制并没有得到确认。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转型,又通过升级转型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延边经济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延边产业结构演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偏离程度越来越严重。计量分析结果也表明,产业结构的失衡导致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机制没能发挥作用,只能说延边的城市化进程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产物,与产业结构的演变并不存在内在的联系。第二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欠佳表明延边工业化进程处于低级阶段,而第三产业剩余劳动能力的出现则表示已经呈现其发展的局限性,说明延边经济的发展遇到棘手的瓶颈问题,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

结论

本文主要对延边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城市化响应系数以及计量分析发现,延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之间不存在相应作用机制。

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延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就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率变化不存在相应的互动关系。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十分巨大,但恰恰吸收不了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不成立;第三产业虽然取得显著的发展,但已经出现剩余劳动力持续发展遇到瓶颈问题。延边劳动力的流动相悖于经济理论的从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三产业流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城市化响应系数分析表示,延边三次产业偏离度越来越严重,城市化进程虽然经济发展可以带动,但城市化发展对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并没有体现出来。目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存在剩余劳动力,但第二产业无法吸收这些剩余劳动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产业结构偏离严重的条件下,延边经济的发展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求改革发展(在这里不考虑对外经济)。第一,稳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延边工业化程度较低,而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目前延边工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链没有形成,延边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必须围绕打造产业链而展开。产业链的形成有助于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工业化将带动城市化,城市化还要反馈于工业化,形成良好互动机制。第二,努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延边第三产业主要以交通运输业、社会零售业等传统部门为主,不断吸收从其他产业流放出来的就业人员发展壮大的时代已经结束,该产业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今后应将目光放在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行业,循序向附加价值高的高端产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探究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舆情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共生与变化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