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倮伍拉且诗歌中的生态意识

2016-05-30印金成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大自然生态意识

印金成

【摘要】:倮伍拉且是当代杰出的彝族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与自己的故乡大凉山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中的内容包含许多有关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生态意识。本文就其出版的三部诗集《绕山的游云》、《大自然与我们》、《诗歌图腾》,从他诗歌中的“大自然的神性——对自然的敬畏”、“尊重自然,还愿生命本身”、“寻求人的本性,皈依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个方面对其诗歌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解读。

【关键词】:倮伍拉且;诗歌作品;生态意识;大自然;万物有灵。

绪论

地球是个大家园,大自然和人类都是地球的一份子。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为了追求利益和物质上的享受而大肆地向自然索取,不断地破坏生态环境,使得生态坏境进一步恶化,甚至達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全世界的中心话题。

倮伍拉且是一位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彝族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对自己的故乡大凉山进行了讴歌和赞美,表现了对大凉山深深的爱恋。他认为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生命,人类与大自然是平等的,都是真实的生命存在,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他的诗歌里有许多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成分,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重视和关心,诗中蕴藏着强烈的生态意识。

所谓生态意识,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及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感觉、思维、了解和关心。纵观倮伍拉且的诗集《绕山的游云》、《大自然与我们》、《诗歌图腾》,可以把他诗中的生态意识简单概括为:一、大自然的神性——对自然的敬畏。二、尊重自然,还愿生命本身。三、寻求人的本性,皈依自然。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大自然的神性——对自然的敬畏

人类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征服和改造自然,把大自然改造得千瘡百孔,面目全非,我们的周围是多了些高楼大厦,可是我们却失去了大自然的庇护,将来有一天会不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这不得而知。中国文明可以说是敬畏自然,道法自然的文明。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自然不过是人们可利用的对象,人们对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现代人为了追求利益和物质上的享受,大肆地向自然索取,使得生态环境系统变得混乱,人类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彝族诗人倮伍拉且出于对故乡大凉山深沉的爱恋,用诗歌的形式写出了对大自然不可言说的敬畏。在他的诗歌《獐子的牙》中这样写道:“獐子尖尖的牙齿/挂在拉莫的胸膛/拥抱阳光/敲响拉莫的心房/獐子弯弯的牙齿/挂在拉莫的身上/山里生长的拉莫/摆脱不了树木的缠绕/拉莫说獐子这种动物/已经很少很少/森林越发孤单/日益哀伤。”——《獐子的牙》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为的捕杀使獐子这种动物变得很少很少,森林变得越发孤单其实隐喻人类的孤单,人类毫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把獐子这种动物赶尽杀绝,当森林里的动物被捕杀完时,可能遭殃的就是森林了。诗人在诗歌《遗失的词》里又写道:“这片密密的森林/有一些树木已经消失/消失的还有一些纯净的词/这块茫茫的大地/有一些动物已经绝迹/绝迹的还有一些/神圣的词/这个圆圆的地球/有一些声音已经遗失/遗失的还有一些/珍贵的词/那些词哟/日夜撞击我们胸膛/如果想要吐出/就会遗失在口腔。”——《遗失的词》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自然的深刻变化,我们的生活中遗失的不仅是动植物,与动植物有关的词也会一起消失,这是多么的可怕。假如人类无休止的释放贪欲,对大自然失去敬畏之心,将会导致人类精神最后栖居地的沦丧,如果大自然死了,我们只能日益哀伤,变得孤独了。

倮伍拉且的诗歌创作,根植于本民族厚实的文化土壤,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十分丰富,这为倮伍拉且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在他的诗歌《经书》里,经书具有十分神秘的威力,诗歌这样写道:“峭壁上的岩洞/深深收藏着那本经书/十六岁少女洁净的血液/写就的那本经书/诅咒人世间/所有的恶行/那本写满诅咒的经书/写尽了十六岁少女/全部的血液/少女洁净灵魂/为了人世间善良的愿望/不倦地在诅咒中穿行/那本经书非常灵验/但是千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敢于翻阅/峭壁上的岩洞/深深收藏着那本经书。”——《经书》

评论家朱叶这样评论道:“彝族人信奉原始宗教,在原始宗教中,巫术最为复杂和模糊,巫术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它是用咒语来实现自己的功利目的,咒语中有神灵的名号,命令式的多次重复使用,它就能发挥魔力,这是原始人的信念”。咒经是大自然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人与自然之间保留一定的神秘性,才能让人类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自然就不会被人类无休止地利用,成为人类的奴仆,再无翻身之地。

二、尊重自然、还原生命本身

倮伍拉且的诗歌创作,千丝万缕的联系着大自然的山川、森林、天空、大地和日月星辰。这种自然生态环境对于诗人来说,就像是母亲的怀抱,无时无刻萦绕在其诗歌作品当中。在他的诗集《大自然与我们》中写道:

世上最精美的文字, 你们见过吗?它不是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献、古籍或艺术品;不是写在纸上、印在书中的语言符号。我见过的,世上最精美的文字,只属于我。我真诚的希望也属于你们。当然,你们可以不接受。一个晴朗的早晨。蔚蓝的天空下,银色的河流,划破沉沉的土地,蜿蜒而流畅。河岸的沙滩,一层阳光铺得平平展展,有个不满七岁的男孩用手指在上面写字。这就是我看见的属我的最精美的文字。这是一封信,一封写给天空土地河流山川树木草叶小鸟昆虫的信。写给如今面对人类沉默不语的大自然的一封信。他比划着告诉我,写的全是伤心事。我真诚的希望属于我的最精美的文字也属于你们。你们可以不接受。你们也可以说,那小男孩是哑巴。是的。他是哑巴,天生,不会讲话。——选自《大自然与我们》

诗歌中小男孩写给沉默不语的大自然的信,内容与大自然中的事物有关,而且都是伤心事,这精美的文字,写出了小男孩对大自然的心声,诗人借小男孩之手,表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当然,这些精美的文字不仅属于作者,也可以属于我们,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做的错事已经很多很多,给大自然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诗人真诚的希望那些文字也属于我们。

人是有生命的,自然界的事物同样具有生命,然而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是沉默的,他们长时间无生息地被人类的语言覆盖了,承受着文化对生命的视而不见和遮蔽,而且重重象征修辞也遮蔽了人类之外的自然生命本身的生命之光。在倮伍拉且的诗歌里,万事万物都具有生命,这些自然之物都值得尊重,它们有自己生存的天地,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诗歌《汁液》中这样写道:“河流无尽的河流/在庄稼树木皮肤里荡漾/海洋无边的海洋/在山岗平坝身体内波浪/多情的汁液/默默浸泡平坝山岗/浸泡庄稼树木/浸泡我们/最初和最终的生命。”——《汁液》

汁液使生命得以诞生成长,有了河流,庄稼才得以生长,有了海洋,平坝山岗才变得生机勃勃,而有了汁液,生命才不会终止。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这是自然界进化的历程。汁液是自然界中不起眼的事物,然而它却在为生命的延续作出贡献,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汁液也有生命,它用自己的生命维持其他事物的生命,它是自然界中的真实存在,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变得生机盎然。

生命所迸发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它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是积极向上的,人类为了生存,会极力寻找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动物亦如此,在倮伍拉且的诗歌《过河羊》中这样写道:“河的那边/有茂密的牧草/过河羊/过了河的羊/别走得太远/河的那边又有一条河/过了河又有茂密的牧草/就得过九百九十九条河/河的那边/有茂密的牧草/过河羊/过了河的羊/已经走得太远。”——《过河羊》

在《过河羊》中,过河羊为了生存而展现了顽强拼搏的动力,诗人通过“过河羊”这一生动形象的描写,把过河羊追逐生命的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过河羊”为了生存所需的牧草,破除艰难险阻,迸发了生命的本能,它们无终的生命旅程给人们展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过河羊也具有要求生命的权利,生命不分高低贵贱,生命是人以及动植物所共同享有的,在过河羊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之光是那么的强烈,这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三、寻求人的本性,皈依自然

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已经剥离了自然,生活在钢筋混泥土构筑的鸽笼似的寓所里,清晨已听不到飞鸟的声音,偶尔听到的却是作为宠物的鸟儿在笼中发出的悲鸣。当今社会的节奏发展得越来越快,人们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处于无尽的忙碌之中,人的本性被湮灭,快乐被剥夺,精神世界极大空虚,人们找工作,努力赚钱就是为了活着,生活失去了一定的意义。當人们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归自然时,才感觉到真正的放松,所有的艰辛和疲惫都抛到脑后,去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大自然中寻找快乐,这才是人类的本真状态。诗人倮伍拉且在《大自然与我们》中这样写道:“缠绕我们,大凉山的每一棵树木。缠绕白天的遐想,黑夜的梦幻。我们微笑或忧伤的面孔都荡漾着它们的影子。我们都脱胎于那片森林。它们,大凉山森林的每一棵树木,缠绕着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神经,缠绕着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灵魂。这一切不会腐烂”。大凉山的树木,缠绕着我们的思维,与我们一同生长,它们也有人的思维,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大自然留下了我们的印记,我们微笑或忧伤的面孔都荡漾着它们的影子,它们是我们的朋友和同伴,我们的欢乐和悲伤都可以和它分享,可以向它倾诉,至少它们是值得依赖的。

在彝族人的世界观里,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且灵魂不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灵魂,它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这种交流也可以叫做灵与灵的对话,当人死后,人的灵魂飘荡在人世间,永久不灭。在倮伍拉且的诗集《绕山的游云》里就有这样的诗句:“面对洁白的游云/我们悄然无语/与肃穆的山峰一起聆听/森林吟诵的无限的启示/我们悄然无语/面对洁白的游云/这是一种禁忌/山是彝人之家也是彝人之母/绕山的游云/是彝人祖先净化的灵魂/面对洁白的游云/我们悄然无语/让思想脱离沾满尘埃的肉体/获得片刻安宁/我们悄然无语/面对洁白的游云/这是一种自由。”——选自《绕山的游云》

这绕山的游云是彝族人祖先净化的灵魂,在彝族人看来,人死后灵魂是洁白无瑕的,人的灵魂要回归自然,回归自己出生的地方。同样,在他的另一首诗《无题》里也表现了这一思想,诗歌这样写道:“溶化我们肉体的火焰/蕴藏在木柴/生产木柴的森林/滋养生命/和我们的肉体/生命结束以后/把肉体交给火焰/交给木柴/交给森林/森林就会/更加茂盛/茂盛的森林/居住着我们/不灭的灵魂。”——《无题》

彝族人死后要把肉体放在木柴上火化,这些木柴来自与自己有着密切联系的森林,通过熊熊的火焰把灵魂净化,然后灵魂又回到大自然,永久不灭,守护自己出生的那个地方。

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倮伍拉且是一位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彝族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对自己的故乡大凉山进行了讴歌和赞美,表现了他对大凉山的热爱,在他的诗歌作品里隐含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思考、重视和关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人类的进化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本来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和万物的主人,人类的地位也并不比自然界的其他事物高,“我们”和“他们”一样,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小物种和匆匆过客,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朝夕相处的朋友和伙伴,人类应该与万物保持一种平等的对话,和谐相融的关系。诗人倮伍拉且把自己放在了和其他事物相同的处境,去倾听那些听不见的声音,在《大自然与我们》中这样写道:“森林深处,谁都会忘记英语、汉语、彝语,诸如此类的符号。你,我,他,它,你们,我们,他们,它们。真正自然地交谈。每一种声音,每一个动作;每一种状态,每一个神情,都清清楚楚”。根据诗人回忆,他曾经独自一人在森林里生活十天,这是没有昼夜、早晚之分的十天,诗人与大自然一同生存,与大自然同等对话,进行亲密无间的交谈,去揣摩大自然的心声,这时的人与大自然是平等的,人是大自然中的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都是地球的一份子,人类并非是大自然的主人,二者具有密切的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界的灵感、对话,在倮伍拉且的诗歌中体现为对具体生动,可感可触的一系列自然意象的捕捉、解剖来实现的,在诗歌《树叶与嘴唇》中这样写道:“嘴唇轻柔地喊着树叶/树叶轻柔地拍击嘴唇/便有风在天之下/地之上/湖水那样/披着阳光波浪/波浪波浪/碧绿的舞蹈/波浪波浪/湿润的歌声/我们脸上的嘴唇/挂在了林中树上/林中树上的树叶/生在我们的脸上。”——《树叶与嘴唇》

诗歌中的树叶和嘴唇在进行亲密的交谈,它们可以听到彼此的心声,二者已经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树叶每一次拍击嘴唇,嘴唇每一次拍击树叶,都是刻骨铭心的对话,它们轻柔地拍击对方,生怕给彼此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这是一种亲密的和谐。

大自然离不开人类,同样的,人类也离不开大自然,人类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地球上长久立足。倮伍拉且在诗歌《生命之盐》里这样写道:“比蜂蜜更加鲜美/比银子还要金贵/我们的舌头/离不开它/牛羊的舌头/更要它的浸润/与阳光那般灿烂/与泉水一样重要/风的舌头也不停地舔/我们的皮肤/咸咸的滋味/盐啊就在摊开的手掌之上/牛和羊簇拥在我们身旁。”——《生命之盐》

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盐,牛和羊也离不开盐,盐就像泉水、阳光那般重要,大自然的事物也离不开盐,在诗歌里,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大自然、人类以及动物之间相处十分融洽的画面,所有的生命都是大自然和睦相处的子女。

结语

倮伍拉且的故乡大凉山,是一块盛产诗歌的沃土,新时期大凉山涌现出了一大批彝族诗人,他们的诗歌深深扎根于大凉山这个现实基础,接近现实生活。倮伍拉且的诗歌创作,离不开大凉山,离不开大自然,诗歌中的内容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描述,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重视和关心,他的诗歌围绕大凉山这个现實来写,所表现出来的生态意识非常强烈。

参考文献:

[1]倮伍拉且.大自然与我们[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2]倮伍拉且.绕山的游云[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

[3]倮伍拉且.诗歌图腾[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4]何清.根与刺——倮伍拉且诗歌创作论[J].凉山文学.2009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大自然生态意识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小学美术特色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探究
自然视域下的情感美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亲近大自然,体验快乐
大自然的佛教,流水般的洗礼
《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