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2016-05-30张静

关键词:大学教师角色转变

张静

摘 要:传统上,人们将大学教师的角色描述成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习的辅助者,而这种描述过于笼统和模糊,使大学教师并不能真正看清自身所应担当的职责和任务,以及明确通过何种方式和渠道来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同时大学生的学习有其内在的固有特性,迫切需要大学教师实现向编剧、导演、教练和导师角色的转变,这些具体而形象的角色能够促成大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促进大学生各项技能的提升,带来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大学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66-03

美国人类学家林顿认为“角色是指与某一身份相联系的文化模式的总和,是社会赋予任何一个占有这一身份的人所拥有的态度、价值和行为”[1]。大学教师作为一个庞大的专门职业群体,也必然承担着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这一特定身份所拥有的角色,行使和履行该角色所规定的职业和义务,展现自身的价值和行为。

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使用角色丛的概念,来描述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个角色,它是指“人们由于占有某一特殊的社会地位而具有的角色关系的全部”[2],认为占据了某一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并不只有一个角色,而是获得了一系列相关角色,即角色丛。显然,大学教师这一社会地位也是多角色集合的角色丛,既有在教育教学中所要担当的角色,又有与大学生家长、同事等社会关系中所展现的角色,还有家庭中被赋予的角色等等。而教师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决定了这一群体最主要的角色应是教育角色,尤其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一般意义上,大学教师的角色就是指其承担教育教学的角色。

一、大学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

文献调查揭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教师角色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多数文献仍集中于对承担基础教育的教师角色的探讨,而在为数不多的讨论大学教师角色的文献中,对大学教师角色的研究多局限于英语教学领域和对角色冲突的讨论,涉及到大学教师的角色,也均未脱离于传统上的定位,即把大学教师的角色归纳成“者”的概念和类型。

具体地说,有把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课堂教案的设计制作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以及课后学习的促进辅助者[3];将大学教师角色囊括为教育者、研究者、服务者和社会批评者等角色[4];把大学教师的角色理解为学习资源的收集者和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监控者、学习环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习的督促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习成绩和自我教学过程的评估者[5];或是大学生学习的导航者、教学方法的研究者和文化的精通者来概括[6]。还有类似的将大学教师的角色归纳为学习的策划者和推动者、学习的指导者和评判者、学习的陪伴者和帮助者、学习的参与者和观赏者[7];文化的驾驭者、知识的传授者、教育环境的创建者[8];担当学者的角色、知识分子角色、教育者角色[9]等。

二、大学教师传统角色定位的弊端

传统上以“者”的概念和类型赋予大学教师的角色,显得范围过于宽大,对角色的描述必然过于笼统和模糊,反映在大学教师身上,表现为对自身所处的群体形象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教师个体不能清晰地认识自身形象,不能更为明晰地看清自我,最终对自身的责任担当也就失去清晰的定位,导致大学教师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以及自己所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绩效。都明白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但对所负的任务不能清晰、具体地予以描述,因此,于实践中也就难以找到履行自身职责的有效路径与方法,难以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自身的行为实践,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效果。

三、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于在心理、年龄、生理及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大学生的学习与儿童和青少年大学生具有显著的差异,大学教师无疑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不同点,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去实施教学,而明确与这些特征相吻合的角色,并积极地向这些角色转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持久、稳定、有效的保障。

(一)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生在年龄、心理等方面已跨入成年人的范围,且拥有基础教育学习的经历,因而其学习具备一些新的特点。

大学生已拥有独立自主意识,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等方面有一定的自决权。也都有一定的学习经验,自我导向性趋强,在选择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取向。但是,这种自主意识和自我导向性并不健全和成熟,虽有学习经验,但不一定都有能力将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应用到所需的领域或实践中去,这就需要有知识应用经验的大学教师的引导和后续跟踪,需要大学教师帮助他们搭建学习体系,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启发大学生的思维,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促进知识的建构,进而使大学生掌握知识创造的能力与方法,以知识的应用取代知识的灌输,以大学生动态潜能的开发取代静态知识的拥有,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取代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等。

(二)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鉴于传统角色认定的弊端,以及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大学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以课堂教学这一大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和实现形式为中心,延伸至课前和课后,来强调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从而能够全方位帮助大學生掌握学科知识、训练各项技能和完成学习任务。

1.课前:向编剧角色转变

教师向编剧角色转变,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前针对大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学目标、教学项目、教学任务实施程序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应对策略等情况而编写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前对整个教学构成进行的全面而精心的蓝图描绘和具体实施方案。

虽然传统课堂教学前教师也需编写包含教案、讲稿等在内的课堂教学内容,但其并未从编剧的角色上来要求,使得二者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存在质的区别。编剧的角色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在表现形式上由纯文字型向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转变,在内容上由单一理论、枯燥说教向多元交叉、多样丰富转变、,在展示方式上由平铺直叙向倒叙、插叙转变,在展示过程上由平静流淌向波澜起伏、蜿蜒曲折转变等等。

因而,大学教师向编剧角色的转变,在每一节课堂上,大学生看到的都是一部部引人遐想、激起无限兴趣的剧情大片,其将繁杂的理论转化成淺显的道理,将艰深的模型转化成简洁的案例,将苦涩的演绎过程转化成甜美的故事……,从而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中:向导演及教练角色转变

(1)向导演角色转变

导演是组织和指导演出工作的引领者,大学教师向导演角色转变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现场指导,指导大学生怎样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完成教案设定的学习目标。

这个时候,教师仅仅起引导和告知任务的作用,任务的实际执行和操作则完全由大学生自己来完成,亦即大学生充当演员的角色,大学生在“演出”亦即完成由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就实现了对知识的掌握亦即相应技能的形成。

大学教师向导演角色的转变,是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贯性教学要求,是真正培养大学生自身各项技能的根本性条件。教师需要具备“导”的各项能力,能够有效掌控导的目的、在何时导、又怎么导等一系列的技巧和策略,这样也使得前面的剧本得到最好的展现,若教师的导演功力孱弱,不但会使前面的剧本创作失败,而且还会耽误演员的事业发展,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形成。

(2)向教练角色转变

在人们的固有意识中,教练是体育界中的专有概念,但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更多的青睐,教练技术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管理者将其应用到企业管理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企业培训和学习方式。

教练不只是一种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它更着重于“激发人的潜能”,注重态度训练,为学习对象提供一面镜子,使学习对象能够洞悉自己,从而理清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并就学习对象的表现给予直接的回应,令学习对象及时调整心态、认清目标,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果。

因此,教练技术是让学习者认清自己,调整心态,激发自身内在隐藏的潜能,来完成原先认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当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学习者被普遍认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其父辈们吃苦耐劳、勇于抵抗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看不到自身的隐性潜力。这特别需要大学教师完成教练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练技术和方法,掌握聆听的能力,善于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学会发问的能力,从提问中了解大学生的心态;具备区分的能力,帮助大学生“还原”到一个真实的“我”;并掌握客观且富有建设性的回应能力。

大学教师向教练角色的转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指令式的教学,为大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法,容许大学生自己决定选择什么方法来学习,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求大学生在不容置疑的前提下接受所提供的一切。当大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又可以从教练那里得到帮助,不仅有效达成各自的教和学的目标,而且藉此师生之间还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相互信任,教学相长。下表展示了教练型教师与传统型教师的差异之处。

3.课后:向导师角色转变

大学教师向导师角色转变,是要求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仅满足“教”,还需注重课后的“研”,承担研究者的职责,不仅研究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发课程和教材资源,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还要指导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和组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研究,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以维持和保护大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冲动,教会他们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

对于教师自身来说,研究性的导师角色使大学老师能够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变化需要,大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熟悉过去的知识、知晓现状知识,还需要了解和把握学科前沿知识,这就需要以研究者和导师的行为角色来开展课堂教学。

对于大学生来说,随着当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增长幅度的不断攀升,知识的学习和创造不可能仅依赖于课堂学习来完成,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课堂学习路径的不完整性都极大地限制了个体知识的建构和掌控,个体在课堂里学到的东西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满足其需要,社会个体在学校的学习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需把贯穿大学生个体整个人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大学生从大学里学会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大学生们从大学中学到终身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这需要大学教师向导师角色转变,指导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旦学习者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也就进行了有效的延伸,从而大学生不仅在规定的教学时间中会更主动、积极和有效地学习,而且还会在其它时间采用自学方式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

四、结语

“角色”明确展示了个体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所能够担当的任务和职责,同时“角色”也能够给外部观众非常形象的直观认识,从而形成内在一致的共同体验,而这些对于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编剧、导演、教练和导师的角色具备清晰的人物形象轮廓,显得更为具体、真实和可效仿性,更易为大学教师所接纳并自觉地向这些角色形象靠拢。这种角色转变更利于大学教师定位自己,使自身的职责和任务更为清楚和明晰,进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行动,带来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并为大学教师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拉尔夫·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文化、社会与个体关系之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3.

〔2〕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译林出版社,2006.567.

〔3〕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6):49-51.

〔4〕熊德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现状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7-10.

〔5〕段炜.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6):53-55.

〔6〕葛向宇,孙跃鹏,杨亚丽.转变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教育探索,2013,(12):30-31.

〔7〕刘钰.自主学习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J].当代教育科学,2013,(17):61-62.

〔8〕任冰,朱秀芝.试析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99-101.

〔9〕吕素珍.论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内在成因及其解决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3,(7):161-163.

〔10〕丁雯,揭平英.论教练技术在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菏泽学院学报,2012,(2):132.

(责任编辑 赛汉)

猜你喜欢

大学教师角色转变
学生视角的大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