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声乐课堂中如何有效应用形象教学法

2016-05-30吕清

艺术评鉴 2016年2期
关键词:声乐应用研究

吕清

摘要:声乐是抽象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歌唱发声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实践内容。将形象教学的方法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可使理论化的声乐知识显得更为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合理运用形象教学方法,是值得高校声乐教师深入思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声乐  形象教学法  应用  研究

声乐学科以研究歌唱艺术的科学发声和表现效果为主要内容,其教授高校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发声器官,借助有效方法诠释音乐作品,进而呈现出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歌唱表演作品。现阶段,很多高校着力于研究形象教学方法在声乐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与效果,所谓的形象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利用多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法来讲解课程内容,其间可能运用到生活化、日常化的具体事例,旨在将抽象、无形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具象化、生动化的声音形象,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领会声乐课程内容。

一、想象教学法在声乐课堂中的运用方法

(一)巧妙设计形象化声乐教学语言

音乐表演是富有想象化特征的一种艺术形式,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时,需用具有想象力与感染力的声音语言对其进行诠释。因此,声乐教学中的师用语言要尽量通俗化、生动化,因为使用太过专业的教学用语,会让声乐课程突显出过强的理论性特征,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而且还会降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故而,高校教师应重点注意声乐教学用语的设计问题,例如,声乐教师讲解如何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法”时,如果仅用专业性语言进行描述,则会让学生难以理解该方法的具体使用策略,那么,课堂讲解就沦为了“空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先向学生简要概括胸腹联合呼吸的含义,然后对过于专业的概念词语进行形象化的具体讲解,之后再结合实例做出声乐示范,并让学生对胸腹联合呼吸进行体悟与实践,如此可使学生深入领会课程内容,从而提升想象化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二)科学设计想象性声乐肢体动作

声乐教学包括多方面的歌唱训练,其间会使用到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及语言,教师主要借助这些肢体动作模拟或表现某种声音的发生过程。学生在接受肢体语言方面的教学时,往往表现得较为活跃,这是因为学生的视觉体验与听觉体验达到了交融状态,即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体悟到声乐形象的具体表现方法。例如,在训练气息下沉的技巧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想象自己“闻一朵鲜花”的感觉,这是因为人在闻鲜花香味时,气息明显下沉。又如,讲解乐曲节拍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事前精心设计跺脚、拍掌方法,让学生跟随动作节拍调节自身气息,进而很好地掌握乐曲节拍。与传统的站姿教学相比,教师借助肢体动作展开教学,可使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所讲的课程内容,并且能够有效化解学生因站立不动而出现情绪紧张、气息不稳等问题。因此,教师在声乐训练课上,要善于使用多样化的肢体语言,促使学生由声乐知识联想到丰富的声音形象,使其对声乐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以更加良好的状态投入课堂训练当中。

二、想象教学法在声乐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合理开展呼吸训练,使之具有想象性课程特点

歌唱中的呼吸技巧直接关系到整个表演的品质好坏,可以说,呼吸是歌唱艺术的源泉与动力。学生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科学的呼吸节奏,合理调整好气息韵律,使歌唱发声自如而丰满,充满音乐灵性。在呼吸训练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吸气”“呼气”训练。声乐中的吸氣要求是,“歌唱者胸腔底部尽量往下延伸,胸腔的两肋应展开”,即歌唱中的吸气要尽量往深处延伸,即将气息深深吸进体内,直至小腹。气息深入体内的过程中,歌唱者的横膈膜处于打开状态,胸腔全面扩展。这个感受好比小鸟张开翅膀飞翔于高空的感受,张口吸气时,胸腔两肋像鸟儿的翅膀,横膈膜会自然地向下降。此外,歌唱中的呼吸属于深式呼吸,就像人们“打哈欠”时,呼吸器官的内部腔体张开气流深入体内的感觉,此种深呼吸并非简单的吸入气体,其还包含气息“倒灌”或“回流”的体验,掌握这种呼吸方式有助于演唱者掌控歌唱气息。“吃惊”体验是快速吸气的有效训练方法,人们感到惊讶时,身体肌肉即刻收缩,腔体体积快速扩张,此种状态是下意识发生的体验感受,歌唱中正需要这种发声感觉。呼气时,歌唱者应想象自己在“吹蜡烛”,“吹”的力度要做到“保持蜡烛不灭”,这表示歌唱气息应有所节制,且声线要均匀、悠扬。“叹气” 体验用于寻找喉咙打开的感受,叹气时,颈部、下巴及舌根会自然地松弛,气息通畅、发声自然。“哈气”感觉可帮助歌唱者放松喉头,教师可让学生想象“既哈气又吸气”的感觉,如此反复练习,可使歌唱气息富有通畅感和流动感。迅速换气训练需体验“小声哭泣”的感受,这项训练让歌唱者感觉到换气过程中横膈膜快速颤动的具体情况,进而把握住换气的技巧要领。经过长期的形象化呼吸训练,学生可轻松、自如地控制呼吸节奏,为往后的歌唱训练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学开展发音教学,使之富含多样化声音形象

在音乐歌唱中,演唱者的喉结稳定性和声门状态会对发音形成很大影响。喉结活动会影响到声带的发音情况,当声带处于闭合状态时,演唱者气息作用于声带部位,形成一定的压力。但许多学生的喉结不够稳定,致使声门的关合状态不够理想,对于以上问题,声乐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钻孔”方法来稳定喉头及舌根部位。“钻孔”方法指的是:从喉结下缘第二节纽扣发声部位分别向上、下端扩展发音线,此时发音线中仿佛含有“钻头”,借助这股感觉向地面、屋顶进行“钻孔”,这个体验过程不宜中断,而要“一气呵成”,直至声线钻出地面与屋顶。将这种实践体验带到喉结稳定训练中,能够克服声音不匀、声线摇晃等问题。“咳嗽”练习法则可协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发音位置,并适度调节声门触感。当人体发出轻微、短促的咳嗽声时,可以轻松获得发声的位置点(胸口的第二纽扣部位),找到这个发声点后,学生可适度、科学地闭合声门。音阶训练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体验“穿珠子”的发声感觉,即所发声音类似穿于一条线上的珠子,气息是串连“珠子”的弦线。弹跳性顿音训练需要运用到“拍皮球”法,使用此法时,学生将手放于腹部,发声同时轻轻进行按压,感受腹部肌肉的活动状态,进而感触到“气”与“声”的融合。“放风筝”法可有效解决低声区转换到高声区过程中出现的“气息难下沉”问题,教师可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发声气息仿佛风筝的线,声音是空中飘浮着的风筝,当风筝朝上飞翔时,风筝线要拽得更紧,这样才可使风筝飞翔得更高。总而言之,声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需要做到“游刃有余”“自如穿行”,如此才可保证歌唱表演呈现出高水准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内蕴。

(三)有效开展共鸣训练,使之具有形象化理解特征

科学运用共鸣腔体是歌唱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共鸣器官作为歌唱润声的关键通道,对发音腔起到控制作用。因此,声乐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调节自身共鸣器官,促使共鸣腔体得以合理运用。演唱状态下的共鸣发音好比“吹小号”的发声感受,声门处的闭合发声就像嘴部对准号嘴儿做“吹”这一动作的感觉,音低时劲道较小;音高则劲道较大。为了提亮演唱音色,教师还可让学生想象吹号时,将号嘴儿放在小号上,吹出的声音明亮而丰富,富有穿透力与感染力。想要获得很好的演唱共鸣,学生需提起软腭,想象喉咙张开的感觉,这感觉就像“喝水”时,流水将要进入口部的体验感。同时,“打哈欠”“喘息”“打喷嚏”等动作也可获得“喉咙张开”的感受。口腔、头腔、鼻腔共同参与到歌唱训练中,学生便可轻松掌握共鸣腔体的运用方法。此外,教师可指引学生体验“吃汤圆”的感觉。当“汤圆”放入口中后,由于温度较高,人们忍不住说“汤圆好烫呀”,而此时可感受到喉咙肌肉明显打开,声音由体内向外发出,此时的发声带有“通”“团”“竖”的特征,这是共鸣腔共同作用所发出的美妙声音。总的来讲,人是一个全身性的“共鸣腔体”,共鸣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在歌唱中想要获得完美的共鸣状态,学生就需要将自己的身体视作一个“共鸣器”,将各个共鸣腔体进行联合并用,促使发出的声音兼具弹跳性与丰富性,从而詮释出精彩绝伦的音乐演唱作品。

三、结语

音乐歌唱是一种富有艺术想象力的表演形式,学生在声乐训练中掌握想象体验方法,可明显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形象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声乐想象体验,帮助其快速理解、掌握声乐训练技巧。因此,高校教师应将此方法贯穿在声乐训练的各个环节当中,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歌唱发声、气息控制及共鸣应用的相关技巧,以达到想象化教学的任务目标。此外,教师在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时,应尽量选用幽默、风趣、通俗的教学语言,并设计富有想象力、感染力的肢体表达动作,帮助学生培养自身创造思维,提升歌唱感受能力。

参考文献:

[1]梁雪.高校声乐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基于PBL教学法的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6).

[2]张昱煜.平衡艺术中的细节——提高音乐学专业“声乐钢琴伴奏”课程培养质量的要素研究[J].艺术百家,2014,(05).

[3]王菊.声乐艺术审美批判价值向度的误区之审视——基于民族高校声乐教育与比赛之视角[J].青海民族研究,2015,(01).

猜你喜欢

声乐应用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