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训练中教学曲目的选择与声部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2016-05-30陈进鞠曼丽

艺术评鉴 2016年2期

陈进 鞠曼丽

摘要:声乐教学曲目的选择,在声乐教学中是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教与学双方清晰而准确地判断与选择,声部及各种类型声音的划分,又是保证曲目选择及声音发展方向正确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关键词:声部划分  嗓音类型  曲目选择

声乐教学中首先遇到的是声部划分的问题,即声乐教师在面对一个初学者或新的学生时首先会对这个学生的声部做出初步判断。声部的判断在声乐教学中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些情况下学生的聲部特征比较典型,情况相对简单明了。另外一类情况就是学生的嗓音情况与特征较为模糊,仅凭初步印象很难做出准确的判定,这种情况就需要声乐教师借助经验和掌握的科学的嗓音训练原理耐心细致地与学生紧密合作逐步摸索出学生嗓音的真实声部类型。遇到这种情况往往需要教学双方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耐心。

明确声部后接下来是明确嗓音的类型。我们知道通常的男声女声的高低声部中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类型,以男高音为例,通常分为抒情男高音、轻型抒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介于抒情和戏剧间的男高音(Spinto男高音)等等。女高音声部大致分为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和抒情和戏剧间的女高音(Spinto女高音)几种类型;女高音声部还有更为细致的区分,即花腔女高音还可分为抒情花腔女高音和戏剧花腔女高音,前者的代表性歌剧角色是贝里尼歌剧《梦游女》中的女主角阿米娜(Amina),后者的代表性歌剧角色是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夜后(Die Konig der Nacht),抒情女高音可细分为轻型抒情女高音和典型抒情女高音两种。女中音声部类型划分相对简单大致分为抒情女中音、戏剧女中音和花腔女中音三种类型。

除此之外,近年来西方声乐界提出一种较为新颖的分法,即“falcon”女高音,falcon在英文中的原意为“苍鹰”,用其来指代一种特殊类型的女声,其嗓音类型介乎于戏剧女高音与女中音之间的声音,特点是中低声区较为宽厚、低沉,音色晦暗,在高音区拥有女高音的音域,是一种类型较为特殊的音色。这种类型嗓音较多出现在黑人女声中,她们较多演唱女高音声部的作品,有时也演唱女中音声部的作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杰西·诺曼(Jessye·Norman)、谢丽·维莱特(Shirley·Verrett)、格蕾斯·博姆瑞(grace·Bumbry).实际上她们的声音属于一种:“全能型”的声音,很难明确地将其归属于某一声部或类型,“全能”是其能力也是其特点。比如她们可以在一场演出中唱“凯旋归来”(威尔第歌剧《阿依达》中第一幕剧名主人公的咏叹调),在另一场演出中又唱“何处寻觅欢乐时光”(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三幕伯爵夫人的咏叹调),接下来观众又会听到她们唱“爱情像一只小鸟”(比才歌剧《卡门》中剧名主人公的咏叹调),声音同样运用自如,没有丝毫的生涩与勉强。格蕾斯·博姆瑞和谢丽·维莱特是同时代的两位美国黑人歌唱巨星,都是能高(女高音)又能低(女中音)的全能歌唱家,达莉拉(圣桑歌剧《桑松与达莉拉》)、阿祖切娜(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艾波莉(威尔第歌剧《唐·卡洛》)、卡门等女中音的角色和莱奥诺拉(威尔第歌剧《命运之力》)伊丽莎白(威尔第歌剧《唐·卡洛》)、托斯卡(普契尼歌剧《托斯卡》)、麦克白夫人(威尔第歌剧《麦克白》)等戏剧女高音的角色同样是她们最擅长的曲目。

男中音声部类型的划分为抒情男中音、戏剧男中音和威尔第男中音,这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的。按照音域,男中音又可分为高男中音(High-Baritone),典型的男中音和音域接近于男低音的低男中音(Bass-Baritone)这类男中音有时又被称为“小贝斯”。

声部及其类型的划分不仅关乎歌剧中各种角色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而且在声乐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直接牵涉到教学曲目的选择问题,而教学曲目的选择适合与否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嗓音状况,它直接体现了声乐教师音乐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甚至直接影响教学成果,有些情况下并非是学生的嗓音技术运用出了问题,而是曲目选择不当,唱了不适合自己的嗓音的作品;或者是程度不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演唱,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学生的演唱造成极大的困扰,使学生的学习出现停滞,影响学生学习歌唱的热情和信心。

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美声教学)在初始阶段一般会选择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作为教学曲目布置给学生,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实际上是来自于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创作的(古典)歌剧中的选曲,称作意大利古典咏叹调(Arie Antiche)。这些歌剧在现今的歌剧舞台上很少有机会上演,但其中的一些选曲唱段保留下来,流传至今。这些古典咏叹调大都具有旋律优美流畅,富于古典韵味,节奏典型而明晰,音域适中加之意大利语歌词大都以元音结尾,辅音简洁明了有益于学生嗓音的稳定等特点,适合于学生作为学习阶段尤其是起步阶段的的曲目。

一般而言,这些古典咏叹调曲目适合适宜于大多数的声部和类型的嗓音,但作品的调的选择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古典咏叹调虽然选自意大利古典歌剧,在实际运用中是可以遵循艺术歌曲的原则进行调的调整,即根据演唱者个人嗓音的情况可以相应“移调”演唱。比如男中音声部的换声点(即从中声区进入高声区转换点)一般在小字二组的D或ьE上,《我亲爱的》(《caro mio ben》)这首作品的原调为ьE大调,男中音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如果不降调会直接面临着第一个音就在换声点上的情况,这会将其嗓音置于比较难受的境况,而且整首作品会显得比较“吊”一般应当选择降调演唱,一般而言C大调或ьD大调更适合这类嗓音。亨德尔的歌剧《赛尔斯》(《Serse》)的选曲《绿树成荫》(《Ombra mai fu》又称为“广板”)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作品,歌词简约,节奏平稳而宽广,旋律优美流畅而舒缓,这首作品对于训练学生的呼吸能力和声音的连贯性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许多男声甚至女声都会选唱这首作品,就男高音声部而言戏剧性的大号男高音使用他的原调F大调比较合适,小号的抒情男高音使用F大调则显得有些低,发挥不出自己的声部特点,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移高一个大二度即采用G大调较为合适。男中音声部的学生在使用这首作品时,如果是抒情性的高男中音(High-Baritone)采用F大调或者是E大调都是可行的。典型的男中音或低点的戏剧型男中音采用E大调或ьE大调甚至D大调为妥。近来有男中音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的成熟的男中音歌唱家没有具体分析自己的情况,采用F大调演唱这首作品以显示较强的嗓音能力,结果反而造成了嗓音巨大的负担,喉部肌肉过度紧张,得不偿失。

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嗓音获得初步能力后,很多教师会采用歌剧咏叹调作为进一步学的曲目,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大多数咏叹调所需要的都是较为成熟的嗓音,很多学生直接迈入这一步,在能力上是不够的。在嗓音能力的储备上还应有相当的步骤要走,适合这种情况的应当是意大利近现代歌曲作品或称室内乐声乐作品以及其他的艺术歌曲、清唱剧、康塔塔等体裁的声乐选曲。

这些体裁的声乐作品,尤其是意大利近现代声乐作品(或称室内乐声乐作品)是可以随歌唱者的嗓音的具体情况移调演唱的,这样就可避免歌唱者演唱音域过高或过低的作品而引起的嗓音的不适。贝里尼、唐尼采蒂、威尔第等人创作的室内乐声乐作品与他们创作的歌剧作品在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而言有没有歌剧作品那么强烈的戏剧性,对于这一领域的作品的深入研究和磨练,会对下一步进入歌剧作品提供铺垫和极大的帮助。

在歌剧作品的选择上,同一声部不同类型的声音在作品(咏叹调)的选择上同样面临着许多值得仔细分析思考和应对的问题。威尔第的歌剧《命运之力》中女主人公莱奥诺拉的咏叹调《我的上帝赐我安宁》(Pace,pace mio Dio)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自己人生际遇和命运的悲叹,音乐起伏跌宕气势恢宏,充满了戏剧性的力量,一般是戏剧女高音来演唱,抒情性的嗓音难以完成这样的作品,即使能够勉强应付下来恐怕也会造成喉部肌肉紧张和声音的僵直感,尤其是学生的嗓音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冒然面对这样难度的作品,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性后果。

男中音声部有5首公认的难度较大的作品,其中《快给大忙人让路》(选自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一首适合抒情性的高男中音演唱的作品,音域较高、跨度大,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技巧,如果是典型的男中音,其最适合的音域较高男中音要低一点,对于这首咏叹调会有“勉强”的感觉,华彩部分和快速的“走句”会对演唱者造成很大的负担。

19世纪中后期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人物威尔第及同时期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代表人物普契尼、马斯卡尼等人的作品是意大利美声歌剧发展的高峰,同时也带动了声乐技术的发展,高亢嘹亮、富于穿透力高低统一的音色以及以胸声区音色为基石的高音“关闭”技术的广泛使用都是完成这类歌剧不可缺少的能力。

这类作品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声乐爱好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和学习,但客观看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歌唱的人都适合演唱这一类作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演唱者处于学习阶段,程度不够,能力不足,过早地接触这类作品会使自身陷入困境;二是歌唱者嗓音类型是“轻型”的,从根本上就不适合演唱这种比较“重”的作品,即使经过长久的学习仍然不适合这类作品,这就需要演唱者和声乐教师对此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及时调整方向,找到适合自身的演唱的领域。

世界著名的墨西哥男高音阿莱扎(Francisco· Araiza)在学习阶段曾经面临过一个选择,是专攻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成为“威尔第男高音”还是专攻莫扎特的作品,成为“莫扎特男高音”,当时他非常明智地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后者,成为了“莫扎特男高音”,学习的过程较为顺利,很快在声乐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后来,随着阅历和能力的增长,他也开始涉足“重一些”的威尔第的作品,事实证明他同样胜任威尔第的一些歌剧角色。

近年來涌现出的波兰男高音皮奥特·贝舍瓦(Piotr· Beczala)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也面临过选择专攻方向的问题,当时他选择了成为“威尔第男高音”的学习方向,结果学习一度陷入困境徘徊很久,直到碰上一位“懂行的明白人”告诉他试一试莫扎特的作品,结果他很快摆脱了困境,逐步走上正轨,近些年已跻身世界一流抒情男高音的行列。从他近来演绎的一些威尔第歌剧角色看他的技巧已日臻成熟,显现出Spinto男高音的一些特质以及威尔第男高音所应具有的“辉煌音色”。这两个鲜明的实例应当引起从事声乐专业,特别是从事声乐教育工作的人的深入思考。

声乐的学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成就一个有出色的歌唱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主客观具备很多的条件并付出艰苦的努力,许多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时日,同时在一些看似细小实则关键的细节上需要学习者和施教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智的选择,这样才能使学习的道路顺畅,个中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又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基金项目: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216号。

作者简介:陈进,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