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转型期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改革研究
2016-05-30杜世法
杜世法
摘 要:高等教育转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对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本文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入手,对本专业目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列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以高等教育转型为契机,从机制体制创新入手,大力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提高师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针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等教育 转型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改革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导致大学毕业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形式逐年严峻。然而就是在这样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式下,众多企业又纷纷表示难以找到合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家社会提供的人才支撑明显不足,正在制约经济升级转型发展。我国未来教育的转型,一定要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和模式实施战略性的调整。
二、高等教育转型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思考和危机意识
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势在必行,本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实现了职业教育体系从专科到本科,乃至于向研究生、博士生的构建,这些不仅对增强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有所促进,对于提高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起到积极作用。作为高职院校应该看到职业院校发展的转折点,要以高等教育转型为契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业院校改革步伐,推进职业院校教育体系改革和建设。同时,其也存在压力和潜在隐患。高等教育转型,必然有一大部分本科院校转型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大学。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会导致职业教育的过剩。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就业导向与高职院校如出一辙。但就师资和学校硬件设施来讲,有原来本科教学的基础,各方面都要比高职院校略胜一筹。在这样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自身使得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是所有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巩固原来优点,摒弃不足,提高综合办学能力是必然之路。
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要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装备制造业,伴随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和就业岗位的变化,以往的课程教学体系,体现出许多劣势,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作为机械制造专业教师,结合企业反馈意见,认真分析研究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总结了本专业存在的不足,为适应高等教育转型提出了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三、高等教育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措施(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
为把本专业建成产业支撑型、有特色、高水平、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优势品牌专业,全面提升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进入企业后能够适应工作岗位并胜任工作任务,顺利渡过高教转型期,我们应调整课程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深入研究本专业改革的方式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师综合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和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将比赛内容贯穿到教学内容中,形成“以赛促教”的新局面。采用双证融通制度,有机融合了技能鉴定、岗位职业标准和教学内容。校企深度融合,以制造行业为依托,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使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结合本专业工学结合、四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2个班级交替进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实现工学交替。专业教师在具备先进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加大力度提升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学习先进制造技术和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在改革现有评价体系后,我们采用笔试、技能鉴定及行业打分相结合的手段,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毕业生信息跟踪平台,实时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和毕业生的发展轨迹。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调整。
四、小结
高等教育面临转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除了看到机遇和挑战,还要看到由此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教学改革应当以此为契机,在认真做好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使专业改革与建设在高等教育转型中能异军突起,为其他专业起到模范作用,也为整个高等教育转型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