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美美事件的影响看网络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2016-05-30张程
张程
【摘要】:本论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分析网络传播中出现的异化现象。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优略势和大众传播中的异化现象正确看待网络传播中的异化现象,从而引导大众正确看待网络传播中的热点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传播 ;异化现象; 郭美美事件
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1.1 异化的概念
“异化”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马克思在其《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到:“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8]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9]
2.2 大众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10]大众传播中的异化现象似乎是由作为信息传播活动的主体的大众传播所引发的一种不和谐。
我们把信息传播者当做是工人,他传播的信息当做是商品。生产出来的精神财富越多,他的信息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的精神就越贫穷,这就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使他生产出没有内涵的信息商品。比如一个记者,他所生产的信息商品越多,他自己就越变成传媒巨头的廉价商品,他的精神也就越趋于空虚,那么他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变得毫无价值。
大众传播中的异化还表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商品而非信息所表达的意义本身。例如人们在观看灾难电影时,可能很少一部分人对灾难现场或受灾人的关注;大部分人仅仅关心的是这条信息所带来的刺激性以及营救工作所带来的挑战性以及画面给人带来的感官冲击。
2.3 网络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大众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的确是不争的事实,而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信息特征。所以网络传播中也存在异化现象,并且比大众传播中的异化现象来的更快,更复杂,更多变。
例如互联网上信息经过多次加工、多次传播导致谣言,以至于这些被制造出来的信息成为人们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了人们自己,使人们不再敢轻易相信互联网上的任何消息。
郭美美事件的异化现象
郭美美事件的典型性
传播速度
郭美美在2011年6月21日晚發出微博2小时内,转发上千条。次日下午转发已接近10万次。由此可见郭美美事件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之快。
3.2.2 关注度
郭美美事件在网络上备受网民关注,网民纷纷转载评论,还有网友迅速人肉搜索与郭美美、红十字会有关的人和事情。6月30日央视新闻频道关注郭美美事件。8月3日,郭美美母女做客宁夏卫视第一财经《财经郎闲评》节目,接受郎咸平独家专访。此后,郭美美还接受了其它媒体的采访。不仅国内主流媒体对此事关注报道,美国《纽约时报》也发表了名为《网络丑闻损害中国人对政府慈善事业信任度》的报道 。不论是草根大众,还是知名学者、专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大众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高度关注郭美美事件。
3.2.3 影响广度
郭美美事件发生之后,对很多方面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慈善事业方面,对红十字会的影响,对捐款态度的影响,对全国性血荒的影响;对消费方面,奢侈品消费的影响等。其中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最为严重。
郭美美事件异化的后果
在此次郭美美事件中,整个事件的主体和高潮都发生在微博上,网民可以说是事件的披露者和推动者。网络传播的迅捷性使得郭美美的消息在网上首先迅速传播。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指出,网民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所以郭美美事件舆论的高潮也首先在网上掀起,然后扩散到大众媒介。
郭美美母女做客宁夏卫视第一财经《财经郎闲评》节目之后,有很多网友指出媒体是否应该采访郭美美。正如前面所讲到的“大众媒介对某件事的大肆渲染,到广大群众至少是安排报道的人,看来一致认为已经宣传过头的时候,就会终于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很多网友认为,郎咸平根本就是在帮郭美美找台阶、找借口。有网友表示:“郎咸平专访郭美美,是想要把中国股市废了吧?这个背后的策划者真脑残,以为搞个经济学家就能说明不明收入来源?郎咸平的形象也在我心中彻底坍塌。”[18]在微博发起的“郎咸平采访郭美美的动机”的多选题调查中,选择“奉旨行事”和“拿了别人的钱,昧着良心说话”的最多。
媒体报道采访郭美美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郎咸平也回应称:“我们得以第一次抛开了对她们的谩骂和羞辱,而与当事人面对面,给他们一个中立的平台,目的是提供线索与质疑的空间,让信息趋于对称。”虽然出发点是想让公众知道事实的真相,但是由于这种过度的关注引起了公众的怀疑态度:对郭美美所讲的事实怀疑,对郎咸平采访的目的怀疑,最大的疑惑就是郭美美和红十字会的关系。这使得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信任危机,从而影响了中国整个慈善事业。
2011年8月26日,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报告在安徽芜湖发布。2011年3-5月,全国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数额为62.6亿元,但郭美美事件发生后,今年6-8月全国公益慈善组织接收的捐赠数额仅为8.4亿元。针对近期引发慈善界地震的郭美美等事件,民政部相关负责人在会后表示,郭美美事件通过媒体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让坏事变为好事,但媒体穷追猛打会伤害慈善事业。
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捐款人最大的担心就是怕自己的捐款会被用作他途。 ”[19]互联网上信息经过多传播,本来是要批判这种行为。现在这些被制造出来的信息成为人们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了人们自己,使人们不再敢轻易相信红十字会以及其他慈善机构,失去了对公益组织的信心。
注释:
[8]摘录:[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3)
[9]摘錄:[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7)
[10]摘录: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6)
参考文献:
[1]程洁,陈健.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2]田发伟.崛起中的中国网络媒体:现代传播评论圆桌会发言摘要.国际新闻界2000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5][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