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

2016-05-30武佩佩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社科社会科学智库

武佩佩

【摘要】:我国高校社科研究基地自建设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促进了高等学校社科研究的繁荣发展,培养了大批科研创新人才,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高校社科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高校社科研究基地;经验

教育部自1999年设立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按照“一流”和“唯一”基地建设标准,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基地经过建设,在咨政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料建设、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社会瞩目的成绩[1]。回顾高校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的过程,總结高校社科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高校社科基地建设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领导重视与支持

领导高度重视是基地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正是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才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学术条件。基地积极发挥人才培养平台的作用,汇集研究成果,搭建学术平台,促进学术交流,积极编审、组织发行年刊,推动科研绩效的提高[2]。

二、 明确指导思想

明确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三项基本任务,突出科研工作中心地位。

(一)研究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要同高校社会科学的改革与发展相适应。

高校以研究基地为契机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力度的调整与改革,对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布局和思路做了整体的、全局的调整,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社科基地的建设,对高校社科科研的整体改革与发展能起到积极引导和示范作用。

(二)研究基地的改革与发展要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社会科学研究出的要求相适应。

各研究基地的研究方向和改革发展方向的确定,一定要着眼于社会科学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服务,也就是如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服务[3]。

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科学研究的根本保障,研究基地以项目研究为纽带,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重大项目研究进行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既有同学科人员,又有跨学科人员;既有本学校教师,也有跨校联合的团队[4]。

科研基地平台建设首先是“筑巢”,改善研究条件。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学术带头人,尤其是基地负责人。按照《基地管理办法的规定》,研究基地人才除了专兼职人员之外,还要基地的学术委员会。大批课题负责人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成长为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从而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专兼职研究队伍[5]。

四、 推进学术交流

研究基地与国内诸多大学相互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机制,通过推进学术交流、分享学术心得和经验,提升基地成员的科研素质、拓展科研视野,为基地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基地与多所高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开展项目研究、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开展海内外合作交流是提高基地研究水平的捷径,通过派出和接受访问学者,有成效的开展合作交流。研究基地也加强与国际、校际教育组织、研究机构、政府等相关部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担委托项目,扩大研究资源[6]。

5. 改革科研体制

创新科研机制是促进科研工作的制度保证,科研体制改革要打破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机构封闭,人浮于事”的旧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围绕“带(给)课题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运行机制,建立基地主任负责,研究人员聘任合同制,驻所研究制度,學术休假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等。研究基地的制度创新集中在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的是“等靠要”的缓慢节奏和“铁饭碗”的惰性习惯。正是这种竞争机制形成推动研究型大学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

科研基地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收集大量科研信息,积极引导研究人员将科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同时,加强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重视评估工作,切实落实以评促建。努力改进不足,切实将“以评促进、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精神贯穿于实际。

6. 拓展智库成果发布平台,发挥智库作用

研究基地在学科分布上形成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单一学科和综合学科相结合的较为合理的结构。另外,研究基地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国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社科研究基地与高水平智库开展合作研究,举办高层论坛,打造高端引领,集中发布,影响广泛的成果发布平台。建立咨政报告数据库,拓展报送渠道,定期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相关信息。推广社科成果载体,通过召开社科成果推介会、中期对接会等,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决策和政策措施。

按照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社科研究品牌,引导社科研究基地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地方智库组织形式。主要侧重四种模式,一是以学者为核心,以社科为依托,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研究团队,二是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具有集成优势的新型智库机构,三是以社科研究基地为抓手,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提高应用研究项目质量,四是以成果转平台为基础,拓展转化渠道,搭建高端发布平台。

参考文献:

[1]江欣.重点研究基地孵化一流学术[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5):1-2.

[2]王永斌,杨雅琼.30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政策保证[J].管理论坛,2012(02):43-45.

[3]姚莉,汪峰.向新型智库转型 履行人文社科基地社会责任[J].集思广益,2014(21):1-3.

[4]陈立颖,堪广文.坚持创新,不断探索,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基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03):3-4.

[5]郑姝霞.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建设侧记[J].教育文化论坛,2013(05):109-110.

[6]张保生,朱盛文.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74-77.

猜你喜欢

社科社会科学智库
社科成果展示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微智库
微智库
人文社科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