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洛克时期小提琴的技法特点研究

2016-05-30马毅青彦言崔红霞

艺术评鉴 2016年2期
关键词:弓子小提琴家巴洛克

马毅 青彦言 崔红霞

摘要:巴洛克时代小提琴技巧是非常炫技大胆富有想象的。小提琴可以说比任何乐器都能代表巴洛克精神:大胆的创新精神,破除陈规,探索无限的可能。

关键词:巴洛克小提琴   技法特点

一直以来人们对巴洛克时期小提琴的技巧只是小提琴音乐发展的初期,还未像古典浪漫时期那样完善和炫技。如果我们还怀抱着现在比过去的好的这种局限的线性思维,我们将错失很多东西。难道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不是伟大不可复制的吗?巴赫、维瓦尔第的作品不是杰出卓越的吗?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特点,一个巴洛克时代的小提琴家不一定能拉好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拉好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并不一定能拉好巴洛克小提琴作品,即便在小提琴这个学科里也是术业有专攻的。每个音乐时期的音乐都是在用小提琴这个载体诉说着不同的语言,如果不清楚这一点的话,会造成很多音乐风格表现上的混乱。接下来介绍几种在巴洛克时期的常用小提琴技法。

揉弦,并非是一种大家都认为的现代技巧,很多人以为在巴洛克时期几乎是不用揉弦的,其实这是个普遍的误解。揉弦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弦乐技巧,是很普及的音乐知识,最开始是用来模仿人的声音。在16世纪阿格里科拉就明确记载过,之后梅森(1636)、诺特(1695)、莫扎特(1756)都对它做过说明阐述,总之揉弦是当时一个普及的音乐知识。最初被视为即兴演奏奏的一个表现手段,在当时并不时兴像20世纪初期兴起的在每个音上持续揉弦这种风尚,而是只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利奥波得·莫扎特形容说:“有些演奏者,在每一个音上都持续颤动(揉弦),好像他一直在发烧一样,人们应该将颤动(揉弦)放在最自然的地方,仿佛它天生就是属于那个地方。”从他的这段话中我们就应该可以得到启发,如何更合适的使用揉弦,而不必去破坏那个时代作品的本真性。

跳弓(Spiccato),跳跃的弓子,是种非常老的弓法。(在17和18世纪Spiccato并不指跳起的弓子,而是指音和音之间的断开。)通常没有用连弓演奏的分解和弦,以及快速的重复音会使用到这种弓法。比如:华特1676年的作品,维瓦尔第以及别的小提琴家都有明确提到过这种弓法,叫做“分弓演奏分解和弦”或简称为“分奏”(Sciolto)。还有很多这种撞击、拍打式的弓法,甚至包括连顿弓都能在17世纪的小提琴独奏文献中找到(特别是施梅尔策、比贝尔和华特的作品)。还有很多不同极端的拨弦方式:在比贝尔的曲中,用拨片在指板上击打。或在1626年法里纳出版作品中和弦演奏也用此方式,包括弓子击打琴弦(col legno)这个技巧,在17世纪法里纳、比贝尔和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中已经普遍使用了。

卡罗·法里纳是蒙特威尔第的学生,他1626年出版的《怪诞随想曲》(Capriccio stravagante)中,涵盖了无数惊人的大胆的小提琴技巧,包括很多误认为是晚期或者20世纪才出现的技巧。在这本书中,他用德语、意大利语两种语言写的演奏提示,是最重要的早期小提琴技巧的证明文献。他形容在低弦上进行换把有特殊的效果(那时基本都是通过E弦进行换把的):“……手朝向琴桥方向……用第三指按在给出的音符上。”他形容“Col legno” (弓子击打琴弦):“这个音符像弓子的木头部分放在菜板上打,弓子不应静止,应该持续击打。”“弓杆应像打鼓那样跳。”关于“Sul ponticello” (靠近琴马演奏)法里纳要求像模仿吹奏乐器,比如哨子或长笛:“像长笛一般,应该很轻柔的靠近琴马演奏,大约离琴马有一个横手指间距,安静的如同里阿琴,士兵的哨子声效果也类似,不过要用更强的力量和更加靠近琴马。”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巴洛克弦乐演奏的效果是弓子揉弦,本来是用来模仿管风琴颤动(Tremulanten)的(管风琴的一个震音装置,富有节奏性揉弦效果)。他形容:“这样有韵律性颤动持弓的手,用来模仿管风琴震音的音效。”

巴洛克时代的换把技巧和今日也很不一样,人们尽量避免在低音弦上换到高把位。除了拉分解和弦的手位以外,可以通过在低弦按高把位或用高音弦的空弦来转换不同的音色,得到特殊的效果。而且由于羊肠弦温暖特殊的音色,在这一时期小提琴演奏中,大量使用空弦,比如巴赫的六首小提琴无伴奏组曲和奏鸣曲,很多篇章都是在一把位加空弦演奏。由于现代小提琴为了避免尖锐刺耳的e弦空弦,所以在很多巴赫编定版本上,都使用了大量的换把指法,为本来就很难的作品“雪上加霜”,但结果并未让演奏更贴近巴赫原意。

谱例:巴赫g小调无伴奏奏鸣曲,第一乐章,慢板

比如:在此譜例的第二行最后一小节,并不需要换到第三把位,而且因为换把而损失的时间也会影响音乐延续性的表达。

还有一种小提琴技法是变格定弦(scordatura)的使用。即,将小提琴本来的G,D,A,E定弦变成别的音,如谱例中所示,变成了G,D,A,D的空弦定音。

谱例为比贝尔小提琴《玫瑰经奏鸣曲》中第十首的前奏曲。

演奏者还是按原来熟悉的GDAE定弦的指位来拉,但是出来的音符却是别的音符。这种技法在比贝尔的小提琴作品中大量使用。特别是他最出名的16首小提琴《玫瑰经奏鸣曲》,也名《神秘奏鸣曲》中,除了第一和第十六首,其余奏鸣曲都用了变格定弦。

图例为《玫瑰经奏鸣曲》每首不同的空弦定音。

除了比贝尔,在巴赫的《布兰登堡第一协奏曲》中,高音独奏小提琴的定音也变格为降B,F,C,G 的定音。或在他的第五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也将A音定成G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巴洛克时代小提琴技巧是非常炫技大胆,富有想象的,并非是古老的布满灰尘的东西。小提琴可以说比任何乐器都能代表巴洛克精神:大胆的创新精神,破除陈规,探索无限的可能。笔者也希望这种精神可以激励我们这些学音乐、研究音乐的人,破除陈规,大胆求索,和小提琴本身涵盖的精神相呼应。

注释:

①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原名德语:Georg Pawer[1],将姓名拉丁化乃当时一种风尚。1494年3月24日-1555年11月21日),德国学者,被誉为“矿物学之父”。

②马兰·梅森(法语:Marin Mersenne,1588年9月8日-1648年9月1日),法国神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家。

③罗杰·诺特 Roger.North(1653-1734)英国律师,生物学家,音乐理论家。

④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1719-1787)是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神童莫扎特之父。所作有《小提琴基础教育法》(Versuch einer gruendlichen Violinschule)此书对德奥派小提琴教育影响深远,直至今日还是研究古典时期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必读经典书。

⑤约翰·雅可布·华特 Johann.Jakob.Walther(1650-1717)德国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分弓演奏分解和弦 con arcate sciolte

⑥约翰·海因里希·施梅尔策(德语:Johann Heinrich Schmelzer,1620年-1680年3月),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1643年他被任命为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小号手,1649年成为宫廷小提琴家,1671年升任副乐长。他为小提琴创作的大量作品开拓了这件乐器的表现力,并通过他的著名学生比贝尔传于后世。

⑦海因里希·伊格纳兹·弗朗兹·凡·比贝尔(德语:Heinrich Ignaz Franz von Biber,1644年8月12日-1704年5月3日),波西米亚-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

⑧卡罗·法里纳(1600-1639)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乐师长。

参考文献:

[1][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杨燕迪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1]马毅,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2]青彦言,四川音乐学院小提琴研究院;

[3]崔红霞。

猜你喜欢

弓子小提琴家巴洛克
提琴被调包了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守候着琴弓制作这门手艺
——访著名琴弓制作师李怀刚
视角
Thickness-dependent magnetic anisotropy in obliquely deposited Fe(001)/Pd thin film bilayers probed by VNA-FMR∗
纪念照片
纪念照片
生命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