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这样上更够“味”
2016-05-30谢丽君
谢丽君
课本知识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如何让这些“旧音符”奏出“新乐章”,如何使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悟:
一、欲盖弥彰,故弄玄虚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好奇的心理,通过“欲盖弥彰、故弄玄虚”的手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案例1】“角的初步认识”片段设计
当学生认识了角后,创设一个摸角的活动:
给每一个学生都一个小盒子,里面放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角。当学生纷纷举着自己摸出的角之后,教师说: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摸的吗?”
学生1说:“角有一个尖点,挺扎手的。”老师随手摸出一个图钉。
学生2说:“角有两条边。”老师摸出的是一支铅笔。
学生3说:“角是平平的。”老师摸出的是一片树叶,疑惑:“尖尖的、平平的怎么没有角。”
学生4说:“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老师感慨:“谢谢帮我找到了摸角的感觉”。
二、欲擒故纵,设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有意识设疑,欲擒故纵,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
【案例2】“长方体的认识”片段设计
如果老调重弹地设计:“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和老师一起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无疑,这样的开课平静得就像一湖死水,不会出现任何的生机!
下面让我们感受创新的鲜活设计:
教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个土豆,你能想办法把它削成一个长方体吗?你打算怎样削呢?
同学们纷纷踊跃地举起了小手,都想试试。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教师在学生高度参与的活动中,边操作边介绍:“先削出的这个平面是长方体的面,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就是长方体的棱,这3条棱相交的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
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和活动,相信学生终生不会忘记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三、推陈出新,寓教于乐
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真正的教学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我们要擅于挖掘教材背后的“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使自己的课堂真正地达到“推陈出新”、“寓教于乐”的效果!
【案例3】“三角形按角分类”片段设计
当学生通过一些体验活动,初步感知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后,教师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活动,而且有次序地安排了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教师从一个信封里,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锐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
生1:“锐角三角形。”
生2:“不对,不一定,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生3:“光知道一个锐角不够,要看其它两个角还是不是锐角才能确定。”
教师:“大家觉得呢?谁说的有道理”
那我们接着猜,露出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问:“什么三角形?”
学生异口同声:“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都有可能。”
教师举起完整地举起这个三角形:“3个角都是锐角,现在能确定了吗?”……
第二个层次:
教师又从信封里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直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
学生:“直角三角形。”
教师疑惑:“怎么,只看一个角就可以确定?为什么?不用再多看一个角吗?”……
第三个层次:
教师从信封里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钝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
学生回答:“钝角三角形,不用猜了。”
第四个层次:
教师故装糊涂:“为什么露出一个直角你们就确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你们就确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却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呢?”
通过这样细腻的教学,学生对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本质属性理解透彻。
四、底蕴丰厚,胸有成竹
智慧教学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材,真正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当课堂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始料未及的尴尬时,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机智面对,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火花”,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只有做到胸有成竹,“尴尬”才能“迎刃而解”。
【案例4】“认识直线”片段设计
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征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各种各样的直线让学生进行判断。当有的学生认为斜的直线不是直线时,我们该怎么应对呢?
聪明的教师巧妙地用学生的名字解释这个问题,实在是独具匠心!
教师: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学生:×××。
教师:请你站起来,你叫什么名字?学生:×××。
教师:这直线和你是一样的,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还是直线。
五、博采众长,彰显魅力
课程改革就像一把“金钥匙”,它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也开启了教师思维的闸门。作为教师,我们应苦练内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在众彩纷呈的教学风格中,找准适合自己的一种风格,或者自成一派,全力打造高效率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