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后投资“半步走”
2016-05-30燕向晖
燕向晖
均衡配置,重视发展印前和印后,形成“圆柱形”的生产组织结构,甚至是“重印前重营销,重工艺重后道”的“哑铃形”生产结构,更符合企业的未来发展要求。
近年来印刷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企业趋于单一的规模化扩张,过度重视甚至“痴迷”于投资印刷设备,导致生产配置呈“枣核型”,即所有资产都投入到印刷环节,印前很少,营销几乎没有,甚至完全没有印前、印后的两头,只有“裸印”。部分企业即使进行有规模的印后投入,也主要集中在标准化产品成型设备上,灵活配套生产其他产品和工艺的设备少之又少。
这个投资思路在前些年跑马圈地的粗放时期是可行的,但是在经济环境的新常态下,市场的结构、客户的需求、信贷的支持和其他生产元素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均衡配置,重视发展印前和印后,形成“圆柱形”的生产组织结构,甚至是“重印前重营销,重工艺重后道”的“哑铃形”生产结构。更符合企业的未来发展要求。
向内而生,投资印后
所谓投资印前,不是指狭义的印前制版,而是指广义的包括设计、制作、业务、营销、客服、IT建设等在内的所有印前内容。而这个大印前投资,主要在于投资人才和软件,增强企业的软实力。这需要一个长期而且有毅力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投资回报也相对滞后。这里不再展开分析。
虽然今年经济环境不如以往,但是很多企业仍然在印后设备投资上有所动作,因为投资印后与目前的业务和生产联系最紧密,见效最快。但印后设备品类繁多,投资差异大。如何选择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够带来更多利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印后设备呢?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先生曾经阐释过他的投资理念:“我们顺潮流而动,略有超前。你不超前,你就没有机会;但快一步太快了,有可能踩虚脚。所以要快半步,这就能进能退。进,走在前;退,不湿脚。”
投资印后,同样也需要考虑“半步走”。
投资印后“半步走”
根据印后设备的一些特性,以及许多印刷厂的实践经验,我们将印后设备分为“踏步走”“跨步走”和“半步走”三大类(见表1)。
“踏步走”类设备主要是指适合大批量生产的加工型印后设备。特点是投资重、用人多、功能单一、自动化程度高但作业转换较慢,适合生产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如胶订龙、骑订龙和大幅面高速模切机、烫金机等。此类设备是五年前的主流投资,配合印刷机规模化扩张,迅速占领市场,扩大企业规模;现在投资,容易导致产能过剩,遇到业务和市场的萎缩,连加工价值都难以体现。国内外“成色新”的二手设备已经供过于求,投资此类印后设备俨然略显“退步”。
生产设备的投资,既要解决当前问题,也要具有前瞻性。新印刷业务环境的重要特征是营销网络化、生产加工服务化以及产品碎片化。对应到印刷生产的需求点,一是印刷业务短版化,数码印刷个性化;二是活件生产灵活转换,损耗少并快速出货;三是满足印品的营销需求,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满足数字印刷和传统印刷的印后生产要求,既区别于大批量长版加工又区别于快印店半自动零散加工的印后解决方案,这是构建数字印刷和混态印刷体系的基本点,也是跨界融合的连接点。符合趋势的印后,能跨长版和短版业务、跨传统和数码生产、跨加工和服务形态以及跨包装和商业印刷。
投资新型的印后解决方案是提升现在、着眼于未来的投资;而前瞻性的程度、市场需求的转换节奏和设备的成熟度关系到投资的成败。所以,我们把新型的印后方案又做细分:一类偏重营销创意方向,属于“跨步走”的投资;一类偏重工艺服务和附加值,属于“半步走”的投资。
“跨步走”的方案着重营销增效,属于业务创新型;但是创新型设备定位高、实施难度大,要求印刷企业有很强的设计创意能力、强大的市场团队、优质的业务和客户资源,频繁地沟通并主动融入到客户的市场营销业务中去。因此对于很多传统印刷企业尤其是加工型的企业而言,步子比较大。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跨步走”的方案在市场推广和技术应用上有很高的难度和持续的投入,投资回报难以立竿见影。
“半步走”的方案可以满足新的业务结构需求,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此类印后设备靠近传统印刷,承担现有业务,比如模切、烫金、精装、胶订和骑订等,但带来的是生产组织方式上的更新和升级。设备小型化并且多能一体;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高,可以一个人独立操作;作业转换非常迅速,损耗少;产能不逊于单一重型设备;能配合数字印刷的生产,实现传统和数码印刷的混态模式。
事实上,国内外很多优质印刷企业都已成功实践了“半步走”。英国的PreciSion公司为满足客户需求,选择了瑞士PBT公司的全自动智能精装制书壳机和上壳机,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北京的奇良海德公司和上海艾登印刷公司都引进了德国KAMA自动模切烫金一体机,提高产品附加值,丰富业务利润结构,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投资智能和附加值印后是正确的方向,投资节奏和顺序对投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太超前,需要大投入,持久战;太保守,容易被淘汰,失先机。事实证明,“接地气,领先半步”的稳重战略,是成功的保障。理性分析,积极进化,选择适合企业特长拓展和提升的投资方案,让企业的竞争门槛越来越高、护城河越来越宽,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