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些事儿
2016-05-30李格
李格
一直想找个机会聊聊读书的事情,不是因为我很会读书,而恰恰是因为我很不会读书。自打认字起,就发现自己只有在看小人书和感兴趣的小说的时候才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而翻开老师要求读的书的时候,刚读一页,思想就已经跑到操场上踢球去了。到了自己可以要求别人读书的时候,发现这个毛病依然如故。曾经附庸风雅—般按照各种名人推荐的书目买回大批书籍。但是,一些书读着读着,会突然一恍惚,我刚才几页看的是什么?或者看着看着,哎,怎么睡着啦?
后来参加一次沟通技巧培训,算是找到了理论依据。据科学研究证明,人,尤其是成年人,接受外部信息,55%是来自于视觉,38%来自于听觉,只有7%是来自于文字内容。这一原本用于解释沟通中肢体语言重要性的理论,被我拿来解释读书效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读书老读不进去。按照这种理论解释,我们想读懂一本书,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坐在那里听别人讲,而不是捧在手里看。细想想,我悲了个催的,原来我们这一辈子就是坐在那儿当学生的命。书,要不要读?
那么书还要不要读?如果您如帝王一样,可以调集天下名家学者来给自己上课,也许你就不用读书,但可惜你不是。也许未来科技可以做到,但至少现在没有。所以,除非不想再学习,除非对大千世界毫无兴致,否则,阅读怕是每一个识字的人都会有的需求。我每次到欧美发达国家,最喜欢看的有两道风景:一个是公园、景区里络绎不绝的跑步入,一个就是在地铁、公园、咖啡馆等场所遍布的读书人。不为别的,因为我能感受到一种文明的力量。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只是一种低级的文明,因为你只做到了不干扰别人。诸如读书和跑步才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因为你懂得修炼自身。一个懂得修炼自身的人,不仅不会去干扰别人,反而会以天下为己任,以帮助别人为自己的乐事。
中国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但是这些古训未免有些太失于功利。仿佛读书只为挣功名,读书的目的只为黄金万两。而这恰恰又是许多国人想读书又读不进去书的原因。想想我们那些为高考而悬梁刺股的学子们,有多少人被这种特训训练出了读书的习惯?恐怕更多人是因这种填鸭式的阅读而形成了对书本的厌倦。我们不用去苛责古人,更不用对独木桥式的高考制度义愤填膺。我们自己不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吗?
在一个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社会里,人们做事不可能不功利。跟一个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谈读书,他唯一的目的当然只是不再挨饿。只有到了一个富足的社会里,恐怕才会有更多人真正养成读书的习惯,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真正因为兴趣而去读书。当许多人为传统书籍正在被网络阅读所取代而悲叹的时候,其实最不应该悲观的就是中国。在这个快速变得富裕的国度里,必然会出现更多的读书人群,出现更多对文化和艺术品的需求。因为,当人们不再为温饱而发愁,却在物质世界里无法寻找到快乐的时候,必然需要到精神世界中去寻找心绪的宁静,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去探索那广袤的未知世界。而这些都在一本本书里面。
书,如何读?
书该如何去读?曾经就此请教许多读书的朋友,才知读书也分精读和泛读,读得进去的书,一定精读。读不进去的书也不妨泛读,看懂开头和结尾,中闻挑感兴趣的读即可。其实,读书和许多事都一样,能够吸引你坚持做下去的唯有兴趣。弄懂这个道理,我不再强求自己去读那些会睡着的书,而是读那些真正想看的书。读来读去,我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书,都是文史哲,而且更多是历史书,那就不妨先顺着兴趣读进去。书是会越读越多的,因为越读书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越读书兴趣会越广。
但是书并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如果只读书不思考,您还不如花时间干点儿别的。从小到大读过的书,还能让我记住内容的没有几本,脑子里留下的东西,都是被自己思维加工之后的内容。读书其实就是跟作者思想交流的一个过程,书读进去了,就是和作者产生了思维的互动,没读进去,其实就是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上。读书并不是为了记忆。死记硬背式的教育之所以可悲恐怕正在于此。真正阅读的意义,是通过不断吸收养料.最终不断形成和深化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写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固化自己思维的方式,也是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这个世界,同样也会改变阅读的习惯。网络阅读是否是碎片化阅读?纸质书会不会消失?这已经不只是阅读习惯的问题,而是这个世界将会如何变化的问题。既然读书本身就有深浅之分,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排斥碎片化阅读。互联网最大的功用,就在于可以让你迅速找到并选择需要和喜欢的信息。所谓信息爆炸,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既如此,碎片化阅读恐怕不仅不是问题,而会变成与时俱进的习惯。碎片化阅读的真正问题,不在于它的碎,而在于究竟选择了什么样的碎片!这些碎片能否真正被加工成自己的东西。
只有深阅读才能形成思想,碎片化阅读就无法形成思想?恐怕也不尽然。随着影像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人与人沟通和互动的进一步便利,人们网络阅读的方式一定也会不断变化。但我相信,这种变化一定会越变越人性,越变越有效率。而至于代表深阅读典型形象的纸质书,我不认为它会消失,它恐怕会越变越精美,越来越多元,越变越趋于艺术品,甚至未来它会不会越变越多也不一定。因为,我们不要忘记另一个事实,信息爆炸,不仅会让人们的阅读量倍增,也会让制造阅读内容的作者倍增。随着互联网的深化,在人人都能成为作者,自出版成为通行的时代,书籍难道不会越来越多吗?还是让历史去回答这样的问题吧。
一直有一个愿望,当我终有一天不需要再为工作而奔波、可以停下忙碌的脚步的时候,我最想做的只有三件事情,读书、健身、写点东西。和身边的朋友交流,不少人也有类似的想法。许多事情会为年龄所限制,唯有这三样事情,你可以终其一身,无烦无扰。我也确信,网络时代,尤其是在中国,读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因为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多,写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