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首(BWV847)曲体与演奏技巧
2016-05-30伍陈晓雨
伍陈晓雨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巴赫一生创作了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500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复调技艺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被称为键盘音乐的“旧约圣经”。同时,这部作品从艺术创造上证实了平均律论的优越性。他的赋格曲标志着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整体曲集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本文将以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首为研究对象,就其创作的文化背景、音乐形式和演奏进行研究。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复调;演奏
引言
巴洛克音乐的作品,复调音乐的作品,可以说是一切的源头与起点。而巴赫的这套《平均律钢琴曲集》,无疑是这方面训练的最佳教材。巴洛克时代(1600-1750)在西方音乐史上乃至整个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在这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成熟,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主义思想正在各个领域中向封建主义和宗教迷信发起强大沖击,科学、政治、艺术领域纷纷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伟人,推动着欧洲从中世纪全面走向近代。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一、十二平均律制及其意义
1.十二平均律制
平均律一词顾名思义,它是在一个八度内把音程平均分为十二等分,音与音之间平均构成十二个半音,在任何一个音上均可建立起它的调式和调性。巴赫创造性地采用了该律制进行作曲,即在二十四个大小调上按照排列的顺序进行依次作曲。
2.时代背景及意义
1671年德国迈克维斯特发明了一种新的调音法,把八度之中的音平均分成十二个音,使各个半音程之间比例保持绝对平均,这就是平均律但平均律提出后十年,并没有在实际上运用巴赫为了证明平均律是可行的,使用了十二个不同的大小调,并在各调上各写了一组曲子于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便诞生了,并且这套曲集的诞生,不仅证实了自由调律法的可行性,使得各调性之间能够自由转调,而且很随意、自由和方便,并且在形式风格上也显得多彩多样,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为了推进平均律的使用和证明平均律在音乐上的使用价值而写的。
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首(BWV847)分析及演奏技巧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形式完美、结构完整,融合了古钢琴的歌唱、羽管键琴的泛音及管风琴的色彩。他的前奏曲与赋格是一首套曲,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前奏曲已不再是纯粹的即兴演奏方式,而是将其发展成了独立的音乐体裁,赋格是巴赫全部创作的精华,复调音乐的典范。
1.曲體分析
前奏曲为巴赫《符里曼小曲集》中的原曲在现行乐谱的第二十五小节终止,后半段是巴赫后来的补笔。急板(Presto)、慢板(Adagio)、快板(Allegro)等频繁地变换速度,造成了感情上的高潮。以整体而言,是一种粗犷的炫技风格的乐曲。
赋格是舞曲型的三声部。有两个固定对题。
1.1前奏曲
从声部层次来看,为二声部六个层次。如:处于强拍和次强拍的音无疑是其主要的隐伏旋律,处于小节第二、四拍的音,构成了辅助的隐伏旋律。前奏和声进行与赋格和声内涵相符,前奏似是赋格主题的伴奏。
1.2赋格
谱例.1
上图是赋格的主题动机T,可以分为两个因素:一个是十六分音符的连奏,一个是两个八分音符与之形成对比。这使得主题呈现出活泼、精巧的性格。基本材料五个音由前三个音装饰后跳进到属音后级进上行构成,下一组五个音构成了相对称环节结束落在属音上是基本材料的节奏重复,音高变动组成,第三个环节由基本材料做节奏重复与扩充,改变音区,音响变换并预示了小结尾的音集运动规律。
呈示部:建立在c小调,主题在中声部首次陈述,主题动机变化重复一次后接由下行音阶构成的小结尾。第三、四小节的高声部为守调答题,下方为固定对题CT1。
第5、6节是第一间插段由主题动机及小结尾材料构成,两个声部同时做上行二度模进。第七小节与第三小节是复对位,且低声部为主题建立在c大调上,高声部是CT1,中声部是固定对题CT2。第九、十小节是第二间插段,由主题首部和小结尾组成,中声部为高声部相差两拍的卡农模进,为中部降E大调的首次进入做好了准备。
中部:开始于11小节,主题在高声部。13、14小节是第三间插段,主要材料来自小结尾。这里的高声部是第二间插段低声部的倒影,低声部是带平行三度的对比旋律的模进。第十五小节中声部是主题再一次出现在g小调上,高低声部分别为CT1、CT2。
第17-19小节是第四间插段,在长度与复调技巧上比前三个间插段有了长足的发展。这里用可动对位原则分成了两个部分,17-18小节高声部为分散音型,下方两个声部是第一间插段的十二度复对位,19小节为前一小节的三重对位。
再现部:主题在高声部进入,c小调。22小节起是第五间插段,是前四个间插段的综合发展。上方两声部是间插段二的五度模进,低声部为相差两拍的横向可动对位作下行二度模进。26小节,低声部再现主调主题,完整出现后又延伸出一个完全的终止式,在这终止式的主持续音上高声部又完整的进入一次主调主题,最后以皮卡迪三度结尾。
2.演奏技巧
2.1多声部的演奏要求
前奏曲,中低音区应当颗粒清楚,可在强拍处稍借一点踏板的帮助。四小节之后,也有了两小节一组的和声模进,高声部应作为旋律突出。转入平行大调,低音线条照常进行,19小节右手线条切换到中音,可稍用踏板使音响更湿润。华彩的中心是一段以琶音伴奏的宣叙调,速度处理自由。
2.2触键的要求
赋格曲,这首赋格以小二度为核心素材贯穿全曲,调性稳定,以c小调为基础,调性关系明确。声部进入要清晰,可用非连奏法或手指断奏来模仿击弦古钢琴的清脆效果。从形式上进行分析,不能随感觉曲处理音乐的强弱快慢,而是必须把细节的表现置于乐曲的规模感、体裁感、层次感以及和声感的统筹下加以考虑。
结语
巴赫生活在欧洲社会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在音乐史上也是欧洲古代音乐向近代音乐过渡的重要时期。他的音乐一方面继承了中世纪以来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对未来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巴赫不仅是巴洛克音乐的一个终点,而且也是后来西方音乐发展的一个取之不尽的伟大源泉。
参考文献:
[1]余志刚编著.西方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2][英]E·普劳特著,段平泰译.赋格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8
[3]段平泰编著.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0
[4]段平泰编著.复调音乐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6
[5]姚亚平编著.复调的产生[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1
[6]赵德义,刘永平编著.复调音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