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使用与跨文化适应研究述评
2016-05-30周丽玲拉因戈妮瑞娜·弗朗西亚·加尔文
周丽玲 拉因戈妮瑞娜·弗朗西亚·加尔文
【内容摘要】对移民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本文在梳理跨文化适应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国内外有关媒介使用对跨文化适应影响的文献。主要结论如下:现有文献基本都证明了使用东道国媒体对跨文化适应的正面作用,但对母语媒体的作用,意见尚不统一;新媒体对移民的跨文化适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新媒體对跨文化适应的作用方式和结果有别于传统媒体,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媒介使用;移民;留学生
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每年数以亿万计的人口在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流动,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包括:第一,外来移民与流动人口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第二,外来移民及流动人口的跨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状况如何?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在中国,以“跨文化适应”命题的研究一般都是选取留学生等外国移民为研究对象,而对农民工等国内移民的研究则一般冠以“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等名词。
有关跨文化适应的研究由来已久,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03年,美國人口统计发现,在医院的病人中,竟有高达70%的人是移民,而实际上移民在美国总人口中只占20%的比例。后来,美国精神疾病研究机构的调查也同样揭示了移民在住院患者中的高比例事实,由此展开一项历时30年的移民问题调查,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国参与该项调查。①可以说,从一开始,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就是源于深切的现实观照。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得以不断拓展,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长期居留的移民和难民,也涵盖短期居留在外的旅居者,如驻外政府职员、和平组织志愿者、驻外部队成员、驻外商业和务工人员以及留学生等。其中,由于留学生人数众多且样本易于采集,因此许多关于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都以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一倾向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明显。
一、跨文化适应
在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文献里,学者们常常使用如下两类概念中的一种:“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culture adaptation”或“acculturation”,在汉语里均译为“跨文化适应”或“文化适应”,但两类概念的含义实际上有很大不同,前一种指的是个体在异质文化中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以帮助其应对所处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后者则具有鲜明的“同化”意涵,程度上比前者要广泛和深刻得多。②显然,前一种概念比较适合用于对留学生等短期旅居者的研究,而后一种概念则更适合用于对长期移民的研究。
早在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卡勒弗·奥伯格(Kalervo Oberg)就提出用长期的“文化冲击”来指代“因失去所有我们熟悉的标志和社会交往的符号而导致的焦虑”。③他认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所有陌生人进行跨文化适应的过程是相同的:即建立和维持与客居环境相对稳定的、互惠的关系。即使是相对短期的旅居者,比如留学生,最低限度也必须建立一个同当地人相似的健康的适应方式,否则就很可能会导致各种心理压力乃至疾病。
玛克辛·兰德尔(Maxine Randall)等人对日本琉球大学的外国留学生的调查发现,该校39.6%的留学生认为自己患有抑郁症,11.9%的留学生自认有变疯的趋势,而9.7%的留学生说他们想逃离,这些数字都说明留学生面临着自杀的巨大风险。④科琳·沃德(Colleen Ward)等人关于日本学生在新西兰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新西兰的第一个月,留学生的抑郁症最严重,而且前四个月、前六个月都没有显著改变,第十一个月达到留学生在海外时心理压力的顶点。⑤
二、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科琳·沃德和安东尼·肯尼迪等人将跨文化适应划分为两个方面:心理适应(感情/情绪层面)和社会文化适应(行为层面)。心理适应指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即面对压力的心理调适和情感反应、情绪健康以及对旅居生活的满意度;社会文化适应则是指“融入”(fit in)东道国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包含了一系列文化适应技能和协商互动能力。学者们普遍认为,心理调适受到个性、生活变化、反应方式、对母国的满意度与认同感以及在母国和东道国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影响;而社会文化适应则受在新环境中的居住时长、语言能力、文化知识、文化距离以及对东道国的接触量等因素的影响。⑥
根据陈慧的总结,跨文化适应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指生活变化(如气候、饮食、生活节奏等)、旅居时间、文化距离、歧视与偏见、社会支持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如外向性、容忍性、坚韧、自我效能感、自我监控等)、文化资本(与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性别、年龄、教育等人口统计学因素。⑦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朱力教授通过对在华外国技术移民和留学生的调查发现,移民越是来自发达国家,其收入越高,生活质量越高,越有优越心态,就越不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从文化背景看,移民越是来自文化强势国家,越不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从群体身份的认同角度看,对自己母国的认同度越高,则越不愿意适应和融入所在城市。此外,移民融入当地城市的动机越强、在当地居住的时间越长、社会交往越广泛(社会关系越多),则越容易适应和融入所在城市。⑧
这项研究最有价值的一个地方在于,它揭示了母国文化认同和国族优越感对移民社会适应的反向影响。朱力指出,来自发达国家或文化强势国家的移民的这种“反同化”倾向,是一种主动的、高姿态的区隔和分离,他们没有与当地群体进行交流、交往的需要,主动地拉开与迁入地居民群体生活的社会距离,是“在区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适应形式”,不同于我们传统上所理解的社会适应或跨文化适应。⑨
三、媒介使用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除了上述因素,媒介使用是另一项对跨文化适应具有较大影响和作用的因素。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开始注意到媒介使用与跨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金洋咏(Young Yun Kim)提出,移民的跨文化适应动机能显著预测他们对美国媒体的接触,同时,移民对美国媒体的接触也的确能预测他们对美国文化的熟悉程度。⑩换言之,跨文化适应的动机越强,则移民对东道国媒体的使用频率就越高,而对东道国媒体的使用也确实帮助了移民熟悉和掌握东道国文化。这一观点符合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得到了许多后续研究的支持,移民通过当地媒体进一步学习语言,获取东道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从消费的角度也可以发现媒介使用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移民通过媒介得知他们“必须使用和拥有”哪些产品,才能让他们看起来更像是主流社会中的一员,特别是在移民对东道国的语言掌握得还不是太好的时候,媒介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更为重要了。其中,电视由于其图像语言相对来说比较好懂,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移民们最容易看懂的媒介,从而成为移民了解东道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可靠渠道。后续的许多研究都证明了媒介在这方面的作用。
不过,媒介对跨文化适应的作用并非表现为单一的方式和效果。首先,媒介分为不同类型的媒体,有东道国的官方语言媒体,也有移民的母国语言媒体,还有在东道国定向传播的专门针对某类移民的小众媒体。这些媒体在移民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非常不同。比如,李维娜(Wei-Na Lee)和谢戴维(David K. Tse)对生活在加拿大的香港移民的研究发现,即便是已经在加拿大生活长达7年以上,这些香港移民仍会将其41%的媒体接触时间花在香港媒体上面。马内尔·哈扎·侯米达(Manel Hadj Hmida)等对在法国的马格里布移民的调查发现,移民们大多会同时使用东道国媒体和母语媒体,而很少看专门针对这些移民的侨胞媒体。移民的这种媒介使用方式很值得深思。
其次,媒介对移民的跨文化适应也并不一定全部都是正向影响。早在20世纪80年代,金洋咏便提出,使用东道国媒体能够促进移民的跨文化适应,但使用母语(本族)媒体则对跨文化适应有阻碍作用。不过,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后续实证研究的支持。比如,许多移民在出国之前,都是通过自己的母语媒介来了解东道国的相关信息和文化,即便在出国之后,也有不少人保留着这一习惯。仅此一点便说明,使用母语媒介对于跨文化适应来说并不全然都是阻碍作用。一项对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研究发现,旅居者对母语网络媒体的依赖性越强,对东道国的行为适应就越好,特别是在衣着、饮食、购物等方面,不过,他们对母语媒体的依赖性与其对东道国价值观的适应呈负相关,这项研究揭示了母语媒介对跨文化适应的复杂影响模式。
由于新媒体的广泛使用,2010年以来的研究更多聚焦于新媒体使用对移民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特别是社交媒体、网络社区的影響。一方面,新媒体极大地缩减了传播的时空距离;另一方面,新媒体兼具传统媒体的“窗口”和为人际传播提供社会支持的双重功能,而获取相关文化知识和通过社会支持减缓适应压力恰恰都是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新媒体很可能会比传统媒体对移民的跨文化适应产生更大、更深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庭、同胞以及东道国本地人的接触、沟通和情感上的支持。虽然同胞和当地的支持哪个更为重要还没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几方面的社会支持都对跨文化适应有重要作用。家人和同胞能为移民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安全性和归属感,而当地人的支持能帮助移民快速适应和融入当地生活。
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联结起种种强关系和弱关系,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上网习惯和沟通方式。莎琳达·阿迪卡里(Shalinda Adikari)和厄内斯特·夸杜沃·阿杜(Ernest Kwadwo Adu)在新加坡的研究表明,社交网络可以实现留学生的社会化、促进知识交换以及减缓文化适应压力。陈文丽(Wenli Chen)发现,新媒体使用在移民的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有着显著的影响,移民在东道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会更多地通过新媒体与在本国的家人和朋友进行沟通,但与此同时,他们浏览母国网站的频率正在减少。
由于新媒体的功能、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都与传统大众媒体有着很大不同,因此,在对跨文化适应的作用方面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比如在社交媒体上,任何人都可以比较随意、自由地发布一些图片、视频和评论,而关于两国民众之间争吵、冲突的视频和图片,很可能会造成双方民众之间的心理创伤。金洋咏对在美国留学的中国、韩国学生的调查发现,不论是与母国还是与东道国的交流,网络都是这些留学生最主要的交流渠道,而在文化传承方面,使用英语网站和他们的母语网站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这样的发现迥异于传统媒体时代,以往关于媒介使用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主题之一就是研究母语媒体和东道国媒体对跨文化适应的不同影响。而现在,网站与传统大众媒体不同,其语言和文化特性都不带有鲜明的文化同化动机,没有助推文化适应的使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四、總结
关于媒介使用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现有研究基本都一致证明了东道国媒体对跨文化适应的正面影响,而在母语媒体的影响方面并未得出一致结论,这也从侧面表明了母语媒体对跨文化影响的复杂模式,母语媒体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很可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做更详细的考察。
新媒体对移民的跨文化适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由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特点上有许多不同,因此对跨文化适应的作用可能也会存在很大差别,这应该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目前国内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文献不少,对在华留学生的媒体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的研究也有为数不多的几篇,但就在华外国人的媒体使用与跨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作出可靠的直接研究的却比较少见。建议未来结合中国具体的媒体使用环境,特别是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状况,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外国人在华期间的媒体使用与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实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