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教育传媒的发展趋势

2016-05-30方增泉

教育传媒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全球化多元化

方增泉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教育传媒发展历史的梳理,总结了教育传媒存在的四大类别,指出教育传媒呈现出传播范围的全球化、传播介质与载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与形式的雅俗共赏化等三大趋势,认为理论研究与传媒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够确保教育传媒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传媒;全球化;多元化;雅俗共赏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要实现上述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海量的信息与知识的传播,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传媒。因此,有必要对教育传媒的内涵与外延,历史与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一番研究。

有学者认为,教育传媒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教育报刊集群构成的,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又有专业的媒体特征。①这是从隶属关系、传媒形态和特征等方面对教育传媒的定义,相对于传媒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业态、新特点,这一定义已经明显落后了。

我们认为,教育传媒是以教育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包含了各种传播介质的传媒。它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传播内容的相对固定——主要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二是传播对象的相对固定——受众主要是教师、学生、家长;三是社会期待的相对固定——不能像其他媒體那样“任性”,既要遵循传播规律和市场规律,更要遵循教育规律。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这个词的前缀“e”有“引出”或“导出”的含意,意思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这个拉丁词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达成,这个“一定的手段”就可以视为是某种媒介甚至传媒。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教育与传媒在起源上具有天然的孪生关系,都曾经以“木铎”为象征。《周礼·天官·小宰》记载:“徇以木铎。”木铎,即以木为舌的大铃。据说在夏商周时期,就曾经有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所以,“木铎”既是传播事业的象征,也被比喻为从事宣扬教化的人。孔子就曾经被人比作 “木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长期以来,教育作为人际传播的重要形式,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近现代传播的日趋多元化,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兴起。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教育与传媒的合作更加紧密,二者交融共生的趋势日趋明显。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在大范围的新自由主义的压力下,英国和澳大利亚政府试图用市场逻辑刺激和管理学校,并利用新闻报道推进和监管教育政策的实施。“主流媒体成了一种空间和论坛,政府借以评判和激励教育界人士,并邀请媒体评判政府的表现(通过指标的实施),鼓励媒体报道典型的案例供人评判,这是目标和考核方法揭示的典型。反过来,教育界人士可以回应政府和媒体对其表现的品评;回应的办法只能是让自己的实践进一步全盘接受持续不断的传媒检查。结果在英国这样的国家产生高度政治化和传媒化的教育界”。“围绕教育的权威问题,教育和传媒合流。学校和传媒都行使教育功能,只是方式不同而已”。② 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通过传媒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判,教育也越来越成为传媒传播报道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内容。

按照“教育传媒”的传播内容和形式,目前一般分为四大类别:第一类为专业教育媒体,这类媒体以传播教育信息与科学文化知识等为主,如教育类报纸杂志、教育电视台;第二类为综合性大众传媒中的教育类频道和版面或栏目,这类媒体以传播大众化教育信息或趣味化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如综合电视台的科教频道、报刊中的教育版、门户网站的教育频道等;第三类为传统校园媒体,这类媒体以传播校园信息为主,如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台、校园新闻网、校园刊物等;第四类是教育类新媒体,如教育类微博、微信、App客户端以及大规模在线课程“慕课”(MOOC)等。据统计,截至2014年11月,我国教育App总数量已超过7万个,约占我国App市场份额的10%,在苹果App store中位居第二,仅次于游戏App,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教育应用资源。③使用最多的App类型是外语类和考试类内容。用户对外语类App的使用意愿最强、黏性及满意度均为最高。未来还会出现更新的教育传媒,这些教育传媒对传播教育信息、普及教育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教育传媒与其他大众传媒一样,正经历着网络信息化带来的深刻变革,具体表现为呈现以下三个发展趋势:

一、传播范围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网络的广阔性”和“相互连接的深刻性”。“网络空间的迅速发展将互联网变成一个全球经济和全国性及区域性基础设施运行的平台。同时一个具有极其强大和深远影响力的平行的數字世界正在建成,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了信息、图像、观点和知识的自由传播与流动。”④社交网络的普及和网络上合作式的参与方式,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而是通过互联网形成全球的学习环境。一些国际社交媒体成为连接世界的知识资源库,甚至成为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信息的全球性流动。大规模在线学习“慕课”(MOOC)的兴起,预示着新一轮的知识全球化,时时、处处、人人都可以获得全球最新知识。当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虚拟世界里实时地承担同一学术任务和参与同一课堂项目,学习就成为一种延伸到全球的横向体验。⑤教育传媒在制度建设、信息内容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都需要有全球视野,放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设计和规划。

二、介质与载体的多元化

现在我们体验到的是传媒大融合的潮流,“传媒多元体”构成一个发送平台的复杂網络,背后支撑这一网络的是互联网有效而无限的储存。虽然发展不平衡,但这多种多样的传媒是我们都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一切传媒都已经数字化,或正在数字化,成为基本上同类的信息比特。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彼此链接的许多传媒,而不是单一传媒。人类学家马蒂亚诺和米勒把这种多样性命名为“多元媒体”。⑥《芝麻街》制作新颖有趣的教育内容,并通过电视、广播、书籍、杂志、互动媒体和社区拓展活动进行传播,为全球范围内成百上千万儿童、父母、看护人以及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内容。今天的学生学习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被计算机、游戏机、数码相机、手机等数字工具包围,各种传媒对他们的认知、情感、道德、审美、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等影响巨大。研究者发现,孩子们大多数愿意看有幽默内容的教育节目,“不能寓教于乐的电视教育节目是无法与《芝麻街》这样充满幽默与趣味的节目相媲美的。况且,面对众多主要功能就是娱乐的节目,比如广播电视网上常有的一些节目,电视教育节目若不能寓教于乐,那么节目越多会越糟糕”。⑦教育传媒在传播教育理念、传播教育知识、探究教育问题时,必须按照“多元媒体”的框架和结构关系,建设基于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坚持寓教于乐这一根本原则,在运行机制、内容生产、信息传播渠道、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变革,跟上时代步伐,满足受众需求。

三、传播内容与形式的雅俗共赏化

随着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国内外有作为的教育传播机构都在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的传播对象进行研究,并且试图与时俱进,以便使自身的传播内容与形式雅俗共赏,以便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育传媒机构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了解那些被称为目标受众的读者、听众、观众和用户,了解他们的生存和学习状况、需求等。毋庸讳言,我国相当一部分教育类专业媒体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专业性有余、大众性不足”的问题,造成受众日渐流失、影响力不断式微,而一些综合性媒体的教育频道或版面则普遍存在“大众性有余、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专业性的缺失使得这些媒体的大量传播缺乏准确性,导致受众对许多教育问题产生误读或偏见。上述两种情况,笔者认为,肯定都不是包括教育传媒机构在内的相关各方所愿意看到的。

专业的教育理念、教育实验和创新探索如何通过传媒让更多社会大众知晓?教育政策如何传播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传播内容与形式如何才能够做到雅俗共赏?这些都是摆在教育传媒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动教育类媒体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提供相关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机构提供智力上的支持,需要更多传媒知识和教育知识兼備的复合型人才的参与。笔者认为,理论研究与传媒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够确保教育传媒的可持续发展,惟其如此,才能够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教育声音,才能够在日趋复杂的生态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并做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全球化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全球化陷阱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