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作业工人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研究
2016-05-30孙林辉章艺蒙崔凯袁晓芳
孙林辉 章艺蒙 崔凯 袁晓芳
摘 要:研究煤矿井下作业工人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关系,并探讨年龄、工龄、工种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程度。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和艾森克量表中选取的N维度题目对1 015名煤矿井下作业工人事故倾向性与工作倦怠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 通过对980个有效数据进行分析显示:①煤矿工人工作倦怠及其3个分量与事故倾向性均呈正相关,其中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较成就感低落明显高;②年龄介于20~50岁的煤矿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倦怠数值逐渐增高,最大值出现在40~50岁;③工龄介于1~5年、10~20年的工人工作倦怠较其他工龄段职工高;④在主要的3个工种:采掘、辅助、机通运,工作倦怠数值较高的为辅助和机通运,反而一般认为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采掘工,其工作倦怠数值却最低。煤矿井下作业工人事故倾向性与工作倦怠有关,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2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重视职工的工作倦怠问题,对其中工作倦怠水平高的人员应做好重点监管,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关键词:煤矿工人;工作倦怠;事故倾向性
中图分类号:F 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2-0158-05
0 引 言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人的行为与心理密切相关[1]。许多不安全的行为大多数由不安全的心理状态引起。员工的工作行为也受其心理状态的影响,在工作过程中,良好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面临突发事故时能够更好的规避与妥善处理。而不良心理状态会使员工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急躁、紧张、焦虑、沮丧等,这些都可能会导致行为的不稳定致使安全事故频发,并且无法在事后采取补救措施[2]。因此,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重视煤矿工人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适当地引入和应用心理学知识。用心理指导行为,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工作倦怠(job burnout),简称倦怠(burnout)。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玩世不恭(cynicism)和成就感低落(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3]。工作倦怠会使人身心疲惫、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等,使人在工作上处于消极状态,进而影响人的整个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有研究表明工作倦怠近年来已经成为美国企业人力资源会议上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4]。在我国,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到了医护人员、教师、银行职员,在这些领域里有关工作倦怠的讨论已经越来越深入和具体,然而工作倦怠问题不仅仅体现在这几个领域,它已经蔓延到了众多行业中,其中也包括煤炭行业。目前关于煤矿工人工作倦怠的有关研究较少,关注煤矿工人的工作倦怠问题,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事故倾向性理论(accident proneness theory)是提出时间最长并且最广为人知的事故致因理论之一。早在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通过对工厂伤亡事故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有些工人比其他工人更容易发生事故,后来经过纽伯尔德(Newboid)和法默等人研究逐步演化为事故倾向性理论[5]。事故倾向性理论认为,事故倾向性人群引发事故的心理、生理特性都是相对稳定的,一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此种特性得以激发,一定环境特定时期内此种特性被高度激发而诱发事故。
本研究探讨煤矿井下作业工人工作倦怠及其3个分量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与事故倾向性的关系,并对井下煤矿工人的年龄、工龄、工种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某煤业集团从事井下作业的工人作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6月16~23日进行了工作倦怠以及事故倾向性的心理问卷调查。共有1 015名员工参与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980份,有效回收率为96.5%.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情况见表1(a,b,c).
1.2 研究方法
先让被测人员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工龄以及工种等。然后填写工作倦怠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N维度量表。
1)工作倦怠量表[6](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含3个维度: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该量表是研究工作倦怠最常用的工具,据统计国内有90%关于工作倦怠的实证研究都采用MBI作为研究工具[7]。该量表利用利克特7分等级量表,0代表“从不”,6代表“非常频繁”,每种状况的题目分别有0~6种程度。得分越高者说明工作倦怠程度越严重。分别计算每个工人在这三个维度的得分和工作倦怠总得分。
2)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中的N维度量表[8~9],也称情绪性量表:高分代表情绪不稳,低分代表情绪稳定。分数高可能说明常常郁闷,焦虑不安,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做出不理智行为。故本文用艾森克问卷的N维度测量员工的事故倾向性。
2 研究结果
2.1 测量结果与对比文献的比较
工作倦怠:对于工作倦怠的研究中,曾有研究用MBI测量过6家企业的职工[10],包括不同年龄层,不同学历和职位。以此为对比,本次测量结果在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中情绪衰竭与玩世不恭两个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对比文献(P<0.01),成就感低落得分显著高于对比文献(P<0.01),见表2.
2.2 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本次测量的980名井下煤矿工人所得数据进行工作倦怠以及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工作倦怠以及属于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与事故倾向性均成正相关(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有较强的相关性(r=0.305,P<0.01)但其中情绪衰竭(r=0.354,P<0.01)和玩世不恭(r=0.307,P<0.01)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成就感低落(r=0.137,P<0.01),见表3.
2.3 年龄因素对于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影响
为探讨产生事故倾向性和工作倦怠的主要因素,以及年龄对于事故倾向性的影响。分别统计了不同年龄段井下煤矿工人工作倦怠、事故倾向性的均值与标准差,工作倦怠和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见表4.结果表明:
1)20~50岁之间的煤矿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倦怠以及事故倾向性数值越来越大,最大值出现在40~50岁;50岁以上的煤矿工人工作倦怠以及事故倾向性数值和相关性都非常低。
2)25~30岁的煤矿工人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相关性较强(r=0.363,P<0.01),其次是40~50岁(r=0.329,P<0.01)和20~25岁(r=0.318,P<0.01)的煤矿工人,50岁以上的煤矿工人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工龄因素对于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影响
曾有文献[12]得出工龄是影响煤矿工人异常心理的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工龄对于事故倾向性和工作倦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不同工龄井下煤矿工人工作倦怠、事故倾向性数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及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见表5。结果表明:
1)工龄1~5年和10~20年的工人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数值较其他工龄段高。
2)工龄10~20年(r=0.417,P<0.01),20年以上(r=0.410,(P<0.01)的工人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数值较高;工龄5~10年的工人其数值最低(r=0.192,P<0.01)。
2.5 工种对于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影响
除了分析年龄、工龄对于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影响,又进一步分析了工作种类对其的影响。井下煤矿工人的工作种类主要分为采掘、辅助、机通运以及其他。分别统计这4个工种事故倾向性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及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见表6.结果表明:
1)机通运和辅助工种的工人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数值较采掘和其他工种高。
2)机通运(r=0.319,P<0.01))和采掘(r=0.311,P<0.01)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相关性数值较高;其次是辅助(r=0.284,P<0.01);其他部门相关性不明显(r=0.231,p>0.01)。
3 讨 论
3.1 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
目前,国内已经有文献研究煤矿工人的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之间的相关性。邓明明等对煤矿工人异常心理、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研究中提出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呈正相关,其所得结果与本研究中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一致。但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井下煤矿工人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发现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成就感低落,这说明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衰竭与玩世不恭这2个维度是影响煤矿工人事故倾向性的主要因素。
3.2 事故倾向性的原因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会影响煤矿井下作业工人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因素,本研究针对不同年龄、工龄、工作种类的煤矿工人进行分类统计,探讨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在不同阶段的数值及其相关性。
3.2.1 年龄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工人的数据分析得出,煤矿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事故倾向性数值、工作倦怠数值大致呈升高的趋势。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40~50岁这一年龄段,其次是30~40岁。所得结果与邓明明等的对煤矿工人反应时、暗适应测试与事故倾向调查[13]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事故倾向性加重这一结论一致。这说明年龄因素是影响煤矿工人事故倾向性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的工人所表现出的工作倦怠越严重,事故倾向性也随之加重。
此外在对于工作倦怠的调查中,白玉苓对纺织服装业中的520名知识型员工进行工作倦怠的研究发现,36~40岁员工的工作倦怠程度最高,其次是41~45岁的员工;李怀玉在对300名警察工作倦怠感的研究中得出年龄大的警察情绪衰竭、玩世不恭与成就感低落比年龄小的警察严重;雷静在对本科院校教师的138名专职教师进行工作倦怠调查后得出,教师的工作倦怠存在年龄差异,31~45岁的教师工作倦怠程度最深;王阳通过对60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年龄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30~39岁年龄组的医护人员在情绪衰竭、玩世不恭这两个维度得分最高。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在已有的对于工作倦怠问题有所重视的行业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调查结果:工作倦怠与职工的年龄有关,特别对于年龄大的职工来说,工作倦怠程度比较严重。
3.2.2 工龄因素分析
通过对不同工龄段的数值分析中得出,工龄1~5年和10~20年的工人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数值较其他工龄段高。而这两个工龄段的工人占职工总数的百分比高达64.6%,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工作倦怠足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工龄在1~5年的工人产生较强的职业倦怠可能是因为刚刚步入工作岗位不久,正处于适应岗位的阶段,对于工作内容,应承担的职责不够了解,专业技能不够精通,工作也不如长期工作的工人熟练,容易产生较强的压力感导致工作倦怠。工龄在10~20年工人之所以产生较强的职业倦怠感,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处于这一阶段的工人渴望有所成就,对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更强烈的需求,但现实可能还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期望,工作的单调性此时对于他们就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果长时间从事一项工作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厌倦情绪,有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单调的刺激会引发人产生心理疲劳,心理疲劳比生理疲劳更难以恢复[14],煤矿工人长期干着单调的工作则导致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也随着工龄而加重。另一方面工龄处于这一阶段的员工一般已经步入中年,所面临的来自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婚姻危机的出现,赡养长辈的责任,子女的教育投入等负担日益加重,使他们忙碌于工作和家庭之间,难以周全,严重点的可能会怀疑自我的价值,丧失工作成就感,产生工作倦怠。
在以往的研究中就有得出工作年限对于工作倦怠的影响。李秀萍在对山西省部分煤矿接尘工人工作倦怠的调查[15]中得出,井下工作年限长,接尘工龄长者工作倦怠较为严重。工作6年以上者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均高于6年以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都说明煤矿工人的工作倦怠与工龄有关。
3.2.3 工种因素分析
在我国煤矿井下工种划分研究[16]中对于工种划分的基础上,将10类71个具体工种归为四个类别,将从事井下爆破作业、采掘操作作业的工种划分为采掘,将从事井下电气作业和运输操作作业,通风类的瓦斯抽采作业、瓦斯检查作业、安全检查作业的工种划分为机通运,将煤矿地测作业、煤矿防突作业、安全检测监控及其他辅助类的工作划分为辅助,将无法划分类别的工人划分为其他。本文通过对不同工种工人的数据分析得出机通运和辅助工种的工人工作倦怠与事故倾向性数值较采掘和其他工种高。
虽然人们一般认为采掘工更容易发生事故,但从数据分析来看,机通运和辅助2个工种的工人事故倾向性数值却最高。从事机通运的工人所涉及的工作面广,可能一个人要从事多项工作,工作杂乱且繁琐,一旦工作出现问题引发灾害的可能性也大。从事井下电气和运输作业的工人,由于井下环境所致,道路以及电气的线路和管道比较复杂,每一个部分和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工人面对的工作过于多样化且无章法规律可循,如果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工作就会导致工作倦怠。另外从事电气作业还有瓦斯抽采、瓦斯检查、安全检查这类通风作业的工人一般都有高的技术要求,这类工人的学历比其他工种工人的学历高,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他们对于最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比其他工人更加强烈,他们更想要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当现实与理想发生碰撞时,他们的自我实现要求不能被满足也会容易产生工作倦怠。从事辅助工作的工人工作倦怠高,可能是由于辅助工的工作性质,该工作比其他工作危险性低在安全教育中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煤矿防突、安全检测监控等工作一但出现意外就会导致煤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近年来许多煤矿的大型事故都是由于这些安全检测、监测没做到位引起的。所以这些工人面对的工作压力大,这也会导致工作倦怠。
4 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
从本文的研究结论可知,煤矿井下工人的事故倾向性与工作倦怠正相关,且情绪衰竭与玩世不恭两个方面尤其突出,所以在煤矿的安全管理中应该重视职工的工作倦怠问题。对其中工作倦怠水平高的人员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特别是对于年龄大、工龄在1~5年、10~20年之间、从事辅助、机通运工作的工人要做好重点监管。因为工作倦怠问题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包括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工作态度、工作绩效或行为[17]。严重的很可能因为工作倦怠问题进而引发事故。另外,要重视对预防的投资,当工作倦怠发生之后对其进行干预,这虽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组织的发展,但问题的根源还在于预防,这比倦怠发生后再进行亡羊补牢要好很多[18]。
参考文献:
[1] 石汝银,于红娟,李增峰.浅析煤矿工人心理与安全生产[J].当代矿工,2009(2).
[2] 李乃文,姜秋敏.矿工不安全心理的结构和测量[J].心理学探新,2010(3):91-96.
[3] 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1):189-192.
[4] P.Job burnout[J].Society of Management,2000,74(3):11-12.
[5] 覃 容,彭冬芝.事故致因理论探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2(3):1-10.
[6] 李西营,殷宏淼,张 莉.不同职业倦怠-投入教师在教学归因上的差异[J].心理学探新,2015,1(1):51-53.
[7] 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3,26(3):556-557.
[8] 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心理学报,1983(2):211-218.
[9] 崔 凯,孙林辉,王 军.中国西北地区煤矿工人15项人因指标的实证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4,30(23).
[10]李超平,时 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11]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心理学报,1983(2):211-218.
[12]卞 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317-320.
[13]邓明明,孙林岩,孙林辉,等.煤矿工人反应时、暗适应测试与事故倾向调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18(3):102-106.
[14]李乃文,郑艳慧.矿工工作应激与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6):43-48.
[15]李秀萍,郭支喜,郭红梅,等.2009年山西省部分煤矿接尘工人工作倦怠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1,07(7):577-579.
[16]殷文韬,李淑彪,高 平.我国煤矿井下工种划分研究[J].煤炭工程,2013,45(4):87-89.
[17]陆昌勤.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6-207.
[18]贾晓波,陈凤荣.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