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的创新意识

2016-05-30张树国

中国广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报道记者创新

张树国

【摘要】记者采写报道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要在记者的心里扎根。好的创新报道在于深入理解了政策。本文围绕记者如何才能做好创新报道,指出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不敢面对现实,就会很快被淘汰,失去做记者的意义。

【关键词】记者 报道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C

记者的创新意识,来自于记者开放的眼光、广阔的胸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及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我30年记者生涯中所经历的几次有深远影响的报道,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创新意识要在记者心里扎根

所谓有影响的报道就是时代的强音,对舆论有引导作用,启发领导决策,能影响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乃至全国的工作趋向。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家科委和安徽省政府联合扶贫安徽大别山地区。大别山是革命老区,为全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仅一个金寨县就牺牲了十万人。可是,解放三十年了,这里的老百姓仍然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扶贫大军进驻大别山,无疑在这个贫困山区响起了一声春雷,大别山沸腾了,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无不欢欣鼓舞,干劲倍增。中央以及地方媒体的记者纷纷走进大别山区采访,发出了大量鼓舞人心的报道。我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跑农业的记者,义无反顾地加入采访队伍,多次到大别山区,也发了不少稿子,但总觉得跳不出别人采访报道的圈子,心里很是着急。后来,我到大别山区金寨县采访,索性多住几天,头天采访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别人采访过或写过的,我不想吃人家嚼过的馍,觉得那没有意思,可自己也写不出花样来,当时十分痛苦。夜里,我翻阅了中央和安徽省有关大别山扶贫的文件,又看了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多家报纸报道大别山的文章,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思路。第二天,我来到生活最困难的库区采访。生活在这里的山民没有土地,大部分山民全靠救济生活。我来到一户人家,这家就两间草房,房子里空空的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床上只有救济的一床军用被。一对夫妇正在整理核桃树苗和茶树苗,身边还有两个孩子。我跟他们聊起来,问他们怎么才能脱贫致富,两口子都摇着头,说这穷山沟里,啥都没有,吃饱都成问题,致富没敢想过。我说,咱不能穷死在山沟里,孩子长大要上学、要盖房子、要娶媳妇,总要想点办法,改变一下现在的困难。两口子你看我、我看你,那主妇叹了一口气,看着核桃树苗和茶树苗说:“乡政府给我们送来这么多树苗,俺家有几十亩荒山,打算都栽上,别的有啥法呀?山里人少生点孩子多栽点树呗!”

那女人的一句话,像一声春雷,在我耳边响起,眼前忽然一亮,一个题目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贫困山区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令我激动万分,热血沸腾。

这篇稿子我是坐在山民家里写成的,回到县城就连夜发到了编辑部,编辑同志连夸是一篇好稿。第二天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稿子播出后,反响强烈,不少同志给我打电话,说这篇稿子把计划生育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写,恰到好处,很有说服力。中央电台一位老记者还专门为这篇稿子写了评论。一个星期后,金寨县宣传部的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最近已有七八个省十几个县打来电话,要来金寨县参观学习,有的已到了金寨县。“少生孩子多栽树”成了人们的口头语。这条报道几十年过去了,这句的话还常常听到人们说起。

创新意识要在记者心里扎根,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写出传神之作。1991年,安徽淮河流域出现百年不遇的水灾,一千多万灾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情况十分危急,安徽动员所有能动员的力量投入抗洪救灾,党的总书记、国务院总理也冒着危险到淮河灾区视察。我随着国家民政部副部长陈虹乘船到淮河灾区采访,早晨出发,先后到六安、霍邱、寿县、阜南、临泉、颍上、凤台等灾情最严重的县采访悲惨的灾情景象叫人落泪。陈虹同志不住地说:“太惨了!”我背着录音机,走一路采访一路,走一路写一路。陪陈虹同志视察的安徽省副省长吴昌期说:“安徽省委、省政府向各级政府下达了死命令,决不能饿死一个灾民。”陈虹同志回到北京后向国务院做了汇报,一时间北京掀起捐助安徽灾区的高潮,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乃至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响应,捐钱捐物。舆论界紧急呼应,人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内援的场面和外援的声音。这样的宣传是必要的,起到了呼吁大家踊跃支援灾区的效果。但是,大量的外援宣传一下子吊起了群众的胃口,期望值不断膨胀,有些地方干部两眼向上等待外援。外援对近两千万灾民来说,是杯水车薪,只能是救急,真正解决问题还要靠自己。老百姓的胃口吊起来了,得不到东西就误认为叫干部贪污了,干群关系又开始紧张起来,有些地方出现混乱的苗头。在这种时候,必须尽快调整我们的宣传思路,做稳定人心、鼓舞人心的工作,把群众的思想由等待外援转变到生产自救上来。再一味鼓动下去,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1991年8月下旬,安徽省委在淮南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在会上,一些县的干部满含热泪陈述本地的灾情,其用意不必细说。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也都发了言。我从省委书记卢荣景同志的多次讲话、插话中听到了关于自力更生的要求,我的眼前豁然一亮,我很快离开会场,到灾区一线紧急采访,连夜写出《救灾必须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的报道。又写了一篇《外援宣传不能吊群众的胃口》的内参。国务院有关领导发表依靠自力更生搞好生产救灾的讲话,人民日报、新华社也发表关于自力更生的评论,强调自力更生是救灾的根本途径。一时间,安徽灾区稳定,掀起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热潮。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同志高兴地说:这样的宣传,稳定了灾区,凝聚了人心。

二、好的创新报道在于深入理解了政策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像强劲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解放思想成了热门话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以及内陆地区之间、省与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一些干部还有这样那样的思想障碍,不少人等待观望。像安徽这样一个临江近海的省,应该发展得更快一些,步子更大一些,但跟紧临的江、浙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分析安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不解放。安徽省委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派得力的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经验,进一步梳理安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992年11月下旬,安徽召开省委五届八次会议,省委书记卢荣景作了长篇讲话。我根据安徽的实际,对卢荣景同志的讲话一字一句分析,有选择地进行了报道。这条消息写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换脑筋,能快不快,坐失良机就是失误;当敢不敢,能上不上即是失职;思想跟不上,经济就上不去,“不换脑筋就换人”……这篇稿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头条播出的时候,省委会议还在继续。在小组讨论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篇报道中提到的“不换脑筋就换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如今,谈到解放思想还有人在说“不换脑筋就换人”,此话成了人们解放思想的口头语。

1995年初,我采写了一篇稿子《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安徽一位从事农业研究几十年的专家感慨地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篇稿子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农村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人们正在走出漫长传统农业的老路,这让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前景。没过多久,河南、山东、湖南等省也提出同样的口号。四月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决定。

这篇稿子之所以能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是记者长期在基层观察,记录农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把改革开放后的十五年的农业同传统农业以及世界经济强国的农业相比较,放在当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大环境下,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

稿子发出后,记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没有完,只能说明是对新事物认识的开始,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过了一段时间,记者又采写了《安徽迈向农业强省之路》的系列报道,应该说是上一篇报道的继续。

三、如何创新好的报道

创新报道要经过艰苦的采访、长期的思考和积累,没有捷径可走。记者思考问题的方法要多层面多角度。首先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思考问题,农村奔小康和生产力落后的矛盾怎样解决。再是从党的政策角度思考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作为跑农业的记者,对党的政策一定要全面领会,只有吃透政策,才有利于我们观察分析事物,写出符合党的政策的报道来。三是要从改革的角度思考问题。安徽农业大包干奠定了安徽农村改革的基础地位,但我们又不能停留在大包干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不断深化改革,不改革就会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就是一场改革。从改革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我们抓住历史进程中最为鲜活、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前途的东西。

在我任中央电台记者中心主任时,2007年的春天,由记者中心发起、组织、指挥、总撰稿的大型系列报道《穿越三北风沙源》,是创新意识的一个较好的范例。

培养年轻记者是任何一家媒体都要面临的任务。我们按照“三贴近”的原则,组织年轻记者到艰苦的三北地区采访锻炼。力求改变培训和报道分开的办法,尝试把培训和采访结合起来,变老师讲课为“师徒亲授”、变教室听课为现场演练、变结业考核为随时点评,把广阔的沙漠地带作为培养记者作风的大讲堂,把丰富的新闻素材作为提高记者业务和技能的大教材。

从当年的3月26号到4月20号,几十名青年记者在老记者的带动下,行程两万多公里,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腾格里沙漠、乌拉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等,途径新疆、甘肃、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等十省区,各种媒体刊发稿件900多篇,形成舆论热点,收到社会广泛好评。

记者长途奔波,连续作战,体力消耗大,但大家都认为,这次采访报道是一次艰苦之旅、成长之旅、光荣之旅。连续报道影响之大、影响之广、影响之深是历史上少见的。这组报道被评为当年的中国新闻一等奖。专家评委认为,这组报道成功,说明《穿越三北风沙源》这个选题具有前瞻性、决策具有科学性,与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建设的关注点高度契合。

记者在采访中赶上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在沙漠里行走十分危险,可没一个人退却,一有任务,义无反顾地冲上去,20多天都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度过的。年轻记者们感慨地说:经历了最难忘的人生体验。

培训式的报道模式,使年轻记者获得了业务上的提高。我们的老记者在采访中设计了一些演练项目,有口播训练、录音训练、摄影训练、应急采访训练等。有个年轻记者光风声就录了好多种,如风吹沙粒声、大风呼啸声、风打杨柳声、风吹牧草声,以及风中雨、雨中风的声音等。这次采访还培养了记者的协作精神,一般情况下的采访,记者往往都是单打独斗,如碰到大型报道、应急报道,单打独斗是难以完成的,往往需要一个群体去完成。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做到前后方通力配合,各层面相互联动,高度的团队精神,和谐的采访氛围,你扯着我的手,我拉着你的手,大家一条心,劲使在一起,汗流在一起,音响素材共享,形成互为记者、互为监制的合作关系,上下构成一条高效率的绿色采、编、发通道。

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记者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考验,时代也向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一味抱着老道道不放,不思进取、不重新给自己的工作定位、缺乏创新精神、不敢面对现实,就会很快被淘汰,失去做记者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监察室主任)

(本文编辑:覃继红)

猜你喜欢

报道记者创新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多媒体时代行业报纸编辑记者的素质分析和探究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全媒体背景下的党报记者职业道德建设
广播媒体在非自然灾害报道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