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变革时期教育思想形成的表征浅析

2016-05-30杜童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洋务派教育思想

杜童

摘 要:自中国历史进程百年发展以来,教育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从石器时代的原始活动,教育的意义在于生存;到封建社会的形成,教育依附于政治,成为统治阶级腐朽的工具。在每一次社会变革时期,教育思想也会跟着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尤其是社会动荡时期,教育能够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及观念转变发生巨大的飞跃,同样也是推陈出新的过程。本文选取封建社会末期的洋务运动时期作为社会背景,与鸦片战争时期教育背景对比,浅析社会变革时期的教育思想变化及教育思想形成的表征。

关键词:社会变革;洋务派;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54-01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列强用侵略方式打开中国大门,鸦片战争成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的标志。与此同时,清政府的一部分有志之士有了危机意识,在救亡图存的夹缝中寻求“教育治人以治天下”。

鸦片战争前的封建教育呈现病态的发展趋势,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官学教育有名无实、科举制度弊端丛生,已经无法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鸦片战争作为列强侵略的先机点,导致了中国教育文化的巨大转型。在鸦片战争时期,以龚自珍和魏源为代表首先睁眼看世界,认为当下社会“左无才相,右无才史”,因此两人在人才观与治学也各有发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龚自珍与魏源主张复兴“经世致用”,认为复兴的儒学也应该随世变通,因时制宜,从某种角度上,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思想有通古的倾向,但也有了批判的思维。

过渡到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首领,从培养“制器之人”以及掌握近代军事技术人才目的出发,推行了系列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教育措施。伴随洋务运动的推进,张之洞由守旧的清流派也转向洋务派,主张兴办新式教育。在社会经济层面,盛宣怀掌握着国民经济企业,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教育开辟了先河。从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来看,是一次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在教育发展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流派,其教育思想促进了教育流派的又一次发展繁荣。

一、鸦片战争前后到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思想集成表征

(一)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思想形成的基本特征

洋务运动时期处于社会形态过渡时期,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基本形成,因此洋务派旨在救亡图存的基础上维护清政府统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以“制器之器”启“制器之人”。在洋务運动时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在寻求西学之路的同时形成了以“中体西用”为原则的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教育思想形成的基本原则及特征。实质上,“中体”的强调未能根本上摆脱以三纲五常为基的传统教育,然而“西学”的倡导又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讲,“中体西用”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在立足中国传统的基础上企图适应新式教育,由于教育本身有其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因此教育思想的形成多是在时代背景及教育主流中的自我选择。所以在洋务时期,“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指导洋务派的教育活动,为了更进一步引进西学达至西用,提出派遣留学生出国的教育想法。这种新式的教育活动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开放式的教育格局。另外,据上述简析各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中不难发现,“中体西用”下的人才观、人才选拔机制变更、中西课程一体化,也直接促进了教学组织方式的变更。

(二)鸦片战争前后到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思想形成的表征

通过本文分析,从鸦片战争前后时期的教育思想到洋务运动时期的过渡,不难看出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思想集成的特征:

第一,教育思想的集成具有代表性。不论是鸦片战争前期的封建教育还是鸦片战争时期救亡图存的教育,又或者进一步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教育思想,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都会有先成者,这些先成者的身上会带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比如魏源、李鸿章等。同时,先成者的教育思想先是由个人对教育的想法,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不断的丰富整合,具有历史性、政治性的特点,从而上升到个人教育理念。在文化交融碰撞中,不同的个人教育理念有其相似性,并且通过政治活动表现出来,同时又有了群体性,不断变得系统,逐渐成为教育流派,在一个时期内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第二,教育思想的集成具有时更性。从马克思主义原理角度,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国社会文明是逐渐发展的,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政治进程没有绝对的前进或者退后,客观的讲,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洋务运动更是中国人西学东渐的契机。在社会形态变更的背景下,不论是分散的个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体系,都是与社会形态不断磨合的。明末清初的封建教育病态发展,加之列强的侵略,教育思想必然有质的转变,伴随侵略加剧,时代教育的目的也清晰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较之封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抱残守缺的教育文化形态,呈现新的“中体西用”教育理念。

第三,教育思想的集成具有多元性。从一定程度来看,教育本身就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发展到洋务运动时期不同人物,其各家思想必然有异同点,正是因为不同的思想交互,才推动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思想多元是一种推动力,在交互中不断重选,重选过程中的教育思想在一致中筛选多元,在多元中集成共识。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李鸿章.全集第三册[C].卷二十四,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8.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复印本[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7.

[4]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7.

[5]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6]杜成宪等著.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蔡振生著.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洋务派教育思想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洋务派对民用工业与强兵御侮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