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
2016-05-30李子旌
李子旌
【摘要】:五四时期美国女性主义理论随大量外来思想一起涌入中国,造就了一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丁玲就是其中一位。其早期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洋溢着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展现了“女人”的独立和觉醒,充满现代意识。丁玲运用日记体体裁的特点深入挖掘女性心理,书写女性内心的欲望和焦虑,真实刻画了女性内心的艰难挣扎。本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莎菲女士这一文学形象;探讨日记体这一文学体裁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心理描写;日记体
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
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作品,首先应当明确女性主义这一理论概念。
女性主义运动诞生于新生的资产阶级妇女中,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两次浪潮,它似乎在印证着费希尔的断言:“当代妇女像冰川一样缓慢地切割出一个新的经济和社会前景,建造一个新世界。”[1]“在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人眼中,现有的世界是以男性的价值观为标准建立起来的”[2],男子始终处于人类社会的中心,妇女从属于男性。女性的正常诉求和心理意识活动常常被忽视,受到压制和贬低。于是,女性主义者力图在理论上重新建构起合理的“新秩序”,在实践上则努力通过社会运动来提高妇女的觉悟和地位,以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产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呐喊。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用细腻的笔触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莎菲女士的日记》就是丁玲在深入挖掘女性心理方面作出的重要尝试,并且以其细腻的笔法和日记体的独特性,把莎菲内心的欲望和焦虑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失为女性主义文学的成功之作。
二、莎菲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北京城里几个青年的生活。丁玲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也展现出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再现了她矛盾、复杂而充满艰辛的心路历程。
莎菲是一个对爱情抱有幻想的青春少女,对爱情的追求非常执着,但有时候也表现出怪异的举动。笔者认为“怪异的举动”看似怪异,实则是因为作者敢于描写当时人们不敢描写的内容,并且还深刻剖析了莎菲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作者颠覆了传统对于女性的描写,大胆直言,直面女性灵魂的性欲爱念、本能冲动,她要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女性,有情欲的女性,敢于发现自己和承认自己的女性,与其说是莎菲敢于“暴露”自己,不如说是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敢于让她暴露。
莎菲的心路又是矛盾和复杂的,表现在莎菲由开始的主动追求凌吉士到后来拒绝凌吉士的表白,再到逃也似的离开。在莎菲重新审视自己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这段过程中,“展现了一个追求个性独立的女性主义者在这个压抑时代的尴尬与痛苦”[3]。莎菲在对凌吉士绽放出情窦后,流露出了小姑娘的忸怩:不敢把眼睛抬平去一望那可爱慕的壁炉的一角……我氣我自己:怎么会那样拘束,不会调皮的应对?我们可以看出:莎菲这个高傲的女子真的是喜欢上凌吉士了。接下来她就陷入了无休止的思念中,在探知凌吉士的住处后,还主动地搬迁了住处,为的是便于接近凌吉士。但奇怪的是,她是如此的喜欢凌吉士,当凌吉士向她表白的時候,她却表现出拒绝的姿态,当凌吉士走后,她又立刻后悔了。莎菲如此渴望凌吉士的爱,为什么还会拒绝?是小女生的矜持在作怪吗?笔者认为有矜持的原因,但接下来的事情就给这种拒绝增加了“理性的砝码”。莎菲逐渐认识到凌吉士是一个思想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便对他产生厌恶和鄙夷,然后就毅然决然地要离开这里,要逃避凌吉士了。丁玲的女性主义思想,就是在这莎菲对凌吉士的追求拒绝中体现出来了:可见莎菲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立的判断能力、审美格调高的新女性形象。这正是女性主义所张扬的女性品质和气质。
三、日记体与心理描写
日记体的最大特色是以第一人称来叙事,而第一人称的使用最能彰显说话人的主体意识。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这个“说话人”就是“莎菲”,一个五四时期的新知识女性。女性主义的主要目标就是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人”,让读者了解了她们原本丰富的内心世界,从此再也没有理由去忽视和歧视她们的思想。[4]
日记体小说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可以随时记录当下的感受,宣泄情感,这是日记的另一独特之处。心理描写可以直抒胸臆而免受任何传统世俗礼仪的羁绊。读者认识、了解并欣赏莎菲的过程正是她的心灵画卷在读者眼前缓缓展开的过程。大段的心理描写在文中随处可见,通篇皆是莎菲的内心情感宣泄。
丁玲以其独到的女性视角,运用细腻的笔触刻画矛盾复杂的女性心理,张扬个性,在最深的层次里深切关注着女性的命运,展现了五四时期新女性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活动,为文学形象的长廊增添了一个个饱满独立的形象。
注释:
[1]海伦·费希尔.第一性[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2]濮海燕.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丁玲小说《莎菲女士日记》及其英译本的语言风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3]刘宏志.在追求与拒绝之间——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J]. 名作欣赏,2010(23).
[4]濮海燕.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丁玲小说《莎菲女士日记》及其英译本的语言风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