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异常心理个案分析研究
2016-05-30李迎
李迎
【摘要】: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异常心理个案,印证大学生异常心理有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认识与接纳问题、学业困扰和家庭问题等,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异常心理的成因,有助于提出高校应对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措施,形成有效的异常心理干预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异常心理
1.大学生异常心理案例分析
1.1 环境适应障碍引发的异常心理
案例一:陈同学,男,来自中国西部农村,高中在班级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发现班级大部分同学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各有特长,综合能力较强。因为来自西部,除了學习自认为没有其他特长,感觉落差很大,每日郁郁寡欢,充满失落感。常常失眠、头痛,不愿与人沟通,独来独往。这是学习环境适应障碍引发异常心理的典型案例,主要表现为,不了解大学和高中学习状态的差异,没有明确大学自我成长成才的目标,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这类同学在性格上往往表现出内向、自卑、敏感、脆弱、多疑,绝大部分来自普通或贫困家庭。
案例二:郭同学,女,北方人,考入南方某大学,对所在学校气候环境无法适应,夏季怕热,身上起了很多湿疹,对蚊虫叮咬产生惧怕,冬天怕冷,阴冷潮湿让自己手脚冰凉,常常低烧感冒,对于周围气候环境严重不适应。上课无法注意力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伴有失眠焦虑,产生抑郁情绪。这是生活环境适应障碍引发的常见异常心理的典型案例。主要表现为,生活简单,对家庭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没有做好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的准备,对社会生活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类同学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家庭条件优越。
1.2 人际交往障碍引发的异常心理
案例三:孙同学,男,家庭条件较好,自我感觉良好,但很少与人沟通,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如熬夜钻研自己的学习兴趣却产生噪音,宿舍卫生疏于打扫,垃圾堆积产生异味等问题引起同宿舍同学不满,与寝室同学关系紧张。做事我行我素,在课堂直接打断老师讲课提问问题,造成班级同学另眼相看,关系紧张。在班级成为“异类”后负面情绪无法释放,思维开始混乱,与人交流出现问题,出现精神分裂,休学治疗。
案例四:王同学,男,性格内向,外地生源,来自农村,大学四年级期间在学校所在地区企业进行实习工作,由于方言问题常常无法融入到同事间谈话中。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不敢向其他同事求助,担心被人说闲话,在大家讨论或者闲聊时,常常猜疑其他同事谈论自己,故意孤立自己,出现精神分裂,停止实习休学治疗。
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有的甚至自恋,无法体谅和包容别人;猜忌心重,无法信任他人。
1.3 价值取向冲突引发的异常心理
案例五:张同学,女,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具有宗教信仰,每天选择在寝室打坐,念经。手机、电脑里的音乐也全都是与经文相关。一直希望能够进入佛教出家修行,但父母坚决不同意,希望孩子专心学习,走一条平常人的路。该同学每天都处在痛苦焦灼的状态,思想斗争激烈,不能自拔,自我发泄的方式已经发展为开始用刀片在手腕上乱划,出现幻听、幻觉,沉浸在自我的意识世界中,出现重度抑郁,选择退学回家治疗。价值取向冲突主要表现为,个人思想、行动、目标与社会规律或者自然规律不相符,很少关注集体目标、群众意见,内心十分孤独,与群体有距离感。
2.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应对
2.1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预防
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的自觉性。要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QQ等多种新媒体工具,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报刊等平面媒体大力宣传和推送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辅导讲座的全覆盖,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习指导等,全面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自我感知异常心理能力、自我调试能力;要特别宣传咨询求助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大力宣传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告诉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是有效的,告诉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人数很多,从而降低抵触情绪,提升大学生求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构建新型心理困惑疏导
按广义心理疏导的要求,在工作中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与接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恋爱、学习中的各种利益得失和矛盾问题;加强学习指导力度,充分发挥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的一些困惑;大量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活动,促进育人育心相融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纳入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将寻找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理念融入其中。将学生的异常心理化解在萌芽之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2.3 创新心理困难帮扶机制
大学生异常心理由于类型不同、程度不同,应对方法各不相同。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及发生规律,提供多层次的帮扶办法。从发现、疏导、解决三方面着手,解决学生异常心理问题。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心理沙龙和“如何识别学生异常心理”培训,推动心理辅导员对院系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指导;紧抓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开展朋辈辅导;做好对大学生心理互助组织的指导工作,通过心理情境剧、心理健康知识大赛等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将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着眼于高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结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芸芸.社会转型期青年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2]李亚东.大学生异常心理的预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