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2016-05-30谢黎程
谢黎程
【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要认真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改变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快乐的课堂生活。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和谐课堂
教学在于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主体能动性、主动性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一、精彩导课,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教无定法”,新课导入也是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地变换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置于情绪高昂、兴趣浓厚的特定情境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撞击学生的思维“火花”,既学得轻松,又掌握牢固,学生得到心理上成功后的满足感,他们就会产生新的学习兴趣,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认识要求,就形成了学好知识的良性循环,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导入方式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如精心设计一个标题,利用时事新闻,结合生产生活联系实际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新课导入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导入方法或者方式一定要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正如打靶,百发百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创作时,脑中要时刻想着这个意念,这样才不至于“脱靶”。诚然,新课导入无定式,它是“点睛”之笔。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但它的精心设计与草草进行,效果截然不同,教师应避免盲目追求表面花哨和热闹,不顾及导入内容而使导入流于形式的做法,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但是无论教师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都必须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化学学习有一个整体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总结创新与运用课堂新课导入方式,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二、和谐课堂,享受快乐课堂生活
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趣,就学的积极、主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加德纳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到,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等。这些智能具体到个人表现有所不同:有人七项全能;有人某几项或某一项突出,但其他项缺乏;大多数人居中,某几项优异,某项稍差,某几项更次之。在课堂我们随处可看到各人的智能差异。
学会赏识学生,让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走向成功,成功的教育者都认可“好学生是夸出来”,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肯定,学生也一样。班主任为什么总是要带着挑剔,而不是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他们呢?当然,对好的学生给予赏识也许不难,而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更要多给一些关爱、赏识,因为他们更需要鼓励,更需要信心。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效应。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嘲讽讥笑学生,尊重学生的任何一点成功,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无形的鞭策,在工作中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赏识、鼓励,使他充满自信,激起他向上的兴趣,让表扬和鼓励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很难想象一个成天被挑剔的人,会不垂头丧气,会有成就感,会充满信心。而我们却希望能培养出的是热爱生活,充满自信,勇于挑战困难的人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三、情境课堂,激发乐学的渴求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行真、情切、意远、理蕴、生动的氛围,让学生有机地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从而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使生物课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学科。
《开花和结果》:
对于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我选择了多张色彩艳丽、赏心悦目的照片或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千姿万态的花的世界中,进入《开花和结果》一课的学习。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绚丽多彩的鲜花美化着我们的环境,装点着我们生活。自古以来,美丽的鲜花,寄托着人们的无限情怀,激发着诗人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接着一边出示图片,一边和学生一起吟诵与花有关的诗句:
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杏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梅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随着师生同声吟诵着熟悉的诗句,便不知不觉就融入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来了。教师紧接着问道:“这些美丽的花朵究竟为什么而开放?人们常说春华秋实,那么这些花是怎样成为果实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开花和结果》
总之,“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改变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