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措施
2016-05-30吕学丽
吕学丽
【摘 要】著名思想大家让-雅克·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多问,对任何事物都报以高度兴趣,在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时,最重要的教学思想是如何进行鼓励引导,如何进行表扬激励兴趣,发挥真正新课改要求“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鼓励引导教学;表扬激励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优化措施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曾有过如此感慨。而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报以浓烈兴趣潜在分散了其对学习的注意力,导致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如果仅仅是我们老师对教学充满了热情,而学生却对我们讲授内容兴趣淡平甚至毫无兴趣,无动于衷,那一切教学都是徒劳。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才能看到学习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主要框架内容
1.多渠道教学方法
不同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组成课堂教学最基础部分。从大义理解,教学方法分为我们老师教授知识内容与学生接受消化知识这两个部分,纵观近10年研究文献,不乏对教授知识内容的相关研究内容,但对于学生接受消化知识方法缺不曾深入。分析原因主要与新课改深入程度有关联,近3年研究文献均先后将研究方向进行转变,升华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打造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这也符合新课改要求之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师为主导者而发展为引导者。
2.发散思维培养
“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应试教育”等是我们熟知教学途径与方法,虽取得一定教学效果,但禁锢了小学生后期综合发展。清代文学家张潮层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此哲理。小学语文是一方能让有效教学种子自由生发、成长、发展的沃土,我们教师不应禁锢小学生思维发展,应以良好教学方式加以引导、延伸,为其后期综合发展打下夯实基础。我们教师都经历了社会大浪淘沙打磨,自身经验阅历与思想是与小学生有天壤之别,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语文思想,只能取得一个结果,那就是将我们自身对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理解强加于不符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身上,造成畸形发展。
3.综合能力培养
一个小学生综合能力如何是与我们进行何种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为何有的小学生被称为“神童”?为何有的小学生能写出连我们都感叹的文章?这些问题或许只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的一个话题,但是深入思考,我们是否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来培养更多的“神童”。小学语文教育是各门学科学习的语言基础,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其他学科能力发展,这是由小学语文教育内容与特点决定的。我们老师必须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强而有限、创造力丰富等特点进行综合教学,不能以教而教,造就单科优势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之策略
1.优化重要性
布鲁姆曾言:“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言:“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这些哲言都无一不是指出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与良好地教学方式重要性,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不仅仅是符合新课改之大纲,亦是当代高速发展社会需求。
2.鼓励引导小学生“学”
大多教师都会鼓励引导小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对于小学生无穷尽问题大感头疼,而后逐渐摈弃此教学方法。我们教师职业特点之一为教学过程中注入师爱、加入情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我们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能引发小学生不同兴趣变化,从而让小学生主导整个课堂。在不打消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采用鼓励、引导性教学方式,真正将课堂气氛带动,从而将我们教师角色进行转变,让小学生主导课堂,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真正目的。
3.表扬激励性教学
“忠言逆耳”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在教学中应用却是难以落实。每每笔者看到已讲过的知识,学生们依然一错再错,不免生气,但是此时一想小学生心理特点就不由转变心态。在次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老师表扬性词汇单一枯燥,不能跟上小学生心理变化。还需要注意表扬激励的适度性,小学生容易在受到表扬后产生骄傲心理,这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在表扬的同时掌握好这个“度”,在达到教学效果的同时防止小学生滋生骄傲心理。
参考文献:
[1]言萍.小学语文激情教学及意义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8):297.
[2]李明胜.浅论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9):26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