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016-05-30李美艳
李美艳
【摘 要】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本文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浅谈在教学的环节中如何张显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个体差异;学生;科学素质
教育首先必须承认学生间存在着差异,但是承认差异并不是放任自流;教育必须尊重差异,因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必须善待差异,教师不能从心理上排斥差异,更不能在行为上拒绝差异;教育还必须研究差异,研究差异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差异,是为了更好地通过组织因材施教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差异的扩大,通过研究找到努力控制差异的科学方法。国家新的课程方案中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就需要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现状,再根据不同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制订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
一、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正确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在学生阶段,他们是不成熟的个体,是正在成长的个体,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完善与不平衡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因此在学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现象,教师对学生一方面不能求全责备,要正确地对待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不能用静态的思维方式看待发展中的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观点对学生充满期待与希望。教师的角色决定了,教师对学生应该采用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理解,宽容是一种期待。但是,宽容不是放任,宽容与严格要求并不矛盾。在行为规范面前必须人人平等,必须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过错应该采用“改正既往不昝,方式不存偏见”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犯的错误要就事论事,要避免用概念化的定义评价学生,如差学生、不听话的学生、顽皮捣蛋的学生等,不能因为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就排斥他,就冷落他,因为行为习惯差或学业基础弱的学生,其内心深处也有向上的东西,也有闪光点。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我们不应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不应忽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教育统一要求或单纯强调学生独特性和兴趣的都是片面的,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二、在教学过程中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的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作业个性化布置
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布置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学生是发展变化的人,又是在不同学习阶段不断产生变化的人,所以对待学生的学习包括对学生布置作业不能按一个模式,不能一层不变。要根据其变化适时调整,力求适度、高效。
总之,教学不是工厂里生产机器零件,教师必需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差异,学习差异,能力差异,学习态度等差异,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研究差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才能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莉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2]曹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促学生全面发展
[3]陈志高.关注个性差异,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