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笔下的人物称谓与教学浅思

2016-05-30李桂宏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劣根性猛士记念

李桂宏

鲁迅先生乃文坛巨擘,其文尤其是杂文常常被谓之匕首投枪,是可以用来解剖中国人的人性的。在鲁迅先生诸多的作品中,人物称谓常常有所不同,而其所代表的含义便有所不同。考虑到先生的文本常常给其中的人物提供一种存在的背景,因此基于文本的解读来了解人物称谓,不仅可以对文本加深理解,也可以对人性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被安排在教材的“直面人生”的“真的猛士”栏目中,仔细揣摩文中的人物称谓可以发现,余味无穷。

一、中国人:先生怒其不争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中国人”的只有两次,含义基本相同,即“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中国人”都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既包括原文中的“所谓学者文人”、闲人、文明人等,也包括下面要谈的中国青年、中国女子等,当然也是包括作者自己的,时间流驶到今天,自然也应当是包括今天的中国人的。当作者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时,毫无疑问是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切中国人人性中所存的所谓的劣根性的要害。这样的描述是否过激,鲁迅先生这样的文字风格又是否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有一股戾气”,笔者以为是需要客观看待的。

诚然,鲁迅时代的诸多文学大家,少有像他这样直言不讳的,也少有将目标直指所有的“中国人”的,因此先生所得到的赞誉与批评往往都同样令人瞩目。但有两点需要认识到:其一,作者记念刘和珍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当“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无端地在府门前喋血”时,作者必定悲愤到了极点,以先生行文风格,这样的一把投枪直射而出毫不意外;其二,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是存在的。执政府卫队开枪实在不需要用“居然”来形容,这样的事情理论上也不是“传说”,完全可以不需要“颇为怀疑”,政府镇压进步青年在刘和珍君之前与之后都存在着,可以说这是当时执政府的劣根性;而如今小人物的劣根性也是不争地延续着:旅游时某些人素质之低下,广场舞的主角们如入无人之境,阿Q精神的持久不灭……面对这些劣根性,先生所用的“居然”“传说”与“颇为怀疑”更多的是一种反讽的手法,更多的是一种怒其不争的心情,在实际教学中跟学生阐明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人”这一宏观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二、中国青年:悲壮且有担当

相对于对“中国人”批评而言,“中国青年”这一称谓在文中有一种悲壮的感觉,“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在鲁迅先生对“中国人”无情的批判中,对“中国青年”却赋予了一种使命担当的意味。不知怎的,每每读到上面引用的两句时,笔者常常想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该文中的“少年”与本文中的“青年”有同样的含义,两文的作者均将国脉国运系于青年或少年,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绝境中的火种所在。1926年的中国混乱无绪,国家分崩离析,普通百姓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仁人志士忧国之发展,忧民之生存。“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不只是听闻刘和珍君被害后的感受,实际上也是先生常有的一种感觉,在先生自己以匕首投枪作出努力之时,其更看到“中国青年”所承载的希望。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当先生因为流言而“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时,当先生疾呼“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时,其最为希望的是中国青年在沉默中爆发,而事实上四十多个青年喋血执政府卫士门前时,正是沉默中爆发的一种体现。

手无寸铁的学生直面荷枪实弹的军人,这是悲壮之举,社会已至“沉默”时刻,总得有人“爆发”,此时热血青年冲至最前头,展现了他们敢于担当的一面,当担当走向悲壮时,其实也恰恰证实了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对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极有裨益。

三、中国女子:柔弱不失刚毅

“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显然是文中“中国女子”的标志性人物,她微笑着且态度很温和地反抗广有羽翼的杨荫榆校长,她微笑着听我(先生)的讲义,只有当往日的职员在复校后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时,她却“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在这样的描述当中,我们看到了传统的中国女性、中国女大学生标准的一面。

这样的一面显然是柔弱的一面,处于意识觉醒时代的中国女子,又是走入大学校门的女子,表现出的刚毅也令人动容。明知赴执政府门前请愿有着极大的风险却“欣然前往”,再视其中弹牺牲细节:“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和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样的文字常常让笔者心疼,朗读此段文字时,学生也常常显得那样的静,此时师生的想法常常是相通的:一个柔弱如此的女子,就此喋血于军人的枪棍之下。一个个柔弱女子并非存着慷慨赴死的心理前去请愿,却在军人的枪棍之下从容就义,怎能不让人的敬佩心理油然而生?

其实,像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这样的中国女子,往往都是柔弱与刚毅并存的,这样的柔弱与刚毅还可以从秋谨、刘胡兰等女子的身上看到。即使是开除过刘和珍的杨荫榆女士,作为近代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最后不惧日军的淫威而屡赴日军司令部请愿,最终被枪杀于苏州盘门外吴门桥,这何尝不是中国女子柔弱而刚毅的一种体现?

四、真的猛士:社会进步的力量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语出《记念刘和珍君》的这一句,后来几乎成为脍炙人口的战斗宣言!

“真的猛士”在先生的笔下既是对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精准概括,也是对失去中国发展力量的一种期待。当时的社会已经是“惨淡的人生”,唯有“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真的猛士应当是什么样的人?今天的高中语文理解应当赋予“真的勇士”什么样的意义?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今天的社会已经不需要赴汤蹈火的真的民间勇士,但和平社会却不意味着这样的人不存在。与恐怖分子作斗争的武警战士,向火海前行的消防队员,都是现实中的真的勇士,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这些元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与思想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拓展对真的勇士的含义的理解——尤其是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含义理解!笔者认为,这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笔者在教学中还特别强调“敢于”这一关键词,当面对惨淡的人生时作何选择,决定了是不是“真的猛士”。社会发展、个人成长,都有惨淡的时候,“敢于”面对才是个人前行与社会发展的持久力量。对于这一点,高中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而超越了文本并将先生的思想贯串到自己的生活与言行当中,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前文所说,“中国人”一些传统的劣根性至今犹存,是否“敢于”面对,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抉择,如果要谈本文鉴古知今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罢!

————————

参考文献

①马文义,牛文明:《鲁迅小说人物称谓艺术初探》,《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

②谢政满:《鲁迅先生的时代良知和诗人情怀——〈记念刘和珍君〉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7期。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劣根性猛士记念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DANDY CELLS潮细胞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撕咬猛士巨齿龙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真正的“猛士”——东风“猛士”军用越野车
国民革命时期中群众的劣根性
论儿童画等级考试的劣根性
东风猛士车中央充放气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