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导读微课设计初探

2016-05-30陈健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钱梦龙读文微课

陈健华

20世纪80年代初,钱梦龙先生提出了语文导读法的概念,其基本理念可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简称“三主”;其操作模式可分为“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等,简称“三式”。“三主三式”共同构成了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框架。自语文导读法提出以后,立即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反响,当时被认为是改变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状况,提高了教学质量的重要成果,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当下的语文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新型学习方式的不断涌现。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试图将微课技术运用于钱梦龙先生的语文导读法之中,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经典学科教学法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微课促进传统经典语文教学法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法原理赋予微课设计学科教育灵魂。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语文的导读微课设计呢?

一、自读式导读微课:目标导引与入格训练

所谓自读式,就是立足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训练模式,训练目的指向于学生“学会阅读”。在“三式”之中,自读式是基础,也是根本。何以聪教授对钱梦龙语文导读法中的“自读式”作这样的评述,“与其说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的手段,不如说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教读、复读等课型实际上都离不开自读,是自读的一种变式。”①那么,如何进行自读式阅读训练?综观钱梦龙先生的语文导读教学主张,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宏观层面的目标导引;二是微观层面的入格训练。

目标导引 钱梦龙先生的语文导读法突出了整体设计策略,从教学目标的全面性、阶梯性出发,让学生明白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这种做法,有专家称之为“大幅度的目标交底”,即,让学生从初一入学之始,钱梦龙先生就把整个中学阶段以及各年级段的读文训练目标要求明确告知学生,“从‘读懂写了什么到‘读懂为什么这样写诸如此类的阅读要领和训练的步骤,使学生三年早知道,悟到应循之轨,从而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②由此,我们进行了三大系列的“读文目标交底”微课群的开发:一是根据时段划分的,包括初中阶段、年级段、学期段的读文目标微课;二是根据文体划分的,包括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读文目标微课;三是根据教学单元划分的读文目标微课。这些微课群,最终相互关联、层层相扣初中语文读文目标体系。这一微课群的设计,紧扣课程标准,通过阶段性语文教学目标叙述,让学生明确语文阅读任务、目标和要求。做到“学习之始,通过目标定方向;学习之中,通过目标寻路径;学习之后,通过目标找差距”,以充分发挥目标的引导、纠偏和激励功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意识与能力。

入格训练 阅读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必由之路。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③“自能读书”无疑也是钱梦龙先生“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的基本追求。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能读书”呢?钱梦龙先生认为,需要对学生进行“严而有格”的训练,他说,“一个高效的阅读流程,往往由若干符合认知规律的步骤构成,每一步骤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规格,于是就有了阅读的‘格;‘严而有格的阅读训练,就是使学生一打开文本,就知道应该按照怎样的‘规格去读。比如,阅读从何入手、如何深入文本、如何把握要点、如何质疑问难、如何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等。总之,做到‘思有其序,读有其格。”④据此,入格训练就成为了自读式导读微课设计的主题,入格训练微课开发的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阅读流程、阅读要领。比如,在设计《故乡》一课的自读式导读微课时,教师在简要介绍作品背景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一是认读感知。要求学生朗读或默读,对课文获得初步的印象,围绕“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在认读感知的同时,通过《汉典》网页,要求学生完成对生字词的注音、注释。二是辨体解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特点进行辨别、判断,并说出理由。三是定向问答。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发问并自答,即: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第一问是用来回答文本内容的;第二问是回答文本表达方式、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第三问是回答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构思等。四是深思质疑。学生在对文章有了较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并通过微课平台的“学习社区”频道发布自己的疑问,引发大家的讨论。

自读式导读微课,一般是安排在课文自读之前观看,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自读的目标要求、基本流程和阅读方法,为后续的阅读训练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读式导读微课:设疑点拨与微课互动

所谓教读式,指学生在教师的具体辅导下进行的阅读训练。根据钱梦龙先生的观念,“教读的基本方法是随机指点”,“教读的策略是为学生铺设上升的台阶”⑤,“教读必与自读同步进行,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教边读”⑥。因此,教读式阅读训练,必须突出教读与自读的同步、导读的随机生成和教师指导用语的简洁明了等。那么,我们应如何根据这种教读式阅读训练要求进行导读微课的设计呢?

笔者在研读钱梦龙先生的教学实录、分析课程标准、学习微课技术的基础上,对教读式导读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教读式导读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读,那么,怎样的自读才算得上是让学生学会了呢?笔者认为,学生学会自读,首先能够遵循阅读程序,其次要做到对文本内涵的深度理解。至于遵循阅读程序,我们可以通过自读入格训练达成;而对文本内涵的深度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⑦因此,在教读训练时,我们要关注学生文本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师生各抒己见、交流研讨、相互启发,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据此,我们在教读式导读微课设计,关注了设疑点拨和微课互动两个方面。

设疑点拨 在自读式入格训练时,我们要求学生进行了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定向三问”,如果学生能够对这“三问”作出圆满回答,钱梦龙先生认为,学生只是“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上大体上已获得了比较全面的认识。”⑧其言下之意,学生对文本尚没有达到深度解读的程度,还需要学生对文本作出深思质疑,实现从“无疑—有疑—无疑”的阅读“长进”。因此,在自读式导读微课设计时,我们围绕学生“深思质疑”所产生的疑问定制微课。

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们要求学生在自读阶段提出问题,并在微课平台“学习社区”频道中发表出来,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出影响阅读深度的共性问题,其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二是“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由此确立教读式导读微课设计的主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教师通过微课视频,要求学生对这些称呼进行分类,并启发学生“金钱左右着菲利普夫妇的态度”的主题思想,体现了在教读训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于后一个问题,则是将其分解为若干小问题,比如,“我对于勒的称呼和父母对于勒的称呼有什么不同?”“我在见到于勒后做了什么?”“有哪些关键词、句反映了‘我的心理变化?”等,让学生带着这些小问题阅读文本。通过这些问题由大化小、形成梯度,让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实践表现,通过基于学生自读中疑问确定微课设计的主题,定制并推送班级个性化的导读微课,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而且还能较好地提高教读式训练中的导读针对性。

微课互动 为了实现教读式导读边教边读、随机指导的功能,我们加强了导读微课的互动性设计。一方面,加强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比如,通过微课资源建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导读微课,以满足其个性化学习。我们在教读式微课的关键节点之间嵌入互动性测试、阅读要求提示,让学生一边观看微课,一边回答问题,一边阅读文本,即时获取教读效果的反馈及阅读方法的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微课平台“社区”建设,在微课平台中整合QQ、微信等社交工具,组建“班级学习群”“主题阅读学习圈”等或虚拟、或现实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在线互动和课堂交流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读式导读微课功能的最大化。

三、复读式导读微课:知识整理与成果展示

所谓复读式,即一种基于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通常情况下,就是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某一主题组成“复读单元”,并指导学生读、想、议、练。钱梦龙先生将复读训练的目的分为三类,即:知识归类、比较异同、发现规律。为此,我们把复读式导读微课设计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整理;一是成果展示。

知识整理 教师根据阅读训练规律,有意识地组建若干“复读单元”,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做好一阶段阅读训练后的知识整理和归纳,自主建构文本阅读知识体系。从知识整理维度开展复读式导读微课,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三点:一是呼应读文目标。复读式导读微课要与读文目标微课一脉相承,前后响应,以便学生“读后对照目标找差距”,但又要避免与读文目标微课的简单重复;二是构建认知导图。复读是基于复习的,知识整理是复读式阅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所以,微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弄明白复读单元内文本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关系。比如,我们将《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三篇课文组成“复读单元”,并以认知导图的方式,形成复读单元内三篇文章的知识框架,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阅读中的对比与分类、归纳与总结,并借助认知导图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监督,实现学生自能阅读。三是明晰复读任务。复读不是对先期自读、教读的简单重复。钱梦龙先生认为,复读任务就是要做到既“温故”,又“知新”,“温故”指温习旧课,“知新”指获得单篇阅读时不可能获得的新认识。⑨由于是对“复读单元”的若干篇文章相关内容的比较、提炼,这就要求复读式导读微课要让学生明确复读任务及具体要求,以便学生较好地通过跳读、快读、选读等方式进行复读训练。

成果展示 复读是单元的复习性阅读,与单元学习结束相伴而生的是单元学习的效果如何评价,我们采取了展示性评价策略。即与学生共同设计、录制复读成果展示微课,并上传到微课平台,再现学生在一个“复读单元”中的阅读进程和成长经历,通过阅读训练成果展示,不断丰富拓展性阅读微课资源,不仅为教师学情研究提供依据,而且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反思和学习交流。成果展示微课开发的基本做法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主要内容包括复读单元内的自读入格训练情况、单篇课文教读感悟及单元复读中的总结提炼,突出展示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想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成效。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也是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目标所在。今天,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的现代化升级,同样也较好地践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个性化学习”以及“不教之教”的核心理念,实现“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让受教育者依靠自己征服知识而获得教育”⑩的教育追求。笔者坚信,这样的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并渐入佳境。

————————

参考文献

①何以聪:《语文教学论评论集》,学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214页。

②刘正伟,杨路:《阐释的力量:专业人员介入教学实践考察》,《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9期。

③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著·叶圣陶语文教学书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14页。

④⑤⑧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昨天和今天》,《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8期。

⑥⑨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上)》,《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11期。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页。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市三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钱梦龙读文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做转化后进生的高手
前“练”后“写” 读“文”写“作”
在“读”文过程中实现体悟式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读图”与“读文”
试论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教学思想
浅谈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教育思想当今的意义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