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家学者身后的教育思考

2016-05-30蔡若兰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育思考学者孩子

蔡若兰

摘要:文学领域的大家后代少有声名胜过父辈者,这究竟是为何?大家学者对待后辈的教育又与常人有何不同?在此,以林语堂对三个女儿的教育为例,提出几点见解。

关键词:学者 教育思考 孩子

一、学者自身的成长环境对自己教育方式的严苛和开放程度有较大的影响

林语堂自己出身在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并且他个人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学习,耳濡目染西方的人文风情,接受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在思想上重视个人自身的发展,性情则较为开放。

对于女儿们的教育,他主张宽松自由,鼓励接受多种文化,同时不对孩子有过大的期盼,不施加过重的压力。林语堂女儿们在所著的日记集《吾家》中提到,在她们三五岁时,就与父亲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和文学聚会。那时候,文人聚会都习惯找几个舞女助兴,有一次,林语堂就让女儿们在花名册上乱画一气,点舞女。等到舞女到来时,女儿就说:“你们是我们叫来的。”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由此可见,学者提供给孩子的成长环境中自有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子。林语堂的孩子在开放式的家庭中形成了自己的主见,也没有子承父业甚至超越父辈的压力。

二、学者的生活经历对孩子成长环境的影响

林语堂成为人父后,先后在中国、美国、欧洲定居,更在1936年应赛珍珠女士之邀,携妻女赴美。前文提及的《吾家》分“吾家五林”“美国”“欧洲”“中国”四辑,可见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到各国文化环境的熏陶。其中提到林语堂带女儿们去巴黎红磨坊看艳舞,半夜才回家;去维苏威火山探险,鞋底全烧焦了才尽兴而归……遍历生活百态,孩子们也因此养成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

这其中学者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下一代接受文化的广度,林的孩子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下形成了独立的世界观。

三、学者自身对孩子的期盼

一方面,林语堂极力推崇新道家思想(继承道家传统,在新时代条件下建立新的体系,主张顺其自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生智慧),对孩子成长并不提供父母方面硬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他心中一直有一位理性的女性形象。

“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众所周知,林语堂心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莫过于《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了。木兰外柔内刚,持家有方,才华横溢,是个大家闺秀中的奇女子。对待爱情顺随缘分,对待婚姻拥有自己独到的智慧,最终得到圆满的结局。在现实生活中,他必定也期望女儿们像木兰一样聪明、睿智、忍苦、勇敢。

同时,林语堂长女林如斯在为《京华烟云》所做的序中提及:“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这表明林语堂对富有才情的女子含有一种欣赏的态度,故其应对女子的才情抱有较大的期望。

故学者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表现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如林语堂一直鼓励女儿从小写日记,同时重视孩子们的学习。而这种期盼,则会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产生影響。

四、孩子在父辈声望下的成长

在林语堂的开放教育下,孩子们并没有过多受到来自父亲盛名的压力。但父亲作家的身份,也使她们得以在文学方面有所突出,也拥有接触作家名人的机会:林语堂的美国友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就曾读了林太乙幼时的日记,说:“从她的文笔和行事观察,都看得出她刚毅的性格;她聪明、活泼,却从不自觉高人一等。”

长女如斯七岁便发表文章,更因为《京华烟云》作序而令人们熟知。次女太乙13岁时,就与姐姐和妹妹一起合写了《Our Family》在美国出版,中文版译名《吾家》。17岁时,独自创作了英文小说《战潮》,后来长期担任美国《读书文摘》中文版的总编辑。她除了创作小说之外,还写了《林语堂传》,编纂了《语堂文选》和《语堂幽默文选》,并将林语堂曾经畅销欧美的作品《生活的艺术》重新整理出版。

父辈在某一领域的成就和声名,会相应地让子女在此方面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如唐太宗在大官家庭生长,自小深受儒学武功熏陶,少年的戎马生涯也给了他过人的胆识。但个人具体的发展与下一代自身的意愿也有很大的关联。林的三女林相如就偏好理科,成为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出版学术专著70多种,在休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五、结语

总体而言,学者自身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是子女教育方式的基本决定因素,而自己对子女的期望和在特定领域的声望,又对下一辈的成长有了不同的影响。

林语堂属于较为妥善处理子女教育问题的文学大家。从小对西方人文主义的接受以及对中国道家思想的新发展,决定了他为孩子营造的成长环境。个人多国的生活经历,给了子女独到的世界视角。同时,他避免了孩子在父辈盛名下受到不必要的压力,却也对女儿存有自身的希冀。

三个女儿未能超越父亲文学成就的原因之一,固然是自己的文学素养较父亲浅薄,对时代的认识不如父亲深入;另一重要缘由,则是林语堂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们从小就形成自主的思想,并没有在文学领域超越父亲的必然目标,大都是随性发挥,直抒性灵。而这种得益于家庭而养成的独立自主的性格也为她们赢得了别样的人生。

相比常人而言,学者大家的教育方面体现了其本身生活的影子,多给予孩子特定发展的机会,其中既有可取之处,也有需规避的不足。故现代孩子的教育还需基于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教育思考学者孩子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浅议新时期中小学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何做好职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重庆市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