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2016-05-30朱冰倩程俞溥陈忠

学理论·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安全教育

朱冰倩 程俞溥 陈忠

摘 要: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安全教育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还未受到足够重视,致使部分女大学生在遇到具体安全问题时因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匮乏、社会阅历简单等原因而束手无策,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高校应当重视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关键词: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01-03

近期,全国各地陆续发生了多起在校女大学生遭到不法侵害的事实,令人感到痛心和震惊。女大学生被害案件的增多表明两点:一是女大学生在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二是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存在严重的漏洞。

因此,女大学生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增强自我防范及保护意识,学习防范技能,掌握保护自己的本领。高校也应当重视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

一、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现状

(一)女大学生失联案件的启示

2014年8月份以来,各大媒体、报纸所报道的女大学生遇害的案件较多:2014年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瑜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2014年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四天,并惨遭殴打、性虐;2014年8月28日凌晨,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杀害等等。

从上述案件中可以总结出女大学生遭受侵害的共同特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受害原因上看:因诱惑受害,女大学生在衣物穿着上过于艳丽性感,从而引起了犯罪嫌疑人的关注,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其次,言行轻佻也是受害原因之一,往往这种行为会给犯罪嫌疑人制造一种错觉;因自信、侥幸心理受害,有的女大学生过分相信社会关系,认为治安形势良好,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而缺乏足够的防范心理。

2.从时间上看:多发生在晚上,夜晚灯光昏暗,人流量较少,犯罪分子容易作案。

3.从对象上看:多针对孤身一人的女大学生,认为她们手无缚鸡之力,势单力薄。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女大学生在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自护理念明显不足。

(二)关于女大学生防范意识现状的调查

针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不足的问题,论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仙林大学城周围学校的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且就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此反映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现状。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在校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认知程度及存在的安全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策略以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女大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能力。

2.调查对象: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其中网上问卷150份,实地调查问卷50份。

3.调查结果分析:从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涉及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方面,以问卷调查中设置的选项“出行时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及“出行的同伴”为例,调查显示,有78%的女生偶尔会选择非正规营业的交通工具出行,12%的女生会经常乘坐;在问及为什么会乘坐非正规运营的出租车时,70%的女大学生因时间紧急而选坐黑车;而且也存在少数女生选择独自一人出行;92%的女大学生在乘坐出租车时不会下意识地记下车牌号,这一点在调查结果中尤为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交通安全隐患和人身安全隐患不够重视,没有关注自己身边可能存在危险的一些细节。

以选项“如何面对陌生人的求助”和“如何回应陌生人的帮助”为例,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女大学生涉世浅,容易被花言巧语欺骗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中,安全防范意识严重缺乏的现象不容乐观。由于中学阶段主要是应试教育,学生安全教育尤其是女生的安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当代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较差。调查中有45%的女生在不了解对方任何信息的情况下不加考虑地给予陌生人帮助,有22%的女生会视情况而定选择接受陌生人的“雪中送炭”。

以“回家或返校是否把自己的行程动态告知朋友家人”为例,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对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认识还不够,对社会危险性因素的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被问及女大学生失联事件背后的原因时,69%的同学认为是由于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与此相对应,56%的同学认为应该加强女大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二是涉及女大学生财产方面,以选项“如何放置身份证和银行卡”及“出门前是否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为例,调查显示,有60%的女生会将银行卡和身份证放在一起,而有55%的女生不会在出门前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反映出女大学生对自身财务的保管意识不强。调查中也存在少数女生会轻信中奖信息,将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告诉对方,以至于银行卡金额的泄露。

二、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从女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

近期,南京市交管部门曾对大学城周围的女大学生做过测试,采用问路、搭讪、乔装成黑车司机的方式试探女大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少女大学生疏忽了对陌生人安全防范的意识,不加思索地坐上了陌生人的车。女大学生的经历是从家到学校,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对社会的阴暗面及复杂性知之甚少,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

1.思想麻痹,对财物保管不严。实践证明,不少女大学生在出门前都忘记整理好自己的物品锁好衣柜,以至于宿舍失窃案件频繁发生。例如调查中有55%的女生不会整理好自己的个人物品,匆匆忙忙离开宿舍。近来交通场所失窃现象也比较严重,一些女大学生经常在公交车上被盗手机,原因是洞察力不强,疏忽了对财物的保管。

2.行为单纯,轻易被骗。例如,有的不法分子利用女生容易动恻隐、怜悯之心,谎称自己钱财被偷或者找不到目的地让带路等理由欺骗女大学生。还有部分人轻信手机上收到的中奖信息向犯罪嫌疑人透露身份证号码等,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也涉及这个问题,36%的同学会落入这种电信诈骗的圈套之中。

3.自我防范意识弱,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女大学生们从上小学到大学,从家到学校,始终生活在家、校园这两个相对单纯的环境,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警惕意识松懈,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容易相信不法侵害人的花言巧语而上当受骗。例如问卷中有31%的女大学生轻信陌生人的话,接受莫名而来的帮助。还有一些女大学生经常出入酒吧、KTV或僻静的地方,现在的女大学生沉浸在自我构筑的一种生活享受中,现实的安逸使她们忘记了安全的重要性,加之社会经验的严重欠缺,在面对危险时,常常表现得过于软弱,不敢反抗。

(二)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角度而言:忽视了从小对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目前大部分家庭、学校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薄弱、滞后现象,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在强有力的升学率面前,大部分家长片面追求孩子的成绩,防范教育则显得微不足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从小家长们一贯注重的就是孩子文化课的学习,在提高孩子成绩方面下功夫,而对自我安全防范教育方面往往做得不到位,遇事仅仅是简单提一下,久而久之,孩子在自我安全方面的知识储备失衡,尤其是女生。我们在调查中也涉及家庭教育的问题,67%的家长都只关注到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了安全教育。

安全意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小对其进行教育和强化。然而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使得大部分中小学疏于对女学生的安全教育,交通、饮食方面的安全问题强调的频率则较高。

宣传教育部门单一化是高校在安全教育管理方面缺失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任务主要落在保卫部门及学生工作部门,其他部门参与比较少,但现在学生工作部门或由于工作忙,大部分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着重强调学生的成绩、就业方面,而参与学生安全防范的宣传教育有时不到位;保卫部门通常是管理整个校园的安全状况,针对女大学生方面的宣传教育少之又少。虽说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保卫部门的中心任务之一,但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配合参与,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从社会舆论的角度而言:未加强宣传和打击力度

社会上相关执法部门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打击力度不够,使得她们疏于对陌生人的防范,同时公安机关对遭受违法犯罪侵害活动的打击力度也不够,虽然现今频频出现女大学生遭受人身侵害的事实,但相关执法部门并未有所作为,采取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并没有综合类似案件从源头上加以铲除。

三、加强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形成的途径与对策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这一扇窗户玻璃,而这扇玻璃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玻璃,进而危害社会管理。

“破窗效应”也可以应用到个人,如果女大学生作为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性,那么容易吸引罪犯,成为犯罪目标。所以女大学生应从自身角度出发,减少可控的致害因素。具体而言就是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减少乃至消灭自身存在的可被犯罪侵害的潜在威胁,实现被害预防。同时也应加强社会的外部力量,做到里应外合,全面夹击。

(一)女大学生应从思想和行为上予以修缮

1.提高自身修养,协调好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言行得体,举止端庄。一是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准。道德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可以说道德水准是人生成败的路标,有什么样的道德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会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自觉地遵纪守法。具体要做到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知错就改,持之以恒。二是加强心理健康修养,维护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种与生活相适应的心理状态。因此女大学生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心理上都要提升一定的高度,塑造有气质的自己。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作为新时代的女青年,可以积极地追求美,不仅要追求外表上的美丽,更要注重心灵上的美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和未来规划。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人为地提高违背自己意志的靠近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自尊、自重、自爱。

3.结交品德高尚、对自己身心有益的朋友,不能与社会上的低俗之风同流合污。社会人际关系是一张关系大网,错综复杂,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群。作为女大学生,我们要具备一双慧眼,学会辨识别人的意图。虽说广际交友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开拓,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慎重,谨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求志同道合。此外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慎重对待网恋。

4.掌握一些自身防卫技能以备不时之需。像我们警校的女生在这一方面要比其他综合类学校略占优势,我们平时都有接触到一些安全技能的培训,在面对突发性危险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其他大学的女学生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为自己求得保护符。

(二)学校和家庭应通力合作,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1.强化女大学生的法制观教育,加强学校防范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板报、知识竞赛、普法讲座等形式扩大学生的法制参与性。要使女大学生头脑中的安全概念转化为能动的安全防护意识,还须在各种应急演练活动中加以锻炼,增强女大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从而促进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在应急演练中深刻体会到安全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女大学生对安全问题的推测力和判断力。

2.加强学校网络管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中的主要渠道作用,严格监控互联网入口,对进入校园网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和筛选,保证信息的质量。提高网络中心管理人员的素质,这是把好信息网络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应从计算机专业中挑选那些政治觉悟高、思想过硬、责任心强的老师从事校园网络管理。

3.以校保卫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齐抓共管。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仅靠学校保卫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其他部门如后勤、宣传、团委等部门的参与配合。保卫部门可在公共信息场所定期或不定期向全体师生通报涉及女大学生安全方面的案情,扩大宣传面,阶段性地开展校园女生座谈会,交流自身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在全校女大学生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氛围。

4.改变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与社会接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针对校园治安案件的特殊性和社会女大学生频频遇害的高发性,学生家长应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抓好学习的同时兼顾安全防范能力教育,使孩子从小就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女学生家长更应关注这方面问题。同时,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建立信息沟通平台,随时掌握学生在校园的思想动态,提高安全防范的前瞻性,把有可能发生的女大学生遇害案件消灭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上海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工作研究委员会.大学生安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2]胡华荣.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3]蒋良才.高校保卫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4]杨玉海.社区警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5]周阿亚.大学生安全教程[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
浅谈初中校园安全教育
信息技术在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