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影响

2016-05-30张欣艳

学理论·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有效措施

张欣艳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国际背景加速发展的形势下,逐步形成了世界化的市场格局,各国、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在这种大形势下也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这种影响下还隐藏着各种不利因素,亟待我们寻找正确解决途径去降低这些消极影响的作用,增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步伐。

关键词:世界市场;传统民族文化;双面效应;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51-02

目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步伐加快,能够形成这样的世界背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我们伟大的共产主义领导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预言到了未来的世界将会是世界历史上的世界。他们在这篇著作中还指出资本主义的竞争及其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的交往与贸易和殖民占领推动了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该著作中还指出世界市场的内容或者说是形式主要包括世界物质生产,即世界经济;世界文明,即世界政治;世界精神交往,即文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就已经预言到未来世界即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未来国际环境会是世界性的市场与历史,并且文化这种精神性的产品也将走向国际化和世界性。这样的观点不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在后来于1848年2月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也有相关性的明确论述,这些相关内容的阐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问题做了更为具体的阐释,认为未来各民族和地方性的文学会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文学,并且提出全球化存在双效应的问题,全球化会推动各民族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民族工业带有民族文化性质,所以各民族必须保护民族文化,全球化会对民族工业和民族文化造成严重的破坏。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论述观点,具有各民族、各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也会走向世界,而现实世界中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就比如说风靡已久的韩流,不仅仅是在韩国本国内受到热烈追捧,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欢迎。再比如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传统节日情人节、万圣节和圣诞节等亦是风靡全球,在每年的圣诞节时节,不只是那些把这个节日视为传统节日的国家,甚至我国在圣诞节期间,也大街小巷热闹非常,诸如这些带有民族文化性的节日、服饰、饮食等均逐渐走向了世界,带有了世界性。当然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也有这样的趋势,带有我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也逐步走向了世界,在国际上许多国家把汉语言作为高校学生的第二种外语进行教授,而且还有很多国家建有孔子学院,学习我国儒家传统思想及其文化。在服饰上也有这样的趋势,我国民国时期盛行的旗袍至今还深受许多国家女性的喜爱。还有我国的茶文化亦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追捧。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这样广袤的国土上生活着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所以我国才能形成这般五彩缤纷、异常繁荣的景象,也使得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兼容性。

我国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不仅仅是对我国,甚至对世界来说也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对我国本身来说。第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充实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在先秦时期就出现过“百家争鸣”这样繁荣的文化时期,现在我们国家这个大家庭生活着56个民族,民族文化亦是精彩纷呈。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汲取了更多世界先进的优秀文化,为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我国本民族的文化更加充实和坚固,创造出新的适应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第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国自古以来就主张以“和”为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国所展示的“和”字方阵表演等等,这些都体现出我国和平、和谐的民族精神。这些也使得我国在国际范围内树立了“和”的国际形象,确立了更高的国际威望,增强了我国的对外的文化软实力。第三,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很多形式的传统民族文化,比如我国的刺绣文化和剪纸文化都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来负责这些传统技艺,使其得以继承和发展。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国外友人慕名来向我国民间高人学习刺绣、剪纸技艺,购买刺绣、剪纸作品。还有我国的茶文化、食品文化、旗袍文化等传统民族文化逐步走入世界各国,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欢,目前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工业性的形式得到继承和发展。

对世界、国际来说。第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国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纷纷走向了世界,加快了世界性文化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丰富的多样的传统文化的国家走向世界以后为世界文化增添新了的篇章,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了世界文化繁荣景象的形成,加快了形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第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和平及和谐世界”的美好局面。世界及各国人民经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受的损失和重创数不胜数,全世界人民都盼望和平、和谐的国际环境,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而我国一贯主张和平共处及思想方针,这不仅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得到了各国人民的认可,有利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平及和谐世界”的美好局面。这些种种均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对国际及世界各国的积极影响。

虽说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不仅对我国自身,也对全世界产生了无可代替的影响。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我国及我国人民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致使我国部分国民对我国本民族的文化重视度不够,甚至是轻视了我国的文化。与此同时,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增多,我国人民越来越重视外来的新鲜文化和思想,却出现轻视甚至是摒弃我国本民族文化的趋势。就拿语文和英语这两门课程来说,许多家长和同学特别重视英语的学习,觉得学好英语就可以出国深造,走遍世界都不怕。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是中国人,如果连本民族的文化和知识都掌握不好,即使将来走出国门也会遭到他人的轻视和嘲笑。第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丧失了价值理念和实用价值。早些年韩国向联合国申请中国的端午节成为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一点已经让我国人民觉得脸上无光,没有保护好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继而韩国又向联合国申请中国的春节为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这意味着我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渐丧失。这种种都印证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当中逐渐丧失了这些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价值理念,将其实用价值抛之脑后,这属于忘本的行为。第三,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使得我国文化遭受了挑战和侵蚀。我国的文化方针、政策及现状是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路线的,自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受到诸多挑战,尤其是一些邪教组织在我国肆意宣传一些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违背甚至是反社会主义的言论,蛊惑我国人民的心智,诸如此类的现象使得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和侵蚀。

以上三点均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当中对我国及我国人民产生的消极影响,可以说这些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针对这些消极影响,这些现实困境,我们党,我们中国人不能无动于衷,要尽快采取措施,将这些消极影响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为下列几点。

第一,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对我国人民从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实践,不能只注重理论教育,要加强实践要求,让我国人民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牢牢记在心里并能付诸实践。我国应该从国情出发,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加强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普及力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提高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增强国民的爱国情怀,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当然还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用技术来加强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并能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创造出更加适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的文化。第二,对我国社会来说,各种新闻媒体、媒介应恰当地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宣传其正能量。比如于2013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引起了很多国民的反思,作为中国人经常说话用的词、字要用手写的时候写不出来,这确实值得我们中国人民进行深刻的反思。诸如此类宣传和加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电视节目可以多开播几种,以加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度。第三,对我国人民个人来说,作为炎黄子孙,应肩负起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对于外来文化应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十六字方针和原则,自觉摒弃糟粕和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利的文化和言论。我国只有在国家、社会、个人这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继承和传播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据以上所论,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趋势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积极性的影响和优势,尽量规避其消极性的影响,努力解决现实困境,继承、发展、创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创造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和政策,也使得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能够以更加完善的形象传播到全世界各国,能够得到各国人民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金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思考——基于科技文化的视角[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有效措施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船舶涂装工艺技术改造中的环保技术研究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虚拟化与上海自贸区的发展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