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读书声充满语文课堂

2016-05-30徐惠珍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精读诵读

徐惠珍

【摘 要】本文阐述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关键词】自读 精读 诵读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当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时候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让“读”在课堂教学中展开。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常常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以过多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學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我听过一位教师教《小摄影师》一文。教师先让学生认真地读通课文,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再一次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这就是所说的精读。学生的悟,在于教師巧妙、适时地引。小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教师可以问:“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当再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回答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很粗浅,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教师不能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应该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还可以为课文配上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到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好多学生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还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余文森吴刚平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精读诵读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新国标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商务英语精读课堂的合作学习初探